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英杰译:大手印教言--—催动空行心弦 死亡与临终——佛性与中阴境界
第三世蒋贡康慈仁波切
圆满正觉的众生——佛陀,在他最後的教法中,介绍了每一位有情众生皆有佛性的概念。这个教法很明白的说出普於一切众生的佛性,在质和量上都是平等的。这个本初的本体绝不会被染污,但当个人造作恶业时会使它变得隐暗难明,而如此的积聚恶业也会妨碍我们认识佛性。这样的人就被叫做众生,而那些认识了佛性的人就是佛——圆满觉悟的众生。佛舆众生之别仅在那认识与否,但二者都具足了等量、等质的佛性。
不仅我们全都具有佛性,而且我们有时候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它有刹那的体验。但因为这种经验可能仅仅维持了一下子,所以我们无法认识它就是佛性,而再次堕入轮回的迷惑中。即使是一个累积了重大罪业的人,也能够轻易地经验到佛性,然而恶业会妨碍他去认识其经验,因而不可能解脱。修持佛法的真正目的,乃在於认识那我们现在仅仅一瞥的佛性之显现。
在认识佛性之外,没有其他能够被称为成佛的一回事。成佛并非指由外在现象来获得某些东西。它不是指达到其他道或行星去。成佛并不是指行者获得了额外的能量或力量。那些都是错误的见解。
想要去认识那在於自身之中的佛性,必须要有圆满的舍弃一切、舆圆满的了悟一切的两种圆满条件。圆满的舍弃一切系指:遣除烦恼衡突与欠缺智慧的两种障碍。在除去这烦恼障、所知障两种障碍後,你便达成了圆满的证悟——佛果。藉由圆满的证悟,你将开启了知万法之显现、与了知万法本来面目的两种智慧。这两种体验在没有两种障碍的情况下都是圆满的。换言之,了悟究竟实相自身,即是圆满的证悟,而圆满的弃舍即是遣除一切隐藏了证悟的东西。
为了要帮助我们认识我们自身中的佛性,佛陀授予了无数的教法,而中阴的教法是其中最为圆满的。这个教法对我们现代世界异常地重要,因为今天我们生活在极度纷扰的环境中,使我们完全专心於我们所修之法的能力减弱。
中阴是任何事物开始舆结束的中间地带。「在……之间」就是中。因此我们也必须知道,没有任何外在、内在的任何事物是不包括在中阴之内。例如,人的中阴是从你被怀胎直到你出生的刹那。另一段中阴是从你出生直到开始爬行:而又一段中阴则直到你被送到上学阶段;接著,到你结束了学校生活又是另一段中阴。在入睡到次日睡醒的时段是一个中阴,当你做梦时,从开始做梦直到梦魇结束是另一个中阴。你开始用早餐直到你用完早餐,那也是一个中阴。所有的这些中阴都是被归类於生舆死的中阴之内。
万事万物都属於中阴——因万事万物都在第一与第二刹那间,在一天与另一天之间。简而言之,没有什么是永恒或实体舆实存的。万物都在变化。一切内在舆外在的现象都在中阴之内;而透过中阴境界的知识,我们能够去了解轮迥与涅槃,二者都是非实存与无实体的。虽然有许多中阴的分法,但我们将在此讨论当我们的神识与身体分离,直到我们体验再生的中阴。在此体验中有许多更进一步的分类。
死亡舆再生之间的中阴,是一个去认识佛性的绝佳时机。当我们还活著时,要花些努力才能体验到我们的真实本性,但在死亡舆再生间的中阴时,我们会自然地经验到它。唯一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认识它。它不是什么我们必须去寻找的东西,事实上,佛性是如此的接近,以致於我们无法去认识。如果我们已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过我们自己的话,那么我们就将有更大的机会,可在佛性自然地显现的死亡刹那得到解脱。那就是为什么中阴境界会现出一种绝佳修法的原因。
一般而言,死亡和再生间的中阴以所谓临终中阴、实相中阴、舆受生中阴(the bardo of existence or possibility)三种型态出现。临终中阴能以下列诠释而被理解:首先形成身体、随後此形成物生出,与最後身体的死亡或解组。死亡真正的意义乃在临终时,由血、肉与其他组成要素所结合之肉身,首先变坏,然後经验到舆神识分离。神识本身并不经历死亡。我们的心不死,因为它并未在那最初之处经历到生。
我们的心是超越物质的限制,与超出任何的毁坏特质之外。在另方面而言,我们的肉身只有在当它舆神识结合在一起时,才能够运作;而当他们分开後,身体就变坏了。肉身是衰退朽腐的主体,乃因为它是由许多要素所形成的,它赖於许多条件的结合。他将会在神识离去时变坏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神识并不依赖於五蕴的集合体,因此即使在他离开身体後也不会坏掉。不仅那样,心的本性本身是自觉的。这清楚的意识并不赖於各组织的聚合。
