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七届:生活禅夏令营回顾▪P2

  ..续本文上一页 obtain a great level of satisfaction and also you will be free of suffering.(我觉得你们都很幸运还是因为大家都对佛教感兴趣,我希望你们能够满怀激情地走入佛教的大门,并且认真学习佛法。如果你们这样做了,去学习、体悟、实践佛法,我保证大家会得到一种很大的满足,并且解脱烦恼痛苦。)

  You should all work hard to profit from the week you spend here,because it”s a wonderful opportunity for you here in China that European Buddhists do not have。It”s much more difficult for us in Europe.(大家都应该努力学习,尽可能多地从柏林禅寺这一周的夏令营中有所收获。大家能生在中国,具备了很多良好的机缘,这是欧洲的佛教徒所没有的。我们在欧洲学习佛法是更困难的。)

  And lastly, I would like to bring greetings from Geneva and my own community which is called“Community of the Non-dwelling Mind”。it”s a quote from the Diamond Sutra. When Subhuti asked the Buddha “how should we hold our mind?”He said“our mind shoud dwell nowhere”。That”s where we got the name of our community。They sent their greetings,and also hope you will make great progress on Buddha way。(最后,我还想向大家转达来自日内瓦我的佛教社团的问候。我们的社团名为“无所住念社团”,这个名字源于《金刚经》,当须菩提问世尊“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回答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社团的成员向大家致意,并且希望你们能够在佛陀的道路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明海大和尚:看来我的英语很糟糕,我是想请她介绍赵州和尚在海外的影响,她一句也没有说到。没有超时但是跑题了。不过她也介绍了,她自己就是嘛!她是在差不多二十年前最早到这里来,就是因为仰慕赵州禅师,后来跟随我们师父学佛。然后她在日内瓦平时有很多的活动,都是宣传佛教的,在学校啊,电台啊,社团啊,她也讲她们那里还有社团甚至也有寺院。

  现在我们回到赵州,回到柏林禅寺,这个寺院的香火在清朝末年以后慢慢就不行了。你们看到1949年的老照片了,在这个照片上还依稀可以看出一些殿堂,这是四十年代的。这是1947年,赵县进行土改,这是1947年我们寺院最后一任住持,1947年以后,他就被迫离开这里,寺院的香火也就中断了,一直到1988年。这个是我们师父的师父,近代的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的像。

  在1988年以前,这个寺院被一个学校占了,虽然是学校占了,但是在1988年以前,日本的和尚经常来这里朝礼。你们看(这张照片就是)日本和尚来这里念经,为什么呢?因为赵州和尚对他们来说是太熟悉了、他们太敬仰了,他们有的人每天都在参究赵州禅师的公案。赵州和尚说“狗子无佛性”、“吃茶去”,他们每天都在参究这些公案,所以说他们不远千里到这里来朝礼。你看,当时的条件就是这样的,照片上这块地方就是现在我们赵州塔前面这块地方。

  这也是那个年代拍的照片,当然周围的环境现在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是1987年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先生和他夫人到这里来的照片,来朝礼以后他还做过一首诗。1988年这里重新开放为佛教寺院,由河北省佛教协会最早派了三位出家人来这里住,那时候这里是没有这些殿堂的,就是有几间旧的砖房,这里荒草蔓延。1988年5月,这个地方奠基。这张照片中间是我们本焕长老,本焕长老多次到这里来。

  后来就开始了,从1988年到1991年有四年的时间,这里没有太大的变化。1991年年底,我们的师父就组织人力物力来修复这里。你们看这是工地,都是木头。我大概最早也就是1991年底到柏林禅寺,从1991年到2003年这个时间大概有12年的时间在柏林禅寺住。我和在柏林禅寺住的所有师父们、居士们都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整个寺院就是一个大工地啊。天天都是在锯木头,混凝土浇注震动。我住的房间一墙之隔,外面就是拉锯,锯木头,就在这个环境里过了十几年的时间。

  这是1992年前面的普光明殿。刚才明契讲了,她讲的有点错,她讲的观音殿,其实不是,是普光明殿。这是第一个殿落成,落成以后做一个庆典。你们可能会注意到佛教界经常会有一些庆典,庆典什么呢?有的人可能不太理解,庆典本身耗费人力物力,但是这种庆典呢,它有传播的意义。你们看这是柏林禅寺第一次的庆典,对本地区周边地区的老百姓们重新认识佛教,对他们是很大的一种促进。

