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七屆:生活禅夏令營回顧▪P3

  ..續本文上一頁,那時是沒有空調的。這是開營式,老和尚講話。他的左邊是吳立民先生,他是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所長,現在也去世了。這是開營式唱《叁寶歌》,我們一直唱到現在。這個《叁寶歌》你們要注意好好地學,是太虛大師作的詞,弘一大師譜的曲。

  這張照片上有個日本和尚,所以這張照片一定是1994年,因爲他是1993年11月來的。他在這裏修行6年,後來離開這裏。

  這是營員們在打坐。左邊的那個法師是湛如法師,現在在北京大學。

  這是營員在幹活,他們在幹什麼活呢?你們猜一猜看!對了,拉糞,不是拉水,那後面是廁所。我們辦夏令營在很長時間內,寺院面積也不小,所有人都用一個廁所的,要上廁所都往那個地方去——公廁。那個時候我們經常拉大糞,因爲我們栽了很多小柏樹,就用這個大糞來澆灌,所以這些柏樹長得很快。

  照片上有兩個小師父,現在都30歲了,跟利生法師那麼高了。那時候他們只有十叁四歲。前面這位營員鄧曉松,他後來還到斯裏蘭卡留學,到美國學佛學,現在聽說有時候在中央電視臺還主持節目。

  我們每屆夏令營有一個行腳,這是我們到蒼岩山去行腳,在野外照的。這應該是第二屆或者第叁屆的照片,這個照片上有個營員今年就來了,十幾年沒見了。

  這是我們在正定大佛寺,也是在行腳。上面有淨因法師,他這次夏令營要過來給我們講課的,過兩天就過來。

  這是我們到臨濟寺,過幾天我們要去,這是去正定臨濟寺——臨濟祖庭,朝拜、禮祖,這是在臨濟寺大殿前我們唱《叁寶歌》、念經。

  這是在正定的大佛寺,大佛寺就是文物部門管理的一個寺院,但是它建築很完整,也很莊嚴,是宋朝的建築,有很多文物。這是我們唱《叁寶歌》,我們到每一個地方都要唱《叁寶歌》。

  這是行堂,營員自己行堂。這張照片右下角的這一位營員現在已經是一位教授了。

  這上面是我們夏令營多年來給我們講課的法師和講師。左邊還是淨因法師,過幾天他還要來。奇怪的是差不多二十年過去了,他好像沒有變;然後濟群法師也沒有什麼變化;湛如法師;最右邊的是隆振法師,他現在在新加坡,主持一個禅修中心。

  後面的那個石棉瓦的棚子就是講課啊、開營啊那樣的地方,相當于我們現在的文殊閣。

  你看,這是第二屆開營。那時候我們師父經常和大家在一起。其實一個出家人吧,要跟信衆打成一片,這很不容易的。

  這是我們上殿,繞佛。那時候在普光明殿上殿。這是皈依,分組分享,這是過堂。

  大家是不是有些視覺疲勞了?黃帥,你的歌呢?歡迎他。

  黃帥:我唱一首歌,贊歎法師的《走啊走》。

  “披星戴月,食風飲露,苦海無邊甘承受,人生貴在有追求,哪怕腳下路悠悠。”把這首《走啊走》獻給天下所有的出家人。

  明海大和尚:感謝黃帥營員,他也是我們的資深營員了。

  我們夏令營辦了十八年,這裏面的故事非常多,參加夏令營的營員也很多,從這裏面也成長了好多的居士,乃至也有的人出家進入僧團。在柏林禅寺有很多出家人就是由夏令營開始認識佛教,在機緣成熟的時候走入僧團的。也有很多居士參加了夏令營以後,多年來就一直爲夏令營服務,十幾年不倦。你們報到的時候,那個班老師就是,還有李曉林老師。

  剛才我們看到前幾年的夏令營都是在那個棚子裏,我們看照片就可以看到寺院的變化,有時候就在工地上,所以我覺得我們師父在1993年就提出辦夏令營,這是非常需要膽識、需要堅持的。現在全國大概有二十多個地方辦夏令營。但是在最早的九十年代初,就沒有地方辦,非常少,好幾年好像只有這裏。北京高校的學生們很多都是在柏林禅寺夏令營中認識、接受佛教。

  這個照片上是坐禅後行香。

  這是過堂,上面有班老師。那時候的齋堂是這樣的,非常簡單。

  這個是學誠法師,現在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1996年夏令營來這裏講過課,這上面有妙華法師。

  這是我們夏令營中間有一個傳燈,每屆都有,會在趙州塔那裏供燈。

  這是第四屆的開營式,條件有所改善了。已經不在那個棚子裏,在我們寺院*輪閣。

  這是他們在拍照,他們自己也被拍了。

  這是今天上午開營式上的夏澤紅居士。這個夏居士她有一個了不起的地方,就是這十八年來一直堅持贊助夏令營。一直堅持!這個不容易,我覺得做任何事最難的就是堅持。第一個是堅持,第二個就是控製,控製就是把握一個度,這兩個是最難了。這個夏居士這麼多年一直堅持,所以她的這種堅持也給我們一個鼓舞。我們在辦夏令營最早的時候是說我們辦兩屆就不辦了,帶個頭,等到其他有條件的寺院辦我們就不辦了。結果開辦以後,再停就停不下來了。爲什麼我們想不辦呢?因爲我們有很多困難。寺院的硬件不夠,很多的困難,所以這些護法居士多年來的堅持給我們很大的勇氣。夏居士來了嗎?請你來再給我們講幾句話,給我們講講怎麼樣才能堅持做一件事。我相信在這麼多年的堅持中肯定會有困難、肯定會遇到困難的,雖然她從來不跟我們講困難,我相信一定會有困難。所以這麼多年的堅持,遇到困難還堅持這方面請她跟我們做一個心得分享。

