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六届:关于生活禅(净慧法师)

  关于生活禅

  净慧老和尚

  (2009年7月26日上午于文殊阁)

  

  各位法师、各位营员、各位义工:

  今天这一堂课,按照课程表上面的安排,讲的题目是关于生活禅。我想我也就来一个命题作文,就按照这个题目讲讲生活禅。

  在没有讲这个题目之前,我想讲一个题外的话,我们每天课程开始的时候,要唱《三宝歌》,《三宝歌》从开始唱,到现在最少有八九十年的历史。《三宝歌》由近现代第一流的大师太虚法师作词,《三宝歌》的曲子由近现代第一流的大师弘一大师谱写,《三宝歌》从其内容到曲子,都具有无上的权威性。我们在唱《三宝歌》的时候,在听《三宝歌》的时候,内心的那种震撼可以说是永恒的,每唱一次,都有更深层次的内心震撼、生命震撼!

  《三宝歌》有一段时间是不让唱的。改革开放以后,好不容易将《三宝歌》定为中国佛教的教歌,这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可是,我今年参加某地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在会议开始时,太虚大师作词、弘一大师谱曲的《三宝歌》竟然不唱了,唱的另外一个《三宝歌》。包括我在内,有不少的人也感到有些震撼。怎么震撼呢?不是当时唱的那个《三宝歌》的场景使人震撼,而是这件事使人震撼,怎么会随便把《三宝歌》、把教歌改掉了!在改革开放以后,确定要唱《三宝歌》,这不是随便哪一个人可以做主的,包括不唱,也不是随便哪一个人可以做主的。这是全国佛教徒的根本权益之所在,根本信念之所在。而且,决定要重新唱《三宝歌》,是在中国佛教协会的某一次会议上作了决定并开始唱的,是由赵朴老请示了主管宗教工作的领导部门以后,才决定要恢复《三宝歌》在佛教界的地位。

  我们河北省佛教协会成立以来,每一次重大的活动,都要唱《三宝歌》。柏林禅寺举行的生活禅夏令营从开营式到闭营式以及每天讲课的开始都要唱《三宝歌》,这是一个仪轨;一切佛教活动的根本仪轨就是皈依三宝。我们柏林禅寺每半个月要开生活会,要宣读《共住规约》,在这个活动开始的时候,也要唱《三宝歌》,这是我们的教歌,这是佛法住世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佛教的教歌,以及全世界佛教徒共同认同的五色教旗,*轮教徽,今年佛历二五五三年是教历。教旗、教徽、教历,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教主,加上中国佛教响彻大江南北的教歌,共同构成了佛教的主要标志和内涵。

  我们今天有缘都在佛教的这些标志性的内涵指引下,参与了生活禅夏令营,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参加了夏令营,也了解佛教有些什么标志,有些什么共同的、为全世界佛教徒所一致承认的带有共性的标志,教旗、教徽、教历,加上中国佛教的教歌,共同构成了整个佛教内涵的一部分。这些内涵是不可动摇的。我讲这一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要继承传统,适应潮流,这些就是我们的传统,如果把这些东西都改掉了变掉了,我们就成了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没有基础的楼房,那是很危险的。

  下面开始讲关于生活禅。

  这个题目,可以说是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总在讲这个题目,讲了许多话,是不是就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呢?我觉得还是没有讲清楚。我想,这个问题永远也讲不完,因为我们生活的内容是日新月异,人的思想、烦恼、妄想也层出不穷,天天在变化,生活禅就是针对人间现实生活的净化而施设的一个法门。相对而言,现实生活的长期性,净化现实生活的任务也同样具有长期性。换言之,只要有人类,有人类就有生活,有生活就有生活禅。只有当我们所有的人都觉悟了,再不需要讲什么禅了,因为我们这个染污的生命、染污的生活、迷失的生活已经结束了,都进入到觉悟的生活状态,生活禅可以不要讲了,我们已经在过禅生活了,所有的人都进入到禅的生活状态了,到了这时候生活禅的使命完成了,生活禅的话题可以不讲了。要全人类的生活进入禅的状态,也许仅仅是愿望而已,因此,生活禅任重道远,永远讲不完。

  今天这个题目姑且分为三部分,一讲生活,二讲禅,三讲生活禅。

  一、什么是生活

  首先讲什么是生活。大家可能会觉得好笑,这老和尚怎么搞的,活糊涂了,我们天天在吃饭穿衣,难道我们不晓得什么是生活吗?生活就是穿衣吃饭,就是行住坐卧。要是把它学术化一点、条理化一点,生就是生命,生就是生存,生就是生死。把生与活分开来讲,活是什么呢?活就是活动,就是妄想,就是烦恼,两者相加就是生活。生活的内容,妄想也好,烦恼也好,生存也好,生命也好,生死也好,就是迷失生命的全部内容。

