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傑譯:大手印教言--—催動空行心弦 死亡與臨終——佛性與中陰境界
第叁世蔣貢康慈仁波切
圓滿正覺的衆生——佛陀,在他最後的教法中,介紹了每一位有情衆生皆有佛性的概念。這個教法很明白的說出普於一切衆生的佛性,在質和量上都是平等的。這個本初的本體絕不會被染汙,但當個人造作惡業時會使它變得隱暗難明,而如此的積聚惡業也會妨礙我們認識佛性。這樣的人就被叫做衆生,而那些認識了佛性的人就是佛——圓滿覺悟的衆生。佛輿衆生之別僅在那認識與否,但二者都具足了等量、等質的佛性。
不僅我們全都具有佛性,而且我們有時候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對它有刹那的體驗。但因爲這種經驗可能僅僅維持了一下子,所以我們無法認識它就是佛性,而再次墮入輪回的迷惑中。即使是一個累積了重大罪業的人,也能夠輕易地經驗到佛性,然而惡業會妨礙他去認識其經驗,因而不可能解脫。修持佛法的真正目的,乃在於認識那我們現在僅僅一瞥的佛性之顯現。
在認識佛性之外,沒有其他能夠被稱爲成佛的一回事。成佛並非指由外在現象來獲得某些東西。它不是指達到其他道或行星去。成佛並不是指行者獲得了額外的能量或力量。那些都是錯誤的見解。
想要去認識那在於自身之中的佛性,必須要有圓滿的舍棄一切、輿圓滿的了悟一切的兩種圓滿條件。圓滿的舍棄一切系指:遣除煩惱衡突與欠缺智慧的兩種障礙。在除去這煩惱障、所知障兩種障礙後,你便達成了圓滿的證悟——佛果。藉由圓滿的證悟,你將開啓了知萬法之顯現、與了知萬法本來面目的兩種智慧。這兩種體驗在沒有兩種障礙的情況下都是圓滿的。換言之,了悟究竟實相自身,即是圓滿的證悟,而圓滿的棄舍即是遣除一切隱藏了證悟的東西。
爲了要幫助我們認識我們自身中的佛性,佛陀授予了無數的教法,而中陰的教法是其中最爲圓滿的。這個教法對我們現代世界異常地重要,因爲今天我們生活在極度紛擾的環境中,使我們完全專心於我們所修之法的能力減弱。
中陰是任何事物開始輿結束的中間地帶。「在……之間」就是中。因此我們也必須知道,沒有任何外在、內在的任何事物是不包括在中陰之內。例如,人的中陰是從你被懷胎直到你出生的刹那。另一段中陰是從你出生直到開始爬行:而又一段中陰則直到你被送到上學階段;接著,到你結束了學校生活又是另一段中陰。在入睡到次日睡醒的時段是一個中陰,當你做夢時,從開始做夢直到夢魇結束是另一個中陰。你開始用早餐直到你用完早餐,那也是一個中陰。所有的這些中陰都是被歸類於生輿死的中陰之內。
萬事萬物都屬於中陰——因萬事萬物都在第一與第二刹那間,在一天與另一天之間。簡而言之,沒有什麼是永恒或實體輿實存的。萬物都在變化。一切內在輿外在的現象都在中陰之內;而透過中陰境界的知識,我們能夠去了解輪迥與涅槃,二者都是非實存與無實體的。雖然有許多中陰的分法,但我們將在此討論當我們的神識與身體分離,直到我們體驗再生的中陰。在此體驗中有許多更進一步的分類。
死亡輿再生之間的中陰,是一個去認識佛性的絕佳時機。當我們還活著時,要花些努力才能體驗到我們的真實本性,但在死亡輿再生間的中陰時,我們會自然地經驗到它。唯一的問題是我們是否認識它。它不是什麼我們必須去尋找的東西,事實上,佛性是如此的接近,以致於我們無法去認識。如果我們已在日常生活中訓練過我們自己的話,那麼我們就將有更大的機會,可在佛性自然地顯現的死亡刹那得到解脫。那就是爲什麼中陰境界會現出一種絕佳修法的原因。
一般而言,死亡和再生間的中陰以所謂臨終中陰、實相中陰、輿受生中陰(the bardo of existence or possibility)叁種型態出現。臨終中陰能以下列诠釋而被理解:首先形成身體、隨後此形成物生出,與最後身體的死亡或解組。死亡真正的意義乃在臨終時,由血、肉與其他組成要素所結合之肉身,首先變壞,然後經驗到輿神識分離。神識本身並不經曆死亡。我們的心不死,因爲它並未在那最初之處經曆到生。
我們的心是超越物質的限製,與超出任何的毀壞特質之外。在另方面而言,我們的肉身只有在當它輿神識結合在一起時,才能夠運作;而當他們分開後,身體就變壞了。肉身是衰退朽腐的主體,乃因爲它是由許多要素所形成的,它賴於許多條件的結合。他將會在神識離去時變壞掉。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神識並不依賴於五蘊的集合體,因此即使在他離開身體後也不會壞掉。不僅那樣,心的本性本身是自覺的。這清楚的意識並不賴於各組織的聚合。
如果有人不了解心和身體間的分離的話,就該懷著巨大的挫折和恐懼之心來思惟死亡。我們可能相信我們的身體是「我」——因爲身體即是自我,然而當身體死亡時卻沒有任何可以持續下去的東西。又有人會認爲死亡是一切的結束,而一旦身體死後,所有的東西都變黑而沒有任何東西留下來。由於那種誤解,在我們之中有了許多關於死亡概念的恐懼。
