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在愧對我們的佛祖!
今天我選了《百喻經》中的叁個故事和大家分享,沒有時間講解更多內容了。講前兩個故事是幫助大家樹立正知見。講這第叁個故事,主要目的則是對大家的思路進行拓展,提醒大家對待問題不要流于表面,不要浮泛而過。
你們看,考證經典中的一個字都這麼複雜,而這樣繁難的東西在經典中浩如煙海。我們學習,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要深究其本源。這就像參禅要發起疑情,要抓住一個疑點咬准不放,像這樣用功,天長日久就能悟。
六、現場答疑
現在我們用一段時間給同學們提問,有問題可以寫紙條遞上來。由于時間關系,我可能來不及詳細解答每一個問題,只能選取其中一些作答,請大家理解。
問:經忏是修行嗎?
答:所謂經忏,就是誦經拜忏。經忏當然是修行;但是“趕經忏”,就是掙錢,就不是修行。比如在宋代,有些僧人專門“修忏儀”,也就是忏悔自己的罪孽,這是把經忏當成功課,而不是拿它換錢。
問:隨緣自在的生活,是坦然接受目前的狀態,還是放棄穩定的工作,把精力和興趣放在發展事業上,更好地奉獻自己、實現價值?
答:古人雲:“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目前的狀態你都不能突破,你不能在穩定中求得突破,放棄穩定狀態之後能不能開創新的事業?我看有點懸。
改變,並不一定會取得新的收獲。還是立足于本職比較好。就像我們讀經典中的那個“梨”字,可能平時每次閱讀都滑過去了。但如果我在讀經的過程中把這點抓住了、突破了,這不就是在穩定狀態中找到了提高的空間嗎?
問:請問法師,如何看待“剩女”問題?“剩女”應該保持何種心態?
答:我聽說所謂“齊天大剩”、“鬥戰剩女”已經滿街都是。我覺得每個人的生活,重點在于自己開不開心、快不快樂。婚姻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家庭是社會最小的細胞,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婚姻生活是很有意義的。但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所以,剩不剩在于心態。
如果一個女人出嫁了,她的老公卻在外面公然跟人私奔,婚姻成爲一紙空文,這個女人比“剩女”還悲慘,因爲她是那一紙證書的奴隸。作爲“剩女”,還能夠做自己的主人,是自由身。各位“剩女”,我們要恭喜你們,因爲你是自由的。各位“剩男”也是如此。
怎麼調整心態呢?就是想開一點,對自己好一點,活得更加開心。出家人也可以說是“剩男”和“剩女”,在精神上自由獨立,這不是很好嗎?
問:在家可以修行嗎?
答:當然可以,所謂“帶發修行”嘛。各位留著頭發都能修行,沒有說必須剃了頭才能修行。
問:怎樣看待社會不公平的現象?凡事要面對、解決、放下,從佛教的角度來講怎麼解決和放下?
答:這個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甚至也不是我們能改變的。我們不能改變別人的時候,只能改變自己。所謂改變自己,就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把自己提高到理想的高度。如果每個人都有這樣自覺的意識,社會風氣就會開始變化。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只是隨波逐流,或者一味憤世嫉俗、抱怨不休,這于事無補。我勸大家積聚力量提升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
問:師父在網上是否遇到過魔?
答:沒有,我遇到的都是菩薩。我生病時,很多人幫我助念。我遇到困難時,衆多博友給我安慰和支持。我對博客和微博很重視,就是因爲在我生命中最艱難的時段,很多素昧平生的朋友在網上用各種方式教化我。在網上,我遇到了很多菩薩的示現。菩薩有時是慈眉善目的,有時是金剛怒目的。只要我們常存感恩,把各種磨難當成修道的助緣,基本上不會遇到魔,只會遇到菩薩。
問:對于像我這樣只出于好奇隨緣接觸佛法的人,您有什麼建議?如何更加虔誠?