  夏澤紅居士:謝謝大和尚,也謝謝各位營員,其實剛才聽大和尚回顧的時候,因爲我自己也是參加第一屆夏令營,跟著大和尚一步一步一直到今天第十七屆,很多的往事都想起來了。

  說到堅持,我覺得到現在爲止,特別是後面這幾年,更多的是師父、大和尚和寺院給我這樣一個機會,能夠讓我做一些事情,他們給我的幫助,我從中收獲的遠遠要大于我所做的。所以這是能夠讓我堅持下來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謝謝!

  明海大和尚:感謝啊!這就是說,佛教講布施,然後講接受。有時候布施的人他也是接受的人,有時候接受的人也在布施。我們在學校有老師和學生,有時候老師會變成學生。因爲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他也在學習,學生會變成老師。所以施和受的這種關系很微妙。這就是佛教講的緣嘛,布施的緣,有布施就有接受的人,這種因緣互相增上。它互相會影響,互相激發;反面也是一樣,兩個人打架也是這樣打起來的。嗔恨會互相激發,善念也會互相激發。所以善心有時候就像對著一個山谷喊一嗓子,山谷裏會有回音,再喊還有回音,聲音會越來越大,善也是一樣。我們正說老和尚,老和尚來了。

  明海大和尚:我們這次夏令營非常幸運,中國佛教協會秘書長王健先生親自來看望大家,我們歡迎!還有中國佛教協會教務部主任宏度法師,教務部副主任常順法師,還有我們省佛教協會肖占軍秘書長,上午已經見過了,大家歡迎!

  明海大和尚:師父,您說吧。

  淨慧老和尚:我不說了,你說吧。就是坐一會兒,秘書長要來體驗體驗。秘書長坐下來,主持人向秘書長介紹前排就座人員。

  明海大和尚:我們跟老和尚彙報。您來以前,我們正在討論做一件善事怎麼堅持下來做,我們在討論這個事,也討論您最早創辦夏令營不容易。我們現在請老和尚給我們開示一下最早創辦夏令營的一些想法。

  淨慧老和尚:中國佛教協會的王健秘書長、宏度法師、常順法師、我們非常尊敬的大學者兩位李教授、衍空法師,大家好!

  上午我在開營式上的發言,已經把當初那一念心給各位做了一點點介紹。因爲我來河北之前,是由中國佛教協會過來的,當時我在中國佛教協會是主編一個會刊——《法音》雜志。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比較多,接觸各方面的人也比較多。就感覺到佛教停留在原來的環境當中很難與新的時代接軌,與新的社會主義製度很難接軌。當時全國宗教界都在熱烈地討論一個問題,就是宗教如何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這是關系到佛教能不能在社會主義製度下生存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從政府方面來講,態度很明確:宗教信仰自由。給我們有一個空間,並且也提出來,宗教在本身的教義當中、傳統當中,有許多還是能夠爲社會主義社會服務。當然從政策方面講,從政府方面講總是有些保留的,關鍵在于宗教界本身能不能主動地與這個時代相適應、相結合,爲這個時代的發展做出宗教界應有的貢獻。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這個問題好像就越來越迫切。越來越催著宗教界必須思考在這個新的社會製度之下,新的時空環境之下,如何使這個古老的文化,古老的信仰傳統能夠爲當今的社會服務——當今的社會主要指的是人,當然還有一個製度。這兩個方面,一個是社會製度,一個是人——和社會製度要相適應,和人的根基要相契合。當時也受到海外佛教界的一些啓發,再加上佛教本身也有一些非常有彈性的有啓發的理念,比如說弘法利生,要契理契機。契理,上契諸佛之理;契機,下契衆生之機。太虛大師當時提出要“契真理,協時機”。像這樣的一些問題總是在思想上徘徊,如何在新的時代使佛教更加貼近社會生活,貼近人民群衆的生活,能夠在不違背教義,不違背傳統的前提下,使佛教更加生活化一些,更加現代化一些。所以就想借柏林禅寺這個古老的道場(我是農民出身)種一塊試驗田。看看這塊試驗田能不能成功。所以就提出來辦生活禅夏令營,提出一個生活禅的理念。

  首先是在1992年的冬天,提出生活禅的理念。1992年我們在普光明殿舉辦了一個禅七,在這個禅七中,正式提出修習生活禅的四句話:“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衆”的四句口訣。隨之在第二年,就想辦生活禅夏令營,來推廣生活禅的理念: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好像是在那一年的五月份,我有事到樸老家裏去,就跟他彙報這件事。樸老聽我的彙報,他沒有表態,沒有說可以還是不可以。後來我就說請您老人家把生活禅夏令營這幾個字題寫一下。他很快就寫了一張條子“生活禅夏令營”。他老人家肯題寫生活禅夏令營的這幅字,就可以看出來他…

《十七屆:生活禅夏令營回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