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obtain a great level of satisfaction and also you will be free of suffering.(我覺得你們都很幸運還是因爲大家都對佛教感興趣,我希望你們能夠滿懷激情地走入佛教的大門,並且認真學習佛法。如果你們這樣做了,去學習、體悟、實踐佛法,我保證大家會得到一種很大的滿足,並且解脫煩惱痛苦。)
You should all work hard to profit from the week you spend here,because it”s a wonderful opportunity for you here in China that European Buddhists do not have。It”s much more difficult for us in Europe.(大家都應該努力學習,盡可能多地從柏林禅寺這一周的夏令營中有所收獲。大家能生在中國,具備了很多良好的機緣,這是歐洲的佛教徒所沒有的。我們在歐洲學習佛法是更困難的。)
And lastly, I would like to bring greetings from Geneva and my own community which is called“Community of the Non-dwelling Mind”。it”s a quote from the Diamond Sutra. When Subhuti asked the Buddha “how should we hold our mind?”He said“our mind shoud dwell nowhere”。That”s where we got the name of our community。They sent their greetings,and also hope you will make great progress on Buddha way。(最後,我還想向大家轉達來自日內瓦我的佛教社團的問候。我們的社團名爲“無所住念社團”,這個名字源于《金剛經》,當須菩提問世尊“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世尊回答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社團的成員向大家致意,並且希望你們能夠在佛陀的道路上取得長足的進步。)
明海大和尚:看來我的英語很糟糕,我是想請她介紹趙州和尚在海外的影響,她一句也沒有說到。沒有超時但是跑題了。不過她也介紹了,她自己就是嘛!她是在差不多二十年前最早到這裏來,就是因爲仰慕趙州禅師,後來跟隨我們師父學佛。然後她在日內瓦平時有很多的活動,都是宣傳佛教的,在學校啊,電臺啊,社團啊,她也講她們那裏還有社團甚至也有寺院。
現在我們回到趙州,回到柏林禅寺,這個寺院的香火在清朝末年以後慢慢就不行了。你們看到1949年的老照片了,在這個照片上還依稀可以看出一些殿堂,這是四十年代的。這是1947年,趙縣進行土改,這是1947年我們寺院最後一任住持,1947年以後,他就被迫離開這裏,寺院的香火也就中斷了,一直到1988年。這個是我們師父的師父,近代的禅宗大德虛雲老和尚的像。
在1988年以前,這個寺院被一個學校占了,雖然是學校占了,但是在1988年以前,日本的和尚經常來這裏朝禮。你們看(這張照片就是)日本和尚來這裏念經,爲什麼呢?因爲趙州和尚對他們來說是太熟悉了、他們太敬仰了,他們有的人每天都在參究趙州禅師的公案。趙州和尚說“狗子無佛性”、“吃茶去”,他們每天都在參究這些公案,所以說他們不遠千裏到這裏來朝禮。你看,當時的條件就是這樣的,照片上這塊地方就是現在我們趙州塔前面這塊地方。
這也是那個年代拍的照片,當然周圍的環境現在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這是1987年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先生和他夫人到這裏來的照片,來朝禮以後他還做過一首詩。1988年這裏重新開放爲佛教寺院,由河北省佛教協會最早派了叁位出家人來這裏住,那時候這裏是沒有這些殿堂的,就是有幾間舊的磚房,這裏荒草蔓延。1988年5月,這個地方奠基。這張照片中間是我們本煥長老,本煥長老多次到這裏來。
後來就開始了,從1988年到1991年有四年的時間,這裏沒有太大的變化。1991年年底,我們的師父就組織人力物力來修複這裏。你們看這是工地,都是木頭。我大概最早也就是1991年底到柏林禅寺,從1991年到2003年這個時間大概有12年的時間在柏林禅寺住。我和在柏林禅寺住的所有師父們、居士們都有一個最大的感受,就是整個寺院就是一個大工地啊。天天都是在鋸木頭,混凝土澆注震動。我住的房間一牆之隔,外面就是拉鋸,鋸木頭,就在這個環境裏過了十幾年的時間。
