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八届:智者的明镜 愚人的花环(宗舜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实在愧对我们的佛祖!

  今天我选了《百喻经》中的三个故事和大家分享,没有时间讲解更多内容了。讲前两个故事是帮助大家树立正知见。讲这第三个故事,主要目的则是对大家的思路进行拓展,提醒大家对待问题不要流于表面,不要浮泛而过。

  你们看,考证经典中的一个字都这么复杂,而这样繁难的东西在经典中浩如烟海。我们学习,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深究其本源。这就像参禅要发起疑情,要抓住一个疑点咬准不放,像这样用功,天长日久就能悟。

  六、现场答疑

  现在我们用一段时间给同学们提问,有问题可以写纸条递上来。由于时间关系,我可能来不及详细解答每一个问题,只能选取其中一些作答,请大家理解。

  问:经忏是修行吗?

  答:所谓经忏,就是诵经拜忏。经忏当然是修行;但是“赶经忏”,就是挣钱,就不是修行。比如在宋代,有些僧人专门“修忏仪”,也就是忏悔自己的罪孽,这是把经忏当成功课,而不是拿它换钱。

  问:随缘自在的生活,是坦然接受目前的状态,还是放弃稳定的工作,把精力和兴趣放在发展事业上,更好地奉献自己、实现价值?

  答:古人云:“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目前的状态你都不能突破,你不能在稳定中求得突破,放弃稳定状态之后能不能开创新的事业?我看有点悬。

  改变,并不一定会取得新的收获。还是立足于本职比较好。就像我们读经典中的那个“梨”字,可能平时每次阅读都滑过去了。但如果我在读经的过程中把这点抓住了、突破了,这不就是在稳定状态中找到了提高的空间吗?

  问:请问法师,如何看待“剩女”问题?“剩女”应该保持何种心态?

  答:我听说所谓“齐天大剩”、“斗战剩女”已经满街都是。我觉得每个人的生活,重点在于自己开不开心、快不快乐。婚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婚姻生活是很有意义的。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所以,剩不剩在于心态。

  如果一个女人出嫁了,她的老公却在外面公然跟人私奔,婚姻成为一纸空文,这个女人比“剩女”还悲惨,因为她是那一纸证书的奴隶。作为“剩女”,还能够做自己的主人,是自由身。各位“剩女”,我们要恭喜你们,因为你是自由的。各位“剩男”也是如此。

  怎么调整心态呢?就是想开一点,对自己好一点,活得更加开心。出家人也可以说是“剩男”和“剩女”,在精神上自由独立,这不是很好吗?

  问:在家可以修行吗?

  答:当然可以,所谓“带发修行”嘛。各位留着头发都能修行,没有说必须剃了头才能修行。

  问:怎样看待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凡事要面对、解决、放下,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怎么解决和放下?

  答: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甚至也不是我们能改变的。我们不能改变别人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所谓改变自己,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自己提高到理想的高度。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自觉的意识,社会风气就会开始变化。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只是随波逐流,或者一味愤世嫉俗、抱怨不休,这于事无补。我劝大家积聚力量提升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问:师父在网上是否遇到过魔?

  答:没有,我遇到的都是菩萨。我生病时,很多人帮我助念。我遇到困难时,众多博友给我安慰和支持。我对博客和微博很重视,就是因为在我生命中最艰难的时段,很多素昧平生的朋友在网上用各种方式教化我。在网上,我遇到了很多菩萨的示现。菩萨有时是慈眉善目的,有时是金刚怒目的。只要我们常存感恩,把各种磨难当成修道的助缘,基本上不会遇到魔,只会遇到菩萨。

  问:对于像我这样只出于好奇随缘接触佛法的人,您有什么建议?如何更加虔诚?

  答:我刚才说过,佛法不是生活的点缀,不是饭后的甜品。学佛是一种实证,是对自己身心气质的改变。再好的法,如果我们学来,不能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帮助自己,不能提升自己的心灵和生活,那么即使再接触、再结缘,也不过就是那么回事。我建议大家深入学佛。无论将来如何,至少在当下你值遇到佛法,有因缘在寺庙里聚会,那就认真学习吧。

  具体来说,大家可以认真读一读净慧老和尚的著作《做人的佛法》,其中讲到在家居士如法的生活方式。还有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赵朴初老居士的《佛教常识答问》,这些书籍都可以阅读。只有增广见闻,对佛法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生起坚定的信心。

  学佛有一个完整的次第——信、解、行、证。要相信,要了解,要修行,才可能证得果位,获得各种各样的受用。相信、了解、实践、证果是搭配在一起的。

  问:佛教界僧人修行水平参差不齐,对这个现状怎么看?

