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六屆:關于生活禅(淨慧法師)

  關于生活禅

  淨慧老和尚

  (2009年7月26日上午于文殊閣)

  

  各位法師、各位營員、各位義工:

  今天這一堂課,按照課程表上面的安排,講的題目是關于生活禅。我想我也就來一個命題作文,就按照這個題目講講生活禅。

  在沒有講這個題目之前,我想講一個題外的話,我們每天課程開始的時候,要唱《叁寶歌》,《叁寶歌》從開始唱,到現在最少有八九十年的曆史。《叁寶歌》由近現代第一流的大師太虛法師作詞,《叁寶歌》的曲子由近現代第一流的大師弘一大師譜寫,《叁寶歌》從其內容到曲子,都具有無上的權威性。我們在唱《叁寶歌》的時候,在聽《叁寶歌》的時候,內心的那種震撼可以說是永恒的,每唱一次,都有更深層次的內心震撼、生命震撼!

  《叁寶歌》有一段時間是不讓唱的。改革開放以後,好不容易將《叁寶歌》定爲中國佛教的教歌,這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可是,我今年參加某地的一次重要的會議,在會議開始時,太虛大師作詞、弘一大師譜曲的《叁寶歌》竟然不唱了,唱的另外一個《叁寶歌》。包括我在內,有不少的人也感到有些震撼。怎麼震撼呢?不是當時唱的那個《叁寶歌》的場景使人震撼,而是這件事使人震撼,怎麼會隨便把《叁寶歌》、把教歌改掉了!在改革開放以後,確定要唱《叁寶歌》,這不是隨便哪一個人可以做主的,包括不唱,也不是隨便哪一個人可以做主的。這是全國佛教徒的根本權益之所在,根本信念之所在。而且,決定要重新唱《叁寶歌》,是在中國佛教協會的某一次會議上作了決定並開始唱的,是由趙樸老請示了主管宗教工作的領導部門以後,才決定要恢複《叁寶歌》在佛教界的地位。

  我們河北省佛教協會成立以來,每一次重大的活動,都要唱《叁寶歌》。柏林禅寺舉行的生活禅夏令營從開營式到閉營式以及每天講課的開始都要唱《叁寶歌》,這是一個儀軌;一切佛教活動的根本儀軌就是皈依叁寶。我們柏林禅寺每半個月要開生活會,要宣讀《共住規約》,在這個活動開始的時候,也要唱《叁寶歌》,這是我們的教歌,這是佛法住世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國佛教的教歌,以及全世界佛教徒共同認同的五色教旗,*輪教徽,今年佛曆二五五叁年是教曆。教旗、教徽、教曆,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教主,加上中國佛教響徹大江南北的教歌,共同構成了佛教的主要標志和內涵。

  我們今天有緣都在佛教的這些標志性的內涵指引下,參與了生活禅夏令營,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參加了夏令營,也了解佛教有些什麼標志,有些什麼共同的、爲全世界佛教徒所一致承認的帶有共性的標志,教旗、教徽、教曆,加上中國佛教的教歌,共同構成了整個佛教內涵的一部分。這些內涵是不可動搖的。我講這一段話的意思是什麼呢?我們要繼承傳統,適應潮流,這些就是我們的傳統,如果把這些東西都改掉了變掉了,我們就成了沒有源頭的水,沒有根的樹,沒有基礎的樓房,那是很危險的。

  下面開始講關于生活禅。

  這個題目,可以說是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總在講這個題目,講了許多話,是不是就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了呢?我覺得還是沒有講清楚。我想,這個問題永遠也講不完,因爲我們生活的內容是日新月異,人的思想、煩惱、妄想也層出不窮,天天在變化,生活禅就是針對人間現實生活的淨化而施設的一個法門。相對而言,現實生活的長期性,淨化現實生活的任務也同樣具有長期性。換言之,只要有人類,有人類就有生活,有生活就有生活禅。只有當我們所有的人都覺悟了,再不需要講什麼禅了,因爲我們這個染汙的生命、染汙的生活、迷失的生活已經結束了,都進入到覺悟的生活狀態,生活禅可以不要講了,我們已經在過禅生活了,所有的人都進入到禅的生活狀態了,到了這時候生活禅的使命完成了,生活禅的話題可以不講了。要全人類的生活進入禅的狀態,也許僅僅是願望而已,因此,生活禅任重道遠,永遠講不完。

  今天這個題目姑且分爲叁部分,一講生活,二講禅,叁講生活禅。

  一、什麼是生活

  首先講什麼是生活。大家可能會覺得好笑,這老和尚怎麼搞的,活糊塗了,我們天天在吃飯穿衣,難道我們不曉得什麼是生活嗎?生活就是穿衣吃飯,就是行住坐臥。要是把它學術化一點、條理化一點,生就是生命,生就是生存,生就是生死。把生與活分開來講,活是什麼呢?活就是活動,就是妄想,就是煩惱,兩者相加就是生活。生活的內容,妄想也好,煩惱也好,生存也好,生命也好,生死也好,就是迷失生命的全部內容。

