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業識的方式。業與識,就是我們的意識加上我們從無始以來的業,或者叫做記憶,它們結合在一起,繼續以不停地生滅、不停地流注的方式,連接著生命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還是在念念生滅,念念遷流,它沒有一個停止的時候。生命的階段性和生命的延續性是一體的,是不可能割斷的,我們這一期的生命結束了,生命的本源,它不會終止。從這一點出發,佛教就解決了生命流轉、生死流轉、叁世因果、業力不失等倫理價值的根本問題。作爲個體生命的每個人,要對自己的叁業行爲永恒地負責任,這種業果不失的價值觀,就很自然地成爲人類社會規範個人言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道德基礎。佛教講刹那生滅,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只有對刹那生滅、念念生滅這個概念,大體上有所了解,才能認識到生命的永恒性。生命的永恒性,它所表現的意義是什麼呢?其重點是要突出我們生活的內涵是什麼。我們生命的內涵、生活的內涵如果是清淨的,生命也就隨著淨業而升華,如果我們生活的內容是染汙的、是迷失的,我們的生命也就隨著惡業而沈淪。所以生命的升華與沈淪是跟生活內容的染淨聯系在一起的。所謂的生命點如果作爲生命過程中的一點來講,那就是我們生命的每一個當下,由無數的當下,構成了一期的生命。所以說生命是當下的,生活也是當下的。如果我們體會到了生命的當下性,就能夠認識到生命覺醒的重要性。因爲生命的覺醒,不論把它放在明天或者放在昨天,它一定都是當下的。所以禅宗的功夫,一切都在當下。“饑來吃飯困來眠”,既是講的具體的生活,也是講的當下的生活,當下的功夫境界。
我們生活的內容非常豐富,生活是當下的存在,也包括對往事的記憶和對未來的想像。但是,就這個思維過程而講,生命的一切活動,永遠都是當下。因此,禅宗有句話,過去、現在、未來這叁世,四方、四維、上下這十方,都在當下這一念當中。各位可以合著眼睛觀察一番,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四方、四維、上下十方,爲什麼都在一念當中,是不是在一念當中?很顯然,離開了當下這一念,找不到過去現在和未來這叁世,找不到四方、四維、上下這十方,這件事情很神秘,但又是一種普遍的存在,是一個實在的存在。所以,這個生命與生活、生存,在我們人生當中,是一個每天都在重複的一件事,但又很少有人去關注它。
生活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一件具體的事實。生活的具體性是不需要什麼理論架構,吃飯就吃飯,穿衣就穿衣。生活是直接的,也不需要什麼媒介。生活是體驗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生活的體驗又是個性的,張叁的生活,李四無法分享,李四的生活,王五也無法分享。不過,生活的形態大致上是可以欣賞的。欣賞,畢竟是隔靴搔癢的事,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看到某某人生活得很安詳,我們可以欣賞他,但是你要分享他的體驗,不可能。所有具體的、直接的、體驗的、個性的、當下的這些特點,與禅的特點是一致的。禅,也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覺悟者的生活。覺悟的生活,它是直接的。打你一棒就感覺疼,是直接的。打一棒也無須問爲什麼,直接去體驗,用覺知的心去體驗。如果說你挨了老師一棒要去起訴,那就完了,那就不但這一棒你開不了悟,還會惹出許多煩惱。所以現代人堅持理性的生活,跟禅是無緣的。生活的內容很豐富、很具體,大致上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理解。
二、什麼是禅
禅的內容是什麼呢?我們大家擡頭看,(回頭指牆壁上的“無”)牆壁上的“無”字,就是禅的內涵。我們在看這個“無”字的時候,已經有了障礙。既然是無,它也就沒有形狀,只是借這個字來表示禅的內涵,但禅絕對不是這個字,禅是“無”。“無”是什麼呢?“無”,不是沒有。如果我們把“無”理解成爲有無的無,那就錯了。“無”是超越,“無”超越了有無的對立。禅是整體性的,不是二元的,也不是一元的。禅是不可界定的,禅如果說可以界定了,那也就不是禅了。有時候也用“空”來描述禅的境界,禅是空。空,不是一物都無。空,是一種超越有無對立的智慧,大智慧。從這兩點來講,禅就是突破。只有突破,才能體現禅的風采、禅的意境、禅的創造力。如果禅有一件事情能夠限製它,禅的創造力就沒有了。所以,禅是我們生命中無限的創造力。那是什麼呀?它不是上帝,它是佛性,它是如來藏,它是法身,是真如。說出這些名字來,已經是多余的了。但是爲了幫助大家理解禅究竟是什麼?所以用這些假名描述它。不要受這些概念的限製,一定要直接去體會禅。比如臨濟禅師在黃檗禅師座下,依止多年,參學多年,依然不能開悟。黃檗禅師就想到,他的因緣可能不在我這裏,就指示他到大愚禅師那裏去。到了大愚禅師那裏,經大愚禅師的指點,臨濟禅師開悟了。開悟以後的表現是什麼呢?他不是頂禮叁拜,而是在大愚禅師的脅下打了叁拳頭。老師生氣了沒有?沒有。但是他說了一句話:你的老師還是黃檗,與我無關。臨濟禅師又回到黃檗禅師的座下,見了黃檗禅師也不頂禮,也不叩拜,劈頭蓋腦就是一巴掌,黃檗禅師只是一笑,說一句:看你這個瘋癫漢!這多奇妙呀!現在出現這個場面,那還得了啊,媒體上報紙上還不炒得沸沸揚揚的。這就是禅者的風采。大愚禅師看到他啓發了這麼一個好弟子,竟敢在老虎的頭上拔胡須,這多了不起呀!所以他很高興。黃檗禅師同樣如此,這一下放心了,終于我的法門有人繼承了,他高興。不是像今天的老師,你要畢業了,要請老師在畢業論文上寫幾句好一點的評語,那幾句好一點的評語不容易得來,我想總要有一點代價。如果學生打了老師叁拳頭的話,可能你的畢業論文就扔到樓底下去了,學校馬上要開除你這個學生,說你這樣不尊師重道。