答:我剛才說過,佛法不是生活的點綴,不是飯後的甜品。學佛是一種實證,是對自己身心氣質的改變。再好的法,如果我們學來,不能在自己最需要的時候幫助自己,不能提升自己的心靈和生活,那麼即使再接觸、再結緣,也不過就是那麼回事。我建議大家深入學佛。無論將來如何,至少在當下你值遇到佛法,有因緣在寺廟裏聚會,那就認真學習吧。
具體來說,大家可以認真讀一讀淨慧老和尚的著作《做人的佛法》,其中講到在家居士如法的生活方式。還有聖嚴法師的《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趙樸初老居士的《佛教常識答問》,這些書籍都可以閱讀。只有增廣見聞,對佛法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生起堅定的信心。
學佛有一個完整的次第——信、解、行、證。要相信,要了解,要修行,才可能證得果位,獲得各種各樣的受用。相信、了解、實踐、證果是搭配在一起的。
問:佛教界僧人修行水平參差不齊,對這個現狀怎麼看?
答:你看,五個手指伸出來就沒有齊過。佛在世的時候,還有提婆達多那樣的弟子。佛教說,衆生的根器不同,每個人的證悟情況也不同,想把大家強拉到一個水平上是不可能的。
我們要面對的現實是,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在佛教裏稱爲“娑婆世界”,也稱“堪忍世界”。這裏的衆生特別能忍,再苦再痛也忍著不肯出離,故稱“堪忍”。這樣的“堪忍”並不是一件好事,會障礙我們解脫。所以,種種不好的現象,就是這個世界的正常現象。如果這個世界突然變得非常美好,一定是不正常的現象。
我們的業力還不足以感召清淨美妙的業報,所以不要做這樣的夢。人們喜歡歎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從來沒有一個所謂的“逝去的美好年代”。後人敬仰孔子是古代的聖賢,然而孔子感歎禮崩樂壞,他仰慕周公。但是周公生活的時代是商纣王的時代,纣王是個無道昏君,厚顔無恥,非常殘暴。再往上去是夏朝,有夏桀這樣的暴君。什麼時候美好過啊?
我們的時代不會變得更糟,也不會變得更好,因爲我們這些人的素質就是這個樣子。目前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先改變自己的心。把心修好了,至少周圍的小環境就會慢慢改變。
我們要知道,一切順意和不順意的境遇,都是我們的業報所感。環境和自我有很大關系,這樣的環境是你感召來的,並不是人家強加給你的。不如意時,要反省自己!
問:我想通過放生積累福報,但是對現在的一些放生行爲有質疑。怎樣如法放生?
答:不恰當的放生,有時就會成爲變相的殺生。比如,在某位佛菩薩的聖誕,預訂一些魚和鳥來放生,也不管這些動物是淡水魚還是鹹水魚,是家養的還是野生的,一味貪圖放生的數量。說是救了幾千幾萬的生命,但是這些動物放了之後能不能活下來,也不去管。
放生需要智慧,需要技巧。有些地方汙染嚴重,不適合放生,就不要亂放。要把動物放在適合它生存的地方。而且,還要多做護生的事情,做改善環境、改善生態的事情。
關于如法的放生,印光大師具體講過。遇到什麼,你就買什麼、放什麼,不要去預訂,不要事先告訴商販你要在哪一天放什麼。買到了小動物,念念佛就趕緊放掉,不要做過于複雜的儀軌,否則很可能會把它們悶死的。
問:i-phone和普通手機,只是由于內心有分別,它們才有分別嗎?LV包和普通的包、寶馬和普通的車,如果都沒有分別,那價錢又爲什麼有差別呢?出家人受十方供養,連一粒米都不能浪費,爲什麼要追求物質享受?大部分供養僧團的人都沒有錢買i-phone,師父爲什麼贊同釋永信用?
