..续本文上一页是业识的方式。业与识,就是我们的意识加上我们从无始以来的业,或者叫做记忆,它们结合在一起,继续以不停地生灭、不停地流注的方式,连接着生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还是在念念生灭,念念迁流,它没有一个停止的时候。生命的阶段性和生命的延续性是一体的,是不可能割断的,我们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了,生命的本源,它不会终止。从这一点出发,佛教就解决了生命流转、生死流转、三世因果、业力不失等伦理价值的根本问题。作为个体生命的每个人,要对自己的三业行为永恒地负责任,这种业果不失的价值观,就很自然地成为人类社会规范个人言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道德基础。佛教讲刹那生灭,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只有对刹那生灭、念念生灭这个概念,大体上有所了解,才能认识到生命的永恒性。生命的永恒性,它所表现的意义是什么呢?其重点是要突出我们生活的内涵是什么。我们生命的内涵、生活的内涵如果是清净的,生命也就随着净业而升华,如果我们生活的内容是染污的、是迷失的,我们的生命也就随着恶业而沉沦。所以生命的升华与沉沦是跟生活内容的染净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的生命点如果作为生命过程中的一点来讲,那就是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当下,由无数的当下,构成了一期的生命。所以说生命是当下的,生活也是当下的。如果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当下性,就能够认识到生命觉醒的重要性。因为生命的觉醒,不论把它放在明天或者放在昨天,它一定都是当下的。所以禅宗的功夫,一切都在当下。“饥来吃饭困来眠”,既是讲的具体的生活,也是讲的当下的生活,当下的功夫境界。
我们生活的内容非常丰富,生活是当下的存在,也包括对往事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想像。但是,就这个思维过程而讲,生命的一切活动,永远都是当下。因此,禅宗有句话,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四方、四维、上下这十方,都在当下这一念当中。各位可以合着眼睛观察一番,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四方、四维、上下十方,为什么都在一念当中,是不是在一念当中?很显然,离开了当下这一念,找不到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世,找不到四方、四维、上下这十方,这件事情很神秘,但又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是一个实在的存在。所以,这个生命与生活、生存,在我们人生当中,是一个每天都在重复的一件事,但又很少有人去关注它。
生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一件具体的事实。生活的具体性是不需要什么理论架构,吃饭就吃饭,穿衣就穿衣。生活是直接的,也不需要什么媒介。生活是体验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生活的体验又是个性的,张三的生活,李四无法分享,李四的生活,王五也无法分享。不过,生活的形态大致上是可以欣赏的。欣赏,毕竟是隔靴搔痒的事,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看到某某人生活得很安详,我们可以欣赏他,但是你要分享他的体验,不可能。所有具体的、直接的、体验的、个性的、当下的这些特点,与禅的特点是一致的。禅,也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觉悟者的生活。觉悟的生活,它是直接的。打你一棒就感觉疼,是直接的。打一棒也无须问为什么,直接去体验,用觉知的心去体验。如果说你挨了老师一棒要去起诉,那就完了,那就不但这一棒你开不了悟,还会惹出许多烦恼。所以现代人坚持理性的生活,跟禅是无缘的。生活的内容很丰富、很具体,大致上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二、什么是禅
禅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大家抬头看,(回头指墙壁上的“无”)墙壁上的“无”字,就是禅的内涵。我们在看这个“无”字的时候,已经有了障碍。既然是无,它也就没有形状,只是借这个字来表示禅的内涵,但禅绝对不是这个字,禅是“无”。“无”是什么呢?“无”,不是没有。如果我们把“无”理解成为有无的无,那就错了。“无”是超越,“无”超越了有无的对立。禅是整体性的,不是二元的,也不是一元的。禅是不可界定的,禅如果说可以界定了,那也就不是禅了。有时候也用“空”来描述禅的境界,禅是空。空,不是一物都无。空,是一种超越有无对立的智慧,大智慧。从这两点来讲,禅就是突破。只有突破,才能体现禅的风采、禅的意境、禅的创造力。如果禅有一件事情能够限制它,禅的创造力就没有了。所以,禅是我们生命中无限的创造力。那是什么呀?它不是上帝,它是佛性,它是如来藏,它是法身,是真如。说出这些名字来,已经是多余的了。但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禅究竟是什么?