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金剛句》說略▪P5

  ..續本文上一頁便有避忌。

  第二,大圓滿修習的下根增上法,涉及貪道,即雙修法,此法爲格魯派所不采。

  在密乘初入藏土時,印度論師與漢僧摩诃衍曾有诤論。法國漢學家戴密微(Paul Demieville 1894-1979)曾著《吐蕃僧诤記》詳論其事。主要所據文獻爲發現于敦煌的抄本,題名王錫所撰的《頓悟大乘正理決》。

  此诤議爲時頓久,起初,說一切有部的論師與摩诃衍诤論,不勝,于是藏王不得已只好讓摩诃衍繼續傳法,後來蓮花戒(Kamalansila)入藏,以“修習次第”诤勝,由是摩诃衍所傳的禅宗遂于藏土消失。

  因爲有這一段曆史,所以西藏諸宗派皆忌諱禅宗。

  實際上禅宗的見性,並不等同大圓滿。

  依西藏一些論師的看法,如那卓自解脫(sNa-Trhogs Rang-Grol)于《那卓正法集》(Chos-Trhul sNa-Trhogs Las brTsams-Te)中說,禅宗且屬大圓滿的“顛倒”。

  所謂“顛倒”,是指將大圓滿曆各前行次第後的“無修”,作爲劈頭就修的道,前後倒置,故謂之顛倒,然而達摩重視《楞伽》,以之付法與慧可,由是成立楞伽宗。

  藏密大圓滿亦以《楞伽》爲基礎經典,可以說,二者的見地實在相同。那麼,當日達摩是否真如