答:永信法師用的i-phone,不一定是他買的,可能是人家供養的。許多法師的i-phone都是別人供養的。作爲出家人,人家供養什麼就用什麼,既不需要刻意尋求,也沒必要刻意拒絕。至于“追求物質享受”,對于同樣的物質,人們的心態未必相同。我看很多法師都是以平常的態度對待i-phone的。
我發現一個現象:藏地的活佛用i-phone發微博,大家沒什麼意見;漢地的和尚只要用i-phone,馬上就會有人說:“你們怎麼可以這樣?你們怎麼有錢買這個!”就此現象,我問過藏地的活佛,他們這樣解答:在藏地有一種傳統——拿最好的東西供養叁寶。藏地的信衆認爲,給出家人供養最好的東西是很自然的。可是,我們這裏有些人的傳統觀念是出家人應該用最次的東西。“施舍,當然是我不要的東西才給你嘛!你是來跟我乞討的呀!”到寺裏供養,多半也是把自己不喜歡的物品拿去。就連給朋友送禮,都是送自己不愛的東西。這樣的布施,發心不夠純正,感得的果也可能會有問題。
物質本身當然有差別。帶著谷糠的米和舂掉谷糠的米不一樣,粥和飯不一樣,放了很多鹽的菜和口味適中的菜也不一樣。差別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我們的心對于差別是否有執著。佛教裏講“平常心是道”,最常用的話就是“饑來吃飯,困來即眠”,而不是“百種思索,千般計較。”——要說分別,其實就分別在這上面。
有些事情,你們目前可能想象不出來,那就是其他人的一些境界和對待物質的態度。
問:在生活中如何判斷什麼是智者的行爲,什麼是愚癡的行爲?
答:符合佛教的要求與規定的行爲,乃至符合正常道德倫理觀念的行爲,屬于正常的行爲。對于那些和正常狀態有偏離的行爲,都要警惕。
問:既然佛也是人,爲什麼要對佛像進行供奉和燒香?
答:造佛像的目的是提醒我們,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要時時與他保持相應。燒香,也不是由于佛自身的需要。民間有句話說:“佛爭一爐香,人爭一口氣。”但實際上,佛是不會爭的。佛要那個香有什麼用?現在有些化學劣質香把人都熏得受不了,佛怎麼會貪圖呢?佛教中說“香爲信使”,我們可以用香表達我們對叁寶的信心,表示對佛的恭敬,這才是燒香的作用。
問:您剛才談到了時尚,請問您怎麼看待“藝僧”?尤其是現在網上炒得很熱的“藝僧釋道心”,他講的“時尚禅”,弟子很不了解,很迷惑。
答:寒山有一首詩:“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我引用這首詩,重點要講的是最後一句:“教我如何說”?
這樣說吧。作爲僧人,首先要把“僧”擺在前面,而不是把“藝”擺在前面。
藝僧,在過去是指從事音聲佛事,用歌頌、梵呗來贊歎佛法的僧人。《妙法蓮華經》裏講過,如果用美妙的音聲供佛,將來可以種得成佛的因。所以,也有出家人學樂器。但是,藝僧之藝和演藝之藝不是一個概念。
在中國古代也出現過一些娛樂大衆的僧人。在唐朝一度非常流行講唱文學,出家人用類似說相聲、演話劇的方式講唱故事,後來這種形式被朝廷禁止了,原因是這種表演吸引了一些仕女,男女聚會一處很不雅觀。這種用來講唱的文獻在敦煌還保存著,名爲“變文”。由此可見,以藝弘法也許是一個方法,但不是最重要的弘法方法。
講禅,不在于貼上什麼禅的標簽,而在于它傳達的內容是不是跟佛法相應。鑒別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情的原則是,看看對佛法是否有利,對修行是否有利。但是,他人真實的境界和受用到底是什麼狀態,我們很難了解。所以我們不能替他人說話,只能嚴于律己。
我在鳳凰網的《問道》節目中講過關于明星學佛的話題。有人借所謂“明星學佛”來炒作,節目主持人問我對這種現象的看法。我說,佛教不怕人炒作,佛教不怕被人利用。因爲佛是如如不動的。佛不會因爲有人愛他,他就開心;也不會因爲有人罵他,他就失望。有時候聽到人們說,某種現象會給佛抹黑、給佛教抹黑,其實不會的,正信的佛教從來不會被邪知邪見或其他的各種行爲抹黑。抹黑的人,抹的只是自己的臉,永遠塗不到佛的臉上去。任何人都要爲他個人的言行負責,佛不會替他的言行負責。
明白了這個道理後,你就會用平常心去看待這位“藝僧”。喜歡他的,可以去看“時尚禅”,從中多少能夠得到受用;不喜歡他的,也可以看看他,因爲他把自己犧牲了,給你做一個標榜。這是地藏菩薩的精神,徹底犧牲自我,以入地獄來度你,你不存感恩之心,怎麼對得起他?