所以用这些假名描述它。不要受这些概念的限制,一定要直接去体会禅。比如临济禅师在黄檗禅师座下,依止多年,参学多年,依然不能开悟。黄檗禅师就想到,他的因缘可能不在我这里,就指示他到大愚禅师那里去。到了大愚禅师那里,经大愚禅师的指点,临济禅师开悟了。开悟以后的表现是什么呢?他不是顶礼三拜,而是在大愚禅师的胁下打了三拳头。老师生气了没有?没有。但是他说了一句话:你的老师还是黄檗,与我无关。临济禅师又回到黄檗禅师的座下,见了黄檗禅师也不顶礼,也不叩拜,劈头盖脑就是一巴掌,黄檗禅师只是一笑,说一句:看你这个疯癫汉!这多奇妙呀!现在出现这个场面,那还得了啊,媒体上报纸上还不炒得沸沸扬扬的。这就是禅者的风采。大愚禅师看到他启发了这么一个好弟子,竟敢在老虎的头上拔胡须,这多了不起呀!所以他很高兴。黄檗禅师同样如此,这一下放心了,终于我的法门有人继承了,他高兴。不是像今天的老师,你要毕业了,要请老师在毕业论文上写几句好一点的评语,那几句好一点的评语不容易得来,我想总要有一点代价。如果学生打了老师三拳头的话,可能你的毕业论文就扔到楼底下去了,学校马上要开除你这个学生,说你这样不尊师重道。
禅师的那种简略,那种直接性,那种单刀直入、一针见血,只有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面,只有佛家的大智慧,加上中国文化的熏陶,才能够出现这种超人的卓越的智慧,这就是我们生命中无限的创造力。临济禅师那还得了,临济禅师的道场,就在我们石家庄以北二十公里的地方——正定临济寺。今天天下的佛弟子(我所说的天下,就是指的我们汉传佛教这个系统),皈依了也好,出家了也好,都要起一个法名,这个法名,绝大部分都是根据临济宗的派系而来。所以,严格讲起来,我们汉传佛教的四众弟子,可能有90%以上都是临济宗的子孙。临济祖师有那么伟大,他创立的宗派才能够具有那么强盛的生命力。
禅,是生活中专注、清明、绵密的觉受。关于生活禅这一点最关键。这就是觉照,就是觉醒,就是觉悟,就是觉悟的一种受用。它不完全是功夫,它是功夫到了炉火纯青的那个时候的一种受用。有了这种受用,生活禅,禅生活,才可能在我们生命中涌现出来。我们要修的,我们要训练的,我们要培养的,就是要养成这样一种清明绵密的觉悟的受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迷失,从哪里来的?就是我们不能觉悟,总是在迷惑当中。禅是一切,又超越一切。既然是生活禅,生活是一切,禅也是一切。我在十几年前,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生活禅开题》。在《生活禅开题》这篇文章中,曾经讲到什么是禅。这篇文章从几个方面来说明禅是什么,从自然现象来说,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满天星斗是禅,皓月当空是禅;骄阳似火是禅,好风徐来是禅;皑皑白雪是禅,细雨无声是禅。从社会生活来说,信任是禅,关怀是禅,平衡是禅,适度是禅。从心理状态来说,安详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伪是禅。从做人来说,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实的劳动是禅,正确的进取是禅,正当的追求是禅。从审美意识来说,空灵是禅,含蓄是禅,淡雅是禅,向上是禅,向善是禅,超越是禅。当然可以举出更多现象来说明禅的普遍性,但仅此就足以说明:禅是一切。同时如果禅就是它本身,那又把禅局限了,所以禅又超越一切。禅只有超越了一切,才能够指导一切,禅只有超越了一切,才能够提升一切。所以,禅很奇怪。在我们这个空间,没有一个人身上没有禅,没有一点点的空间没有禅;是它,又不是它。禅,是山涧中的源头活水。我们住在城市里的人,要知道什么是源头活水,简直是神秘得不得了,只有住在大山里的人,才知道源头活水是什么,才知道水的那个来源的重要性,才知道那一溪流水,是永远都不会停止,永远都不会腐败,永远都具有流动性,水流千遭归大海。
禅,很奇妙,又很实在。很普遍,又很超越。
三、生活禅
生活是普遍的存在,生活就是我们生命活动的总和。我觉得现代人,现代生活或者说西方文化,给我们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把我们人类的活动,用“生活”二字来一个高度的概括,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在佛经上有类似“生活”一词的内容,但没有像这样一个又大众化、又高度概括了我们生命一切活动的词汇,佛经中即使有类似的词汇,也未能为大众所接受,不能进入主流语言的环境。比如佛教讲的身口意三业,行住坐卧四威仪,日用事,以及业,这些都与生活这个词有一定的关联,但是毕竟不通俗。“生活”二字,既通俗又普及,而且能够为所有的人接受。有这样一个对生活的高度概括的词语,如果我们佛教界不知道拿来运用的话,那就是一种自我封闭。佛教永远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它是扇面形的,是开放的。
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一些受新文化影响的佛教学人即将“生活”一词引进佛教,用于弘法修行之中,其中用得最好,用得最娴熟的,最圆满的,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太虚大师,他的文章、他的讲演,处处扣紧生活。关于佛法与生活,佛学与生活,这样的内容在他的著作里,无数次地被使用。进入到现代和当代,所有弘法的大德,都在运用生活这个概念…
《十六届:关于生活禅(净慧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