  答:你看,五个手指伸出来就没有齐过。佛在世的时候,还有提婆达多那样的弟子。佛教说,众生的根器不同,每个人的证悟情况也不同,想把大家强拉到一个水平上是不可能的。

  我们要面对的现实是,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在佛教里称为“娑婆世界”,也称“堪忍世界”。这里的众生特别能忍,再苦再痛也忍着不肯出离,故称“堪忍”。这样的“堪忍”并不是一件好事,会障碍我们解脱。所以,种种不好的现象,就是这个世界的正常现象。如果这个世界突然变得非常美好,一定是不正常的现象。

  我们的业力还不足以感召清净美妙的业报,所以不要做这样的梦。人们喜欢叹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从来没有一个所谓的“逝去的美好年代”。后人敬仰孔子是古代的圣贤,然而孔子感叹礼崩乐坏,他仰慕周公。但是周公生活的时代是商纣王的时代,纣王是个无道昏君,厚颜无耻,非常残暴。再往上去是夏朝,有夏桀这样的暴君。什么时候美好过啊?

  我们的时代不会变得更糟,也不会变得更好,因为我们这些人的素质就是这个样子。目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先改变自己的心。把心修好了,至少周围的小环境就会慢慢改变。

  我们要知道,一切顺意和不顺意的境遇,都是我们的业报所感。环境和自我有很大关系,这样的环境是你感召来的,并不是人家强加给你的。不如意时,要反省自己!

  问:我想通过放生积累福报,但是对现在的一些放生行为有质疑。怎样如法放生?

  答:不恰当的放生,有时就会成为变相的杀生。比如,在某位佛菩萨的圣诞,预订一些鱼和鸟来放生,也不管这些动物是淡水鱼还是咸水鱼,是家养的还是野生的,一味贪图放生的数量。说是救了几千几万的生命,但是这些动物放了之后能不能活下来,也不去管。

  放生需要智慧,需要技巧。有些地方污染严重,不适合放生,就不要乱放。要把动物放在适合它生存的地方。而且,还要多做护生的事情,做改善环境、改善生态的事情。

  关于如法的放生,印光大师具体讲过。遇到什么,你就买什么、放什么,不要去预订,不要事先告诉商贩你要在哪一天放什么。买到了小动物,念念佛就赶紧放掉,不要做过于复杂的仪轨,否则很可能会把它们闷死的。

  问:i-phone和普通手机,只是由于内心有分别,它们才有分别吗?LV包和普通的包、宝马和普通的车,如果都没有分别,那价钱又为什么有差别呢?出家人受十方供养,连一粒米都不能浪费,为什么要追求物质享受?大部分供养僧团的人都没有钱买i-phone,师父为什么赞同释永信用?

  答:永信法师用的i-phone,不一定是他买的,可能是人家供养的。许多法师的i-phone都是别人供养的。作为出家人,人家供养什么就用什么,既不需要刻意寻求,也没必要刻意拒绝。至于“追求物质享受”,对于同样的物质,人们的心态未必相同。我看很多法师都是以平常的态度对待i-phone的。

  我发现一个现象:藏地的活佛用i-phone发微博,大家没什么意见;汉地的和尚只要用i-phone,马上就会有人说:“你们怎么可以这样?你们怎么有钱买这个!”就此现象,我问过藏地的活佛,他们这样解答:在藏地有一种传统——拿最好的东西供养三宝。藏地的信众认为,给出家人供养最好的东西是很自然的。可是,我们这里有些人的传统观念是出家人应该用最次的东西。“施舍,当然是我不要的东西才给你嘛!你是来跟我乞讨的呀!”到寺里供养,多半也是把自己不喜欢的物品拿去。就连给朋友送礼,都是送自己不爱的东西。这样的布施,发心不够纯正,感得的果也可能会有问题。

  物质本身当然有差别。带着谷糠的米和舂掉谷糠的米不一样,粥和饭不一样,放了很多盐的菜和口味适中的菜也不一样。差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的心对于差别是否有执著。佛教里讲“平常心是道”,最常用的话就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而不是“百种思索,千般计较。”——要说分别,其实就分别在这上面。

  有些事情,你们目前可能想象不出来,那就是其他人的一些境界和对待物质的态度。

  问:在生活中如何判断什么是智者的行为,什么是愚痴的行为?

  答:符合佛教的要求与规定的行为,乃至符合正常道德伦理观念的行为,属于正常的行为。对于那些和正常状态有偏离的行为,都要警惕。

  问:既然佛也是人,为什么要对佛像进行供奉和烧香?

  答:造佛像的目的是提醒我们,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时时与他保持相应。烧香,也不是由于佛自身的需要。民间有句话说:“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但实际上,佛是不会争的。佛要那个香有什么用?现在有些化学劣质香把人都熏得受不了,佛怎么会贪图呢?佛教中说“香为信使”,我们可以用香表达我们对三宝的信心,表示对佛的恭敬,这才是烧香的作用。

  问:您刚才谈到了时尚,请问您怎么看待“艺僧”?尤其是现在网上炒得很热的“艺僧释道心”,他讲的“时尚禅”,弟子很不了解,很迷惑。

  答:寒山有一首诗:“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我引用这首诗,重点要讲的是最后一句:“教我如何说”?