如果有人不了解心和身体间的分离的话,就该怀著巨大的挫折和恐惧之心来思惟死亡。我们可能相信我们的身体是「我」——因为身体即是自我,然而当身体死亡时却没有任何可以持续下去的东西。又有人会认为死亡是一切的结束,而一旦身体死後,所有的东西都变黑而没有任何东西留下来。由於那种误解,在我们之中有了许多关於死亡概念的恐惧。
我们其他的人可能会了解在死亡刹那,身体舆神识的分离,然而我们仍执著於此肉身,变得相当的对它有占有欲,而且认为它是「我的身体」。当让我们放下对此身体执著的时间来到时,我们却做不到。无法去接受放下我们身体的想法,因此我们在死亡时就痛苦了。
设若你痛苦於死亡的念头,或遗弃这个身体的想法。即使在死亡时,这种恐惧也不必然被认为是不好的。但当你活著时,恐惧是毫无利益的。你只是被恐惧死亡的念头,创造出对你不必要的不安罢了。代之而起的是你应该学习正确地死亡,以一种对你自己最不嫌恶的方法而死。这必定要比单单来自恐惧死亡念头的痛苦要有益多了。
执著成为这个主题的一个极重要部分,因为佛陀教导我们应该认为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藉由对我们不确定死亡时间、舆将从肉身分离的了解,我们使死亡不再是个痛苦或不安的主题。有了那样的理解,死亡便不再意谓著我们失去某些东西。它变得较近似於改变某些东西。
例如,西方人都相当习惯於从这地方搬到另一地去,或甚至把一个房子搬来搬去。但这在东方并不常见,东方人是较安土重迁的。对藏人而言,从这房子搬到那房子是件极困难的事,而当他们迁移时,他们就像快死了一样的难过。然而在西方,无论搬到那儿你们皆已习惯,搬家并不会惊扰你们的生活。同样的,如果你正确地了解死亡,那么临终的念头便将不再是令人惊惶的。死亡就像是从这房子搬到另一间去,它并不必然要予你一种失落感。
这个搬家的例子并非意谓著,我们一点也不需要对死亡做任何事,或者我们应对一切都毫不在乎。它所意指的乃是:我们必须要去知道发生在我们肉体上的死亡,因为它是由五蕴、五大等等所集合而成;因此它是会毁坏的主体。有了那样的理解,我们便应修持佛法,因为只有解行并重,我们才能对死亡与临终变得相当安然。
我们的肉身是个地、水、火、风四大的集合体。在死亡时的中阴境界中,这四大会一个个分解到另外一个之中。了解这过程是很重要的,因为当你通过死亡的不同经验,除非我们了解到发生了什么事,否则我们将会痛苦的。一旦我们了解了这些事件纯粹是四大二分解的结果後,我们便能够没有恐惧的经验他们。只有以无畏惧之心,我们才能维持留心和警觉而离於散乱纷扰。
第一个分解的元素是地大,地大溶入水大中。其外在的徵兆是:它的发生在於个人正经历死亡,而变得肉体衰弱且无法移动时,内在的徵兆是知觉变得烟熏一般,好像透过一层雾在认知一样。这是一种无法被正确表达的模糊经验。一个不开朗率直而且也不曾被指导这些徵兆的意义的人,可能会痛苦於此时。因此我们需要去理解那种模糊、烟熏的知觉,纯粹仅是地大溶解到水大中的经历;如此,我们的心或神识一点也不会被改变。
第二个分解的阶段是当水大溶入火大时。其外徵兆乃是身体的一切通口——嘴、鼻子等通通乾掉。内徵兆是个人的神识认知经验好像海市蜃楼般的妄想,而移动的影像则如同梦幻般。
接著,火大溶入风大中。外层上,亡者将失去体温。内层里,知觉变得像风中火焰般。有火焰,但由於它不停移动著,所以不稳定。
最後,风大溶入神识之中。外在的徵兆是我们能够吐气却不再能吸气。此时我们的神识光耀如灯,不再为风所扰动。
这四个阶段开始於死亡时各大元素溶解的阶段。在这些阶段之後,还有三个状态发生:出现(appearance)、扩大(expansion)舆达成(attainment)。在这些遭遇中,所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热衷的烦恼消失了。在出现的经验中,外徵兆是万物都变成发白的;内在地,我们的神识变得迟顿。在这个阶段中,嫌恶和嗔恨忿怒消失。
下一个是扩大或增长的经验。外在地,我们把一切都认知成带红色的色彩。我们内在的知觉好比看见了夜间的萤火虫般:我们能够看见闪灭不定的光,而非持续不断的闪现。在那个时候,贪执的冲突烦恼消失。
第三个经验是达成。在这时候,我们的外在经验是黑暗的,一种熄灯的状态。内在的知觉像是一支瓶中的蜡烛。因为蜡烛在瓶子里面,所以无法清楚地发光。在这时候,无明愚痴的冲突烦恼正在消失。出现、扩大、达成这三种消失分解的经验,同时也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相对的认知就是一种出现。当我们抓住或黏著此出现时,它就变成夸大的,而那就是扩大。任何从一种出现的扩大所出来的就是达成。
随著出现、扩大和达成的死亡时刻经验,发生的是父母能量的双运结合。父的能量被归为一种白明点(精,abite dot),而母的能量被归为一种红明点(卵子,tig…
《大手印教言——催动空行心弦 死亡与临终 佛性与中阴境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