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老人家對這件事是贊同的。今天中佛協的領導也在這裏,現在就把我當時的心態說一下。我說這可是得到了尚方寶劍。有了樸老親自題寫的字,可以說是上上下下暢通無阻,確實是這樣。所以有了樸老的墨寶以後,到河北省來,河北省也很贊同,既然趙樸老都點頭了,題寫了夏令營的名稱。後來有一次,樸老專門寫了個條子給我,他用文言寫的:“生活禅夏令營亦有說乎?”就是有什麼說法嗎?我又給他詳細地寫了一封信,把辦生活禅夏令營的意義告訴他,然後我們在七月份放暑假的時候就辦起這個活動,請他老人家來參加我們第一屆生活禅夏令營的開營式。樸老本來說是要來,後來因爲身體不好,就沒過來。就請吳立民先生代表他來祝賀。我上午說到,他專門從他的積蓄中,拿出兩千元錢,在夏令營活動中供齋,打一堂齋,打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請大家吃一餐飯。
我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到這件事,想到佛教必須要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路,必須要對佛教做出一些新的诠釋,使今天的人不要去鑽那些之乎者也,就能分享佛法的智慧,分享佛法的慈悲。也想把這些很好的理念,很好的信念、很好的精神能與社會大衆來分享,所以當時我在主持修建柏林禅寺的時候,在辦這些活動的時候,就提出一個口號:“大衆認同,大衆參與,大衆成就,大衆分享。”這個口號實際就是共産黨的群衆路線的具體化、具體運用。因爲我想做任何事情不能夠脫離群衆、不能脫離大衆。脫離了群衆、脫離了大衆就沒有基礎,沒有土壤。而且我這四句話說出來以後,好像也有不少的人認同這四句話,有好幾個企業都把這四句話寫在他們的牆上,成了他們企業文化理念。包括現在發展得非常好的海航集團,海航集團的“員工守則”上面也印了這四句話。當時海航正是起步的時候,還有些困難。大概是1995年,海航老總陳峰先生來看我,我們一起從北京來柏林寺,一路交談,我把這四句話告訴他,僅供參考。後來我們再次見面,他說你這四句話很靈。我想這四句話,是做任何一件有益于佛教、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民的事情的基本理念、基本心態、基本的操作方式。正因爲這樣,柏林禅寺從一開始,我們就堅持一個原則:柏林禅寺修起來一定要與大衆分享,不能違背這個信念。大衆成就了柏林禅寺,大衆就要來分享這個柏林禅寺,使它成爲我們每個人心靈的驿站,心靈的家園,大家來分享。而且我從這以後,也接二連叁地住持了好幾個寺院,都是要賣門票的。他們要我去當住持,我的第一條就是取消門票,門票不取消我不去。因爲我有了柏林禅寺的經驗,有了政府的認同,我想天下都是一個政府嘛,只要把道理講清了,大家都能認同。後來果然不錯,像當陽玉泉寺,他們原來門票48塊錢一張票,四祖寺當時賣20元錢一張票,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們都取消了門票。特別是四祖寺,不但取消門票,我還專門把村裏的停車場租過來,免費讓遊人香客停車。停車不收費,才能創造一個良好的、具有人性化的參觀遊覽場所,朝拜場所,佛教修學場所。因爲買票到寺院來,這個心態馬上變了。所以這“四個大衆”非常有用。
夏令營走了十八年的路,有很多的同仁、同事一直是跟我們一起走過來,像今天在座的李曉林教授,幾乎是跟我們一直走過來,一直在這裏當義工,從他當講師的時候,一直到現在當了教授還是在這裏做義工,這是很了不起的。再過兩年就是第二十屆了,希望我們大家都爲這個第二十屆夏令營出些主意,想些竅門,把第二十屆生活禅夏令營慶祝活動辦得有聲有色,推動一個新的弘法方式的出現,搭一個新的交流佛教文化的平臺。佛法這麼好,這麼有智慧,我們大家如果說沒有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把這個法寶封閉起來,對佛教是個損失,對社會也是個損失。我想我們今天有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中國佛協的領導來了,我們也不能放過這個時機,也要跟我們一起來分享。我們大家歡迎王健秘書長給我們講幾句話。
王健秘書長:感謝老法師。跟佛教也有二十多年的因緣,跟老法師也有二十多年的因緣,曾經陪老法師去過法國,來這個寺院前後也已經是第四次了。生活禅夏令營1993年搞的時候,我也很欣賞。特別是河北的《禅》雜志,我學佛法就是看這個《禅》雜志。全國辦的雜志裏頭,看這個雜志看得最多。
剛才老法師講走群衆路線,我最近也在思考佛教怎麼把它辦好,我想再加上一句話就是爲人民服務。佛教在現代生活中,我想辦慈善事業,特別是爲老年人啊,鳏寡孤獨啊,照顧弱勢群體,這個功德可能在社會當中現在還是非常需要的。今天中午我在中國佛協陪傳印長老接待香港覺光法師,座中有位出家人就講他在香港辦了很多慈善事業,養老院等等,他希望我到時去看看。我當時就考慮,我們去過香港、日本、韓國,每次他們都要帶我們到他們的養老院或者這些活動場所,我看了很感動。我覺得我們佛教走群衆路線爲大衆多做些事情,多做好事,我想佛教就會更加興旺,更加有美好的未來。謝謝大家!
