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世紀的佛教發展靠佛教人才
黃夏年: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雜志社社長、《世界宗教文化》主編。
中國古代佛教叢林式教育,最重要的一點是,師徒關系是培養人才的基本模式,徒弟跟著師父學,師父有多大的本事,徒弟就能學到多少東西,如果師父教不了,徒弟還可以再拜其它師父,所以一位高僧往往要拜很多的師父,最後才成爲一名大家。
玄奘法師就是這樣一個成長的過程,當他在國內已經不能滿足于師父的教授程度時,就到國外,向外國的師父學習。這種教育模式的特點在于,培養的人才視野較窄,知識面的廣度和深度不夠,以通一經者居多。像宮共法師這種具有全材和通材的一代大德,每個朝代也只能出現幾個而已。現代式的佛學院教育,因受西方教育模式的影響,重在學堂授課,以傳授知識爲主,培養的人才在知識結構上明顯較優于叢林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僧,但在修行方面,則又不如叢林教育出來的僧人嚴格,而佛教的特點又在于強調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一方面要有知識,另一方面又要有很好地修行,學修關系成爲當代佛學院教育的一個不好理順與不好解決的兩難問題。
有人指出,佛教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世俗教育,因爲佛教教育是教人怎樣做人,予人精神 解脫。而世俗教育是教人知識,讓人怎樣謀生。現代的佛學院教育由于受到了世俗教育模式 的影響,偏重于知識的灌輸,學增僧因此在知識上有了長進,但在修行上卻退化了。
學修關系最終涉及到培養什麼人的問題,亦即牽涉到辦學的宗旨和辦學的方向。趙樸初老人生前在世時,倡導佛學院的“學僧生活管理叢林化,叢林學院化”,就是試圖將叢林教育與學院教育兩者結合起來,學僧在日常生活中過叢林的生活,在學習中接受學院式的教育。一些佛教院校按照趙樸老的說法,進一步提出了“學修一體化、生活叢林化或學院叢林化,叢林學院化”的模式。
在我國的佛學院,學修一體化是很多佛學院的辦學宗旨,各佛學院的課程設置裏無疑都包含了學與修這兩方面的內容。如中國佛學院靈岩山佛學分院提出了"教遵天臺,行歸淨土",天臺是"教",即教義思想,淨土是"行",即修持踐行,辦學的目標非常明確。福建佛學院(女衆部)強調"解行並進","解" 是理解,是學,"行"是行持,是修,學修一體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總和。"學"是現在通常說的理論,"修"是現在通常說的實踐,學修關系就是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一個重要的問題。佛教是一個強調智慧的宗教,其最終目的是予人以精神解脫,宗教的特點是有信仰,"學"是要人怎樣去從理論上了解人生的真谛,怎樣掌握人生和社會的知識,這些知識既包括一般世間的常識性知識,也包括佛教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等教義理論學說,說到底就是爲什麼要這樣做,應該做一個什麼樣人的問題,以此,培養教徒的宗教理性信仰,建立正信。佛教也是一個重視修持的宗教,最終要給教徒提供一個身心俱安的人生解脫體會或境界,“修“就是要人去親自實踐解脫的方法,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即做人做到什麼程度的問題,它可以起到培養教徒的宗教感情,親近佛教,加強教徒的宗教感情信仰,不走邪路。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21世紀。在新世紀的第一個春天裏,我們召開關于佛教教育的討論會,這說明佛教並對未來佛教人才的培養是何等的關心與重視,對新世紀的佛教的發展是怎樣的關切,我們祈望通過這次研討會,對佛教界重視學習知識,努力修持的風氣有一個較大改觀。同時也對研究佛教的學者有一個更大的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