  有生命就有活動,有生存就有妄想,有煩惱就有生死。

  這都是必然的,煩惱是因,生死是果。所以,生活就是生命在生存的全過程中,每一個瞬間,與所依托的環境,保持的一種適應與對抗的全部活動。這是我給生活下的一個定義,也不知道對不對,在座的有學社會學的、學倫理學的、學哲學的,現代科學是怎麼定義生活,我不是很清楚,因爲我的腦子很閉塞。但是我覺得,生活就是生命在生存的全過程中的每一個瞬間——每一個瞬間就是每一個當下,與我們所依托的環境,這個環境包括空間與時間,在這個環境中,我們人類在長期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形成了兩種適應環境的辦法,一種是完全的適應,一種是帶有對抗性的適應。太陽這麼大,我們要天天在烈日下生活,肯定是不行的,適應不了。那麼我們就想一個辦法,從古到今,都在想這個辦法:人類怎樣在嚴寒中來適應大自然,在酷暑中怎樣來適應大自然,在大自然劇烈變化中,又怎樣來適應大自然。在一般情況下,我們蓋一棟房子,冬天可以不受嚴寒的襲擊,夏天可以不受酷暑的熬煎。在一般情況下,有一棟房子就夠了,但是在特別寒冷的地方,在特別炎熱的地方,光有一棟房子還不行,光有一棟房子,冬天不能抵禦嚴寒,夏天不能躲避酷暑。所以,冬天要想辦法取暖,最原始的辦法是燒柴火,後來就有煤爐子,現在有暖氣,這就是我們人類在求生存的過程中想辦法同大自然抗爭,要想辦法在不可改變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去。假使夏天,我們在這個屋子裏,有這麼多人,門不敞開,窗戶不通風,甚至沒有空調,我們坐在這裏就受不了,人又在想辦法,前些年有電扇,現在有空調,最古老的辦法是每人搖一把扇子。有一首詩:“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從搖扇子到電扇到空調,都是爲了適應我們所處的環境。采取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麼呢?爲了減少我們生命在生存中的痛苦。這些辦法對緩解生命的痛苦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命的痛苦。

  生活處在自然的狀態中很奇妙,沒有人來提示,這種生活就很實在。一有人來提示,生活就充滿妄想充滿分別。生命與生活,它是同時存在的。有生命才有生活,沒有生命也就談不上所謂的生活。所以說,生命的存在形式與內容就是生活的全部內容。

  生命有迷悟之別,生活也有染淨之分。我們都生活在迷失當中,我們的生命就是一個迷失的生命。我們都在尋找一條覺悟之路,想方設法要使生命從迷失當中逐步地覺醒過來,這個過程就是改變我們生活的過程。生命的迷悟,就有生活的染淨。迷失的生命,過的就是染汙的生活;覺醒的生命過的就是清淨的生活。很顯然,我們的生命覺醒了,生活淨化了,我們的痛苦也就相對會減少。怎樣減少呢,並不是說覺悟的人不被風吹了,不被雨淋了,不是這樣。有覺悟的人同樣也要面對八苦。八苦當中,來自社會的就有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像這樣一些苦,對于有覺悟的人來講,同樣會遭遇到,只是他能夠正確地去面對,當下就化解了。因爲有了覺悟,就會把我們所面對的一切,用善心善念去看待,用淡泊名利之心去看待,像昨天江泓先生所講的用“慢、善、淡”的心態對待煩惱的事、對待痛苦的事。我想,不管是年輕的人,還是年老的人,都可以運用這叁種心態,處理一些煩惱的問題把節奏放慢一些,可能就會使煩惱慢慢淡化。如果你說一句我說兩句,你的聲音高一點,我的聲音比你的聲音更高,無明火越扇越旺,對抗性就越來越激烈,無助問題的解決。遇到煩心的事,把處理的節奏放慢些,慢一點,慢慢的。慢一點的方法和現在所說的“冷處理”差不多。冷處理,就是把煩心的事放一放,不管它。不管它,就沒事了。所以,一切急事,要慢慢地處理,一切不急的事,你倒要很好的重視它。比如說,知識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種長期的積累,作爲我們讀書的人,求知識的人,求佛法的人,你就要念茲在茲,不能懈怠。你一懈怠,就提不起來。這種精神一放下了,因循苟且,就很難再鼓起勁來。對于那些需要長期積累、持之以恒的事,每天都要堅持去做,這樣日積月累,才會有所成就。

  講到生命,生命是什麼呢?生命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沒有開始的那一天,也沒終止的那一天。生命只有轉化,沒有終止。怎麼轉化呢?染汙的生命,通過一定的修養,可以轉化爲清淨的生命,迷失的生命可以轉化爲覺醒的生命。生命的過程,是由無數的生命點所構成。生命點是什麼呢?生命點就是我們生命的每一個當下,或者是我們一生的經曆,一生的過程。在整個生命的鏈條當中,這個過程也是一個生命點。無數的生命點就是由我們當下這一念心連接起來。這一念心,在不停地流注,生生滅滅,不停地流。有一個問題,人們總是搞不明白,總是有疑惑:爲什麼會有叁世因果?如果從連接生命點的每一個念頭流注不停的角度去理解叁世因果,前世此生來世,就比較容易領會叁世流轉的道理。因爲當下這一念,在我們的生命還存在的時候,念念的流注是念念生滅,永遠不會停止。當我們這個肉體消失之後,這個念頭是否還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的肉體消失了,作爲精神的心念,它將以另外的一種方式繼續存在,這就…

《十六屆:關于生活禅(淨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