這是1992年前面的普光明殿。剛才明契講了,她講的有點錯,她講的觀音殿,其實不是,是普光明殿。這是第一個殿落成,落成以後做一個慶典。你們可能會注意到佛教界經常會有一些慶典,慶典什麼呢?有的人可能不太理解,慶典本身耗費人力物力,但是這種慶典呢,它有傳播的意義。你們看這是柏林禅寺第一次的慶典,對本地區周邊地區的老百姓們重新認識佛教,對他們是很大的一種促進。
這是我們師父,這是有了普光明殿以後。你看前面——現在這兒都是草坪嘛,那時候還是空地。
這個也是1992年那個慶典,那時候的山門是這樣的。這個照片上面有很多高僧大德,現在有些都已經往生了。
這是普光明殿,就是前面那個殿,你們背後那個殿。
這是1993年山門工地施工。
這奠基的照片,1994年觀音殿奠基。
這是我們和趙樸老的一張合影,1994年。
這是1995年做廊子。
這是我們師父(指淨慧長老當年參加勞動的照片),在寺院當住持,我跟大家介紹一下,你們一看住持坐得很高,好像挺神氣的,其實傳統的寺院叢林裏面,住持是非常辛苦的。他所有的事情必須要跟大家一起,吃飯、念經、勞動,他要以身作則。他要負責寺院的行政管理,還要負責寺院人的修行、思想,行政的、思想的他都要負責。所以過去傳統寺院的住持是有任期的,以前一任是叁年,連任可以連續一任就是六年。因爲一般的人受不了,首先是體力受不了。現在情況有些變化,不過現在要當住持到位的話,比以前還要累,因爲現在開會多。
這一張是施工的工地,我們經常都是在工地包圍下。這是1998年,1998年我們對趙州塔做了一個簡單的維修。這個趙州塔高26米,是磚木結構,實心的。1966年,邢臺大地震,邢臺地震有七級以上,離我們這裏有一個半小時的車程,那時發生7級以上地震,但是我們這個塔沒有什麼問題。有一點點傾斜,我們請專家勘察,沒有大的妨礙。
這是我們韋馱殿,那時我們會親自上工地幹活。
這是萬佛樓後面的工地。
這是我們師父帶頭幹活。
這是我們出家人。
這張照片是最近的照片,這是我們把後面的牆拆了,爲了節省磚,把舊磚整理出來,重新使用。
這是萬佛樓開光的照片。
從1991年年底到2003年,這個寺院在我們老和尚的主持下,完成了硬件的建設,同時基本上按照傳統禅宗叢林的製度,恢複了寺院的軟件。一個寺院僅僅有硬件是不夠的,硬件就是佛殿啊,佛像啊、殿堂設施。軟件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寺院的管理,修行生活的製度、弘法的製度這個最重要,一個寺院沒有這個,就沒有靈魂,就是一個軀殼。我們現在也有一些寺院,特別是在文物旅遊部門管理下的寺院,沒有僧團,沒有香火,那就相當于是個軀殼。可能它的殿堂很莊嚴,但是它沒有一個傳統寺院運轉的軟件,你們在這裏住,可以好好體會一個寺院的軟件。你們注意到了嗎?我們人的集合是不用喊的,不是說:“啊!開會了!”不這樣的,都是打法器,注意到了嗎?早晚要敲鍾、敲鼓。都是用這些法器來維持寺院一天的運轉,這種運轉是不間斷的,非常細膩的。這種修行製度在中國都是綿延一千多年了。有傳統寺院管理,按著這個製度來運轉的寺院就有一種氛圍,這個工作我們都在1992年到2003年之間完成了。我覺得非常不容易,特別是我們的師父非常不容易。爲什麼呢?因爲別的人都不懂,只有他一個人懂。由一個人變出這麼多人,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每一個細節他都要教的。每一個細節:怎麼拜佛,怎麼合掌、念經,怎麼走、怎麼站,東西怎麼擺,都要教,所以說一個人變出一個世界。你們想想,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但是我們變出來的世界怎麼樣呢?
(指照片)這個是舉行法事活動。
現在才說到夏令營了。這是第一屆,(指照片)你看,1993年,今天上午老和尚講了,第一屆是在一個棚子裏面,這個棚子只有一面有牆,叁面都是透風的。上面是石棉瓦的屋頂,石棉瓦是不隔熱的,所以夏天就很熱,下雨的時候還會漏雨,我記得第一屆夏令營開營式就是漏雨,我還在上面主持,上面就漏下雨來了。我們看橫幅上面還有河北禅學研究所成立,這是兩件事在一次(儀式上)舉行。其實那時候柏林禅寺辦夏令營並沒有很好的條件,就是沒有很好的硬件條件,那時就是過去這裏的學校搬遷以後留下的舊房子,然後我們師父把這些房子變成了佛堂、變成齋堂、變成宿舍。所以那時候同學們來了很多是睡地鋪。現在我們睡地鋪的人並不多,我知道今年夏令營也有人睡地鋪,但是人不多,睡地鋪的營員舉手,讓我看看!而且現在的地鋪條件很好,裏面有空調。其他營員的寮房沒有空調。在早幾屆,很多人都是睡地鋪…
《十七屆:生活禅夏令營回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