  有生命就有活动,有生存就有妄想,有烦恼就有生死。

  这都是必然的,烦恼是因,生死是果。所以,生活就是生命在生存的全过程中,每一个瞬间,与所依托的环境,保持的一种适应与对抗的全部活动。这是我给生活下的一个定义,也不知道对不对,在座的有学社会学的、学伦理学的、学哲学的,现代科学是怎么定义生活,我不是很清楚,因为我的脑子很闭塞。但是我觉得,生活就是生命在生存的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瞬间就是每一个当下,与我们所依托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空间与时间,在这个环境中,我们人类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适应环境的办法,一种是完全的适应,一种是带有对抗性的适应。太阳这么大,我们要天天在烈日下生活,肯定是不行的,适应不了。那么我们就想一个办法,从古到今,都在想这个办法:人类怎样在严寒中来适应大自然,在酷暑中怎样来适应大自然,在大自然剧烈变化中,又怎样来适应大自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盖一栋房子,冬天可以不受严寒的袭击,夏天可以不受酷暑的熬煎。在一般情况下,有一栋房子就够了,但是在特别寒冷的地方,在特别炎热的地方,光有一栋房子还不行,光有一栋房子,冬天不能抵御严寒,夏天不能躲避酷暑。所以,冬天要想办法取暖,最原始的办法是烧柴火,后来就有煤炉子,现在有暖气,这就是我们人类在求生存的过程中想办法同大自然抗争,要想办法在不可改变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假使夏天,我们在这个屋子里,有这么多人,门不敞开,窗户不通风,甚至没有空调,我们坐在这里就受不了,人又在想办法,前些年有电扇,现在有空调,最古老的办法是每人摇一把扇子。有一首诗:“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从摇扇子到电扇到空调,都是为了适应我们所处的环境。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减少我们生命在生存中的痛苦。这些办法对缓解生命的痛苦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命的痛苦。

  生活处在自然的状态中很奇妙,没有人来提示,这种生活就很实在。一有人来提示,生活就充满妄想充满分别。生命与生活,它是同时存在的。有生命才有生活,没有生命也就谈不上所谓的生活。所以说,生命的存在形式与内容就是生活的全部内容。

  生命有迷悟之别,生活也有染净之分。我们都生活在迷失当中,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迷失的生命。我们都在寻找一条觉悟之路,想方设法要使生命从迷失当中逐步地觉醒过来,这个过程就是改变我们生活的过程。生命的迷悟,就有生活的染净。迷失的生命,过的就是染污的生活;觉醒的生命过的就是清净的生活。很显然,我们的生命觉醒了,生活净化了,我们的痛苦也就相对会减少。怎样减少呢,并不是说觉悟的人不被风吹了,不被雨淋了,不是这样。有觉悟的人同样也要面对八苦。八苦当中,来自社会的就有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像这样一些苦,对于有觉悟的人来讲,同样会遭遇到,只是他能够正确地去面对,当下就化解了。因为有了觉悟,就会把我们所面对的一切,用善心善念去看待,用淡泊名利之心去看待,像昨天江泓先生所讲的用“慢、善、淡”的心态对待烦恼的事、对待痛苦的事。我想,不管是年轻的人,还是年老的人,都可以运用这三种心态,处理一些烦恼的问题把节奏放慢一些,可能就会使烦恼慢慢淡化。如果你说一句我说两句,你的声音高一点,我的声音比你的声音更高,无明火越扇越旺,对抗性就越来越激烈,无助问题的解决。遇到烦心的事,把处理的节奏放慢些,慢一点,慢慢的。慢一点的方法和现在所说的“冷处理”差不多。冷处理,就是把烦心的事放一放,不管它。不管它,就没事了。所以,一切急事,要慢慢地处理,一切不急的事,你倒要很好的重视它。比如说,知识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种长期的积累,作为我们读书的人,求知识的人,求佛法的人,你就要念兹在兹,不能懈怠。你一懈怠,就提不起来。这种精神一放下了,因循苟且,就很难再鼓起劲来。对于那些需要长期积累、持之以恒的事,每天都要坚持去做,这样日积月累,才会有所成就。

  讲到生命,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开始的那一天,也没终止的那一天。生命只有转化,没有终止。怎么转化呢?染污的生命,通过一定的修养,可以转化为清净的生命,迷失的生命可以转化为觉醒的生命。生命的过程,是由无数的生命点所构成。生命点是什么呢?生命点就是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当下,或者是我们一生的经历,一生的过程。在整个生命的链条当中,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生命点。无数的生命点就是由我们当下这一念心连接起来。这一念心,在不停地流注,生生灭灭,不停地流。有一个问题,人们总是搞不明白,总是有疑惑:为什么会有三世因果?如果从连接生命点的每一个念头流注不停的角度去理解三世因果,前世此生来世,就比较容易领会三世流转的道理。因为当下这一念,在我们的生命还存在的时候,念念的流注是念念生灭,永远不会停止。当我们这个肉体消失之后,这个念头是否还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的肉体消失了,作为精神的心念,它将以另外的一种方式继续存在,这就…

《十六届:关于生活禅(净慧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