  这样说吧。作为僧人,首先要把“僧”摆在前面,而不是把“艺”摆在前面。

  艺僧,在过去是指从事音声佛事,用歌颂、梵呗来赞叹佛法的僧人。《妙法莲华经》里讲过,如果用美妙的音声供佛,将来可以种得成佛的因。所以,也有出家人学乐器。但是,艺僧之艺和演艺之艺不是一个概念。

  在中国古代也出现过一些娱乐大众的僧人。在唐朝一度非常流行讲唱文学,出家人用类似说相声、演话剧的方式讲唱故事,后来这种形式被朝廷禁止了,原因是这种表演吸引了一些仕女,男女聚会一处很不雅观。这种用来讲唱的文献在敦煌还保存着,名为“变文”。由此可见,以艺弘法也许是一个方法,但不是最重要的弘法方法。

  讲禅,不在于贴上什么禅的标签,而在于它传达的内容是不是跟佛法相应。鉴别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的原则是,看看对佛法是否有利,对修行是否有利。但是,他人真实的境界和受用到底是什么状态,我们很难了解。所以我们不能替他人说话,只能严于律己。

  我在凤凰网的《问道》节目中讲过关于明星学佛的话题。有人借所谓“明星学佛”来炒作,节目主持人问我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我说,佛教不怕人炒作,佛教不怕被人利用。因为佛是如如不动的。佛不会因为有人爱他,他就开心;也不会因为有人骂他,他就失望。有时候听到人们说,某种现象会给佛抹黑、给佛教抹黑,其实不会的,正信的佛教从来不会被邪知邪见或其他的各种行为抹黑。抹黑的人,抹的只是自己的脸,永远涂不到佛的脸上去。任何人都要为他个人的言行负责,佛不会替他的言行负责。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你就会用平常心去看待这位“艺僧”。喜欢他的,可以去看“时尚禅”,从中多少能够得到受用;不喜欢他的,也可以看看他,因为他把自己牺牲了,给你做一个标榜。这是地藏菩萨的精神,彻底牺牲自我,以入地狱来度你,你不存感恩之心,怎么对得起他?

  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佛教里面把这样的人称为“善知识”。我们的老师可分两种:一种是行为如理如法的好老师,是善知识;反之,是恶知识。然而,其实两者都是善知识,都能帮助我们修行。《法华经》中说,提婆达多堕地狱以后,佛还为他授记成佛,说提婆达多将来能够成为天王如来。因为由于提婆达多设置了种种逆境,成就了佛陀的修行,所以提婆达多也是善知识。

  所以,你的心如果不够调柔,对于“艺僧”,你看到的就是一堆烦恼;心态的水平高一点,你可以把他当成冷笑话来看;再高一点,用冷静的眼光去看;再高一点,对你没有任何影响。说实在的,大家都很忙碌,生活压力这么大,既要工作又要学习,哪有那么多工夫去打闲岔?

  我想说的就是,你喜欢就追随,不喜欢就远离,觉得他不适合你,赶快放下就完了。

  至于“艺僧”能不能度人?还真能度人。佛教禅宗有一个说法:“如涂毒鼓,闻之皆丧。”据说印度有一种剧毒的毒药,毒到什么程度呢?只要涂在鼓上,再把鼓敲响,听到鼓声的人就立即断命。而有的法门,也有这样的威力,它会毒死你的烦恼,让你的法身慧命活下来。然而,这种强毒的法门可不是一般人能学的。

  对于“艺僧”现象,我建议大家不必纠结,因为这不构成你们自身的障碍。对于佛教来说,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完全是个人行为。既然是个人行为,自己承担一切后果即可。

  七、结语:人生的下一个转角

  总结起来,今天我主要是通过讲解《百喻经》中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佛教的智慧。我们还谈到了“艺僧”现象,这也符合这场讲座的主题——外在的现象可以像镜子一样映照出我们的内心。智者把愚昧的事情当做借鉴的明镜,而愚者以为那是能让自己庄严的花环;智者用智慧作为庄严,愚者用愚痴作为庄严;智者让人仰慕,愚者令人耻笑。不要把装点愚痴的花环挂在自己脖子上——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能让自己变得更美。

  感恩生活禅夏令营,让我在这里和大家结缘。也许这个夏令营只是人生中的一站,只是一次邂逅,但是我们在这里相逢,一定是因为有生生世世的缘分,而且这种缘分还可以用各种方式延续。

  拜当代科技的便利所赐,由于网络和其他资讯的发达,在夏令营结束之后,我们可以穿越时空,继续进行心和心的交流。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上网看我的博客和微博,名字都叫“无尽灯楼”。“无尽灯楼”是我的别号。

  我希望,今后还能够见到各位;我期待,在人生的下一个转角,再一次遇到你,遇到最庄严、最美丽的你!

  

《十八届:智者的明镜 愚人的花环(宗舜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