我們其他的人可能會了解在死亡刹那,身體輿神識的分離,然而我們仍執著於此肉身,變得相當的對它有占有欲,而且認爲它是「我的身體」。當讓我們放下對此身體執著的時間來到時,我們卻做不到。無法去接受放下我們身體的想法,因此我們在死亡時就痛苦了。
設若你痛苦於死亡的念頭,或遺棄這個身體的想法。即使在死亡時,這種恐懼也不必然被認爲是不好的。但當你活著時,恐懼是毫無利益的。你只是被恐懼死亡的念頭,創造出對你不必要的不安罷了。代之而起的是你應該學習正確地死亡,以一種對你自己最不嫌惡的方法而死。這必定要比單單來自恐懼死亡念頭的痛苦要有益多了。
執著成爲這個主題的一個極重要部分,因爲佛陀教導我們應該認爲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的。藉由對我們不確定死亡時間、輿將從肉身分離的了解,我們使死亡不再是個痛苦或不安的主題。有了那樣的理解,死亡便不再意謂著我們失去某些東西。它變得較近似於改變某些東西。
例如,西方人都相當習慣於從這地方搬到另一地去,或甚至把一個房子搬來搬去。但這在東方並不常見,東方人是較安土重遷的。對藏人而言,從這房子搬到那房子是件極困難的事,而當他們遷移時,他們就像快死了一樣的難過。然而在西方,無論搬到那兒你們皆已習慣,搬家並不會驚擾你們的生活。同樣的,如果你正確地了解死亡,那麼臨終的念頭便將不再是令人驚惶的。死亡就像是從這房子搬到另一間去,它並不必然要予你一種失落感。
這個搬家的例子並非意謂著,我們一點也不需要對死亡做任何事,或者我們應對一切都毫不在乎。它所意指的乃是:我們必須要去知道發生在我們肉體上的死亡,因爲它是由五蘊、五大等等所集合而成;因此它是會毀壞的主體。有了那樣的理解,我們便應修持佛法,因爲只有解行並重,我們才能對死亡與臨終變得相當安然。
我們的肉身是個地、水、火、風四大的集合體。在死亡時的中陰境界中,這四大會一個個分解到另外一個之中。了解這過程是很重要的,因爲當你通過死亡的不同經驗,除非我們了解到發生了什麼事,否則我們將會痛苦的。一旦我們了解了這些事件純粹是四大二分解的結果後,我們便能夠沒有恐懼的經驗他們。只有以無畏懼之心,我們才能維持留心和警覺而離於散亂紛擾。
第一個分解的元素是地大,地大溶入水大中。其外在的徵兆是:它的發生在於個人正經曆死亡,而變得肉體衰弱且無法移動時,內在的徵兆是知覺變得煙熏一般,好像透過一層霧在認知一樣。這是一種無法被正確表達的模糊經驗。一個不開朗率直而且也不曾被指導這些徵兆的意義的人,可能會痛苦於此時。因此我們需要去理解那種模糊、煙熏的知覺,純粹僅是地大溶解到水大中的經曆;如此,我們的心或神識一點也不會被改變。
第二個分解的階段是當水大溶入火大時。其外徵兆乃是身體的一切通口——嘴、鼻子等通通乾掉。內徵兆是個人的神識認知經驗好像海市蜃樓般的妄想,而移動的影像則如同夢幻般。
接著,火大溶入風大中。外層上,亡者將失去體溫。內層裏,知覺變得像風中火焰般。有火焰,但由於它不停移動著,所以不穩定。
最後,風大溶入神識之中。外在的徵兆是我們能夠吐氣卻不再能吸氣。此時我們的神識光耀如燈,不再爲風所擾動。
這四個階段開始於死亡時各大元素溶解的階段。在這些階段之後,還有叁個狀態發生:出現(appearance)、擴大(expansion)輿達成(attainment)。在這些遭遇中,所有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熱衷的煩惱消失了。在出現的經驗中,外徵兆是萬物都變成發白的;內在地,我們的神識變得遲頓。在這個階段中,嫌惡和嗔恨忿怒消失。
下一個是擴大或增長的經驗。外在地,我們把一切都認知成帶紅色的色彩。我們內在的知覺好比看見了夜間的螢火蟲般:我們能夠看見閃滅不定的光,而非持續不斷的閃現。在那個時候,貪執的沖突煩惱消失。
第叁個經驗是達成。在這時候,我們的外在經驗是黑暗的,一種熄燈的狀態。內在的知覺像是一支瓶中的蠟燭。因爲蠟燭在瓶子裏面,所以無法清楚地發光。在這時候,無明愚癡的沖突煩惱正在消失。出現、擴大、達成這叁種消失分解的經驗,同時也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個相對的認知就是一種出現。當我們抓住或黏著此出現時,它就變成誇大的,而那就是擴大。任何從一種出現的擴大所出來的就是達成。
隨著出現、擴大和達成的死亡時刻經驗,發生的是父母能量的雙運結合。父的能量被歸爲一種白明點(精,abite dot),而母的能量被歸爲一種紅明點(卵子,tig…
《大手印教言——催動空行心弦 死亡與臨終 佛性與中陰境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