這種境界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佛教裏面把這樣的人稱爲“善知識”。我們的老師可分兩種:一種是行爲如理如法的好老師,是善知識;反之,是惡知識。然而,其實兩者都是善知識,都能幫助我們修行。《法華經》中說,提婆達多墮地獄以後,佛還爲他授記成佛,說提婆達多將來能夠成爲天王如來。因爲由于提婆達多設置了種種逆境,成就了佛陀的修行,所以提婆達多也是善知識。
所以,你的心如果不夠調柔,對于“藝僧”,你看到的就是一堆煩惱;心態的水平高一點,你可以把他當成冷笑話來看;再高一點,用冷靜的眼光去看;再高一點,對你沒有任何影響。說實在的,大家都很忙碌,生活壓力這麼大,既要工作又要學習,哪有那麼多工夫去打閑岔?
我想說的就是,你喜歡就追隨,不喜歡就遠離,覺得他不適合你,趕快放下就完了。
至于“藝僧”能不能度人?還真能度人。佛教禅宗有一個說法:“如塗毒鼓,聞之皆喪。”據說印度有一種劇毒的毒藥,毒到什麼程度呢?只要塗在鼓上,再把鼓敲響,聽到鼓聲的人就立即斷命。而有的法門,也有這樣的威力,它會毒死你的煩惱,讓你的法身慧命活下來。然而,這種強毒的法門可不是一般人能學的。
對于“藝僧”現象,我建議大家不必糾結,因爲這不構成你們自身的障礙。對于佛教來說,這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完全是個人行爲。既然是個人行爲,自己承擔一切後果即可。
七、結語:人生的下一個轉角
總結起來,今天我主要是通過講解《百喻經》中的故事,與大家分享佛教的智慧。我們還談到了“藝僧”現象,這也符合這場講座的主題——外在的現象可以像鏡子一樣映照出我們的內心。智者把愚昧的事情當做借鑒的明鏡,而愚者以爲那是能讓自己莊嚴的花環;智者用智慧作爲莊嚴,愚者用愚癡作爲莊嚴;智者讓人仰慕,愚者令人恥笑。不要把裝點愚癡的花環挂在自己脖子上——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我們能讓自己變得更美。
感恩生活禅夏令營,讓我在這裏和大家結緣。也許這個夏令營只是人生中的一站,只是一次邂逅,但是我們在這裏相逢,一定是因爲有生生世世的緣分,而且這種緣分還可以用各種方式延續。
拜當代科技的便利所賜,由于網絡和其他資訊的發達,在夏令營結束之後,我們可以穿越時空,繼續進行心和心的交流。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上網看我的博客和微博,名字都叫“無盡燈樓”。“無盡燈樓”是我的別號。
我希望,今後還能夠見到各位;我期待,在人生的下一個轉角,再一次遇到你,遇到最莊嚴、最美麗的你!
《十八屆:智者的明鏡 愚人的花環(宗舜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