禅師的那種簡略,那種直接性,那種單刀直入、一針見血,只有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上面,只有佛家的大智慧,加上中國文化的熏陶,才能夠出現這種超人的卓越的智慧,這就是我們生命中無限的創造力。臨濟禅師那還得了,臨濟禅師的道場,就在我們石家莊以北二十公裏的地方——正定臨濟寺。今天天下的佛弟子(我所說的天下,就是指的我們漢傳佛教這個系統),皈依了也好,出家了也好,都要起一個法名,這個法名,絕大部分都是根據臨濟宗的派系而來。所以,嚴格講起來,我們漢傳佛教的四衆弟子,可能有90%以上都是臨濟宗的子孫。臨濟祖師有那麼偉大,他創立的宗派才能夠具有那麼強盛的生命力。
禅,是生活中專注、清明、綿密的覺受。關于生活禅這一點最關鍵。這就是覺照,就是覺醒,就是覺悟,就是覺悟的一種受用。它不完全是功夫,它是功夫到了爐火純青的那個時候的一種受用。有了這種受用,生活禅,禅生活,才可能在我們生命中湧現出來。我們要修的,我們要訓練的,我們要培養的,就是要養成這樣一種清明綿密的覺悟的受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迷失,從哪裏來的?就是我們不能覺悟,總是在迷惑當中。禅是一切,又超越一切。既然是生活禅,生活是一切,禅也是一切。我在十幾年前,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生活禅開題》。在《生活禅開題》這篇文章中,曾經講到什麼是禅。這篇文章從幾個方面來說明禅是什麼,從自然現象來說,滿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長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黃花是禅;滿天星鬥是禅,皓月當空是禅;驕陽似火是禅,好風徐來是禅;皚皚白雪是禅,細雨無聲是禅。從社會生活來說,信任是禅,關懷是禅,平衡是禅,適度是禅。從心理狀態來說,安詳是禅,睿智是禅,無求是禅,無僞是禅。從做人來說,善意的微笑是禅,熱情的幫助是禅,無私的奉獻是禅,誠實的勞動是禅,正確的進取是禅,正當的追求是禅。從審美意識來說,空靈是禅,含蓄是禅,淡雅是禅,向上是禅,向善是禅,超越是禅。當然可以舉出更多現象來說明禅的普遍性,但僅此就足以說明:禅是一切。同時如果禅就是它本身,那又把禅局限了,所以禅又超越一切。禅只有超越了一切,才能夠指導一切,禅只有超越了一切,才能夠提升一切。所以,禅很奇怪。在我們這個空間,沒有一個人身上沒有禅,沒有一點點的空間沒有禅;是它,又不是它。禅,是山澗中的源頭活水。我們住在城市裏的人,要知道什麼是源頭活水,簡直是神秘得不得了,只有住在大山裏的人,才知道源頭活水是什麼,才知道水的那個來源的重要性,才知道那一溪流水,是永遠都不會停止,永遠都不會腐敗,永遠都具有流動性,水流千遭歸大海。
禅,很奇妙,又很實在。很普遍,又很超越。
叁、生活禅
生活是普遍的存在,生活就是我們生命活動的總和。我覺得現代人,現代生活或者說西方文化,給我們一個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把我們人類的活動,用“生活”二字來一個高度的概括,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在佛經上有類似“生活”一詞的內容,但沒有像這樣一個又大衆化、又高度概括了我們生命一切活動的詞彙,佛經中即使有類似的詞彙,也未能爲大衆所接受,不能進入主流語言的環境。比如佛教講的身口意叁業,行住坐臥四威儀,日用事,以及業,這些都與生活這個詞有一定的關聯,但是畢竟不通俗。“生活”二字,既通俗又普及,而且能夠爲所有的人接受。有這樣一個對生活的高度概括的詞語,如果我們佛教界不知道拿來運用的話,那就是一種自我封閉。佛教永遠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它是扇面形的,是開放的。
從上個世紀二叁十年代起,一些受新文化影響的佛教學人即將“生活”一詞引進佛教,用于弘法修行之中,其中用得最好,用得最娴熟的,最圓滿的,就是剛才我們講到的太虛大師,他的文章、他的講演,處處扣緊生活。關于佛法與生活,佛學與生活,這樣的內容在他的著作裏,無數次地被使用。進入到現代和當代,所有弘法的大德,都在運用生活這個概念…
《十六屆:關于生活禅(淨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