  这是我们师父,这是有了普光明殿以后。你看前面——现在这儿都是草坪嘛,那时候还是空地。

  这个也是1992年那个庆典,那时候的山门是这样的。这个照片上面有很多高僧大德,现在有些都已经往生了。

  这是普光明殿,就是前面那个殿,你们背后那个殿。

  这是1993年山门工地施工。

  这奠基的照片,1994年观音殿奠基。

  这是我们和赵朴老的一张合影,1994年。

  这是1995年做廊子。

  这是我们师父(指净慧长老当年参加劳动的照片),在寺院当住持,我跟大家介绍一下,你们一看住持坐得很高,好像挺神气的,其实传统的寺院丛林里面,住持是非常辛苦的。他所有的事情必须要跟大家一起,吃饭、念经、劳动,他要以身作则。他要负责寺院的行政管理,还要负责寺院人的修行、思想,行政的、思想的他都要负责。所以过去传统寺院的住持是有任期的,以前一任是三年,连任可以连续一任就是六年。因为一般的人受不了,首先是体力受不了。现在情况有些变化,不过现在要当住持到位的话,比以前还要累,因为现在开会多。

  这一张是施工的工地,我们经常都是在工地包围下。这是1998年,1998年我们对赵州塔做了一个简单的维修。这个赵州塔高26米,是砖木结构,实心的。1966年,邢台大地震,邢台地震有七级以上,离我们这里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那时发生7级以上地震,但是我们这个塔没有什么问题。有一点点倾斜,我们请专家勘察,没有大的妨碍。

  这是我们韦驮殿,那时我们会亲自上工地干活。

  这是万佛楼后面的工地。

  这是我们师父带头干活。

  这是我们出家人。

  这张照片是最近的照片,这是我们把后面的墙拆了,为了节省砖,把旧砖整理出来,重新使用。

  这是万佛楼开光的照片。

  从1991年年底到2003年,这个寺院在我们老和尚的主持下,完成了硬件的建设,同时基本上按照传统禅宗丛林的制度,恢复了寺院的软件。一个寺院仅仅有硬件是不够的,硬件就是佛殿啊,佛像啊、殿堂设施。软件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寺院的管理,修行生活的制度、弘法的制度这个最重要,一个寺院没有这个,就没有灵魂,就是一个躯壳。我们现在也有一些寺院,特别是在文物旅游部门管理下的寺院,没有僧团,没有香火,那就相当于是个躯壳。可能它的殿堂很庄严,但是它没有一个传统寺院运转的软件,你们在这里住,可以好好体会一个寺院的软件。你们注意到了吗?我们人的集合是不用喊的,不是说:“啊!开会了!”不这样的,都是打法器,注意到了吗?早晚要敲钟、敲鼓。都是用这些法器来维持寺院一天的运转,这种运转是不间断的,非常细腻的。这种修行制度在中国都是绵延一千多年了。有传统寺院管理,按着这个制度来运转的寺院就有一种氛围,这个工作我们都在1992年到2003年之间完成了。我觉得非常不容易,特别是我们的师父非常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别的人都不懂,只有他一个人懂。由一个人变出这么多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每一个细节他都要教的。每一个细节:怎么拜佛,怎么合掌、念经,怎么走、怎么站,东西怎么摆,都要教,所以说一个人变出一个世界。你们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但是我们变出来的世界怎么样呢?

  (指照片)这个是举行法事活动。

  现在才说到夏令营了。这是第一届,(指照片)你看,1993年,今天上午老和尚讲了,第一届是在一个棚子里面,这个棚子只有一面有墙,三面都是透风的。上面是石棉瓦的屋顶,石棉瓦是不隔热的,所以夏天就很热,下雨的时候还会漏雨,我记得第一届夏令营开营式就是漏雨,我还在上面主持,上面就漏下雨来了。我们看横幅上面还有河北禅学研究所成立,这是两件事在一次(仪式上)举行。其实那时候柏林禅寺办夏令营并没有很好的条件,就是没有很好的硬件条件,那时就是过去这里的学校搬迁以后留下的旧房子,然后我们师父把这些房子变成了佛堂、变成斋堂、变成宿舍。所以那时候同学们来了很多是睡地铺。现在我们睡地铺的人并不多,我知道今年夏令营也有人睡地铺,但是人不多,睡地铺的营员举手,让我看看!而且现在的地铺条件很好,里面有空调。其他营员的寮房没有空调。在早几届,很多人都是睡地铺…

《十七届:生活禅夏令营回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