淨慧老和尚:非常感謝秘書長語重心長的講話,我們河北佛協也辦了一個很小的佛慈安養院。現在也有幾十位老人在那邊安度晚年。當時我們恢複趙州柏林禅寺也有一個計劃,一方面建個寺院,一方面也建一個安老的地方。後來由于這裏面積有限,安老院就沒有建起來。寺院建完以後,在石家莊我們又有了一塊地方,就建了一個佛慈安養院,大概全部利用起來也可以住一百位老人,是個六層樓的房子,條件也相當好,現在有幾十位老人住在那裏。
慈善方面,今天康副廳長在講話的時候也提到了,河北佛協這幾年來也做了幾千萬的慈善事業,受到當地政府和社會大衆的肯定。這是一個我們實踐“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具體措施,“奉獻人生”不是一個口號,要見諸實踐。在今天這個時代確實還有弱勢群體,需要我們大家有愛心去幫助他們,去解決他們實際的痛苦。我們省佛協一直有一個團體就是慈善功德會,一直在堅持著做這件事情。我就講到這裏。
明海大和尚:好,感謝老和尚,感謝秘書長跟我們的分享。剛才老和尚也提到我們夏令營多年來也與很多義工默默無聞的來這裏奉獻有關。沒有他們的支持、參與,夏令營也不可能堅持到現在。所以剛才提到我們的李曉林,現在他是李教授,最早也是我們的營員,後來多年來堅持做義工。李老師來了嗎?下面有請李教授給我們講幾句話。
李曉林教授:尊敬的師父、大和尚,剛才夏居士講了她得到的比付出的多,我不像她付出的那麼多,但是我得到的比她可能還要多。
謝謝師父,謝謝大和尚。謝謝各位老師,謝謝!
明海大和尚:他不僅得到比付出的多,而且行動比語言多。下面我們繼續看圖片。這是湛如法師,剛才老和尚講了,夏令營多年來也是一個平臺,這個平臺既是我們年輕人接觸、了解佛法的平臺,同時也是很多年輕的法師弘法——面向現代的年輕人講法的一個平臺。因爲弘法是需要平臺的,在這個平臺上,弘法的人得到鍛煉,獲得經驗,得到體驗,使自己不斷地調整。應該說呢,我們多年來也是有意識地在讓夏令營成爲這樣的平臺。所以多年來,都會邀請一些年輕的法師們到這裏來,跟營員們分享佛法。營員們得到了很多,當然我相信這些弘法的法師們也在這裏不斷地成長,很多當年在這裏講課的法師現在也都是佛教界的星級人物了。
這個照片右邊是聖凱法師,他現在好像是南京大學的教授了。左邊的這位法師就在香港,弘澈法師,中間是明奘法師。
這是普茶,這是師父跟營員在一起,這個照片很經典了。
這是供燈,這位法師是中國佛學院的,來這裏講課。這些都是很年輕的法師。
這是王志遠教授,中國社科院的。
這上面有濟群法師,你們注意到一種變化嗎?時代的變化!電腦開始出現了。
這是坐禅,行香。你們看還有外國人,有一年夏令營有二十多個加拿大營員,一所大學裏來的。有時候營員會參加勞動,這是拔草、盛飯,這是小組分享、唱歌,這是到外面行腳,這是晚上的傳燈拍出來的效果。
那一年因爲二十多個外國朋友來,所以講課的現場還用了同聲傳譯。這個是淨因法師,這也是令我們非常感動的,他多年來堅持來這裏講課,他是說法無厭啊!過幾天他會來。
從照片上可以看出來,那時候飯菜也是很簡單的,照片上淨因法師和營員在一起,這是晚上的普茶,傳燈,開營式。
這是有一年臺灣靈鹫山住持心道法師來這裏講課,這是吳立民先生來講課,濟群法師來講課,這是一張合影,上面有宗性法師,還有班文戰老師。這是上殿念經。
夏令營中營員的上殿先後有兩種模式,今年你們是和師父們一起上殿,對有的營員也是一個挑戰,因爲他聽不懂或者跟不上。其實師父們已經做了調整,木魚已經敲得很慢了。在我們感覺已都很慢了,可是你們仍然有跟不上的。跟出家師父一起上殿念經是很難得的經驗,如果你跟不上聽不懂呢,你在那裏靜下來,放松地聽,聽那種聲音,聽大殿裏那種共鳴,那樣也很好。那麼另外一種模式就是單另把營員集中到文殊閣誦經,去年是這樣的,今年是和師父們一起上早晚殿。
這個是抄經,在外面行腳,分享心得,山裏的寺院(照片一張一張,師父隨之解說),有時候行腳在外面吃飯。我們看這個營員兩手拿滿了,嘴裏還要叼一個,吃的是烙餅和黃瓜。
這是在井陉蒼岩山行腳,傳燈。
到2002年的時候,夏令營就滿了十屆。這是宗性大和尚,他是四川成都文殊院住持,現在是中國佛學院副院長。
2002年夏令營第十屆的時候,我們組織了一個活動,把五百多人——包括營員和義工,用十幾輛大轎車拉到五臺山活動,在那裏住一宿,從黛螺頂的腳下傳燈傳到黛螺頂上,那也是一次創舉,五百人朝五臺山。頭一天去,第二天回來。而且我印象中當時租的車都是一般的…
《十七屆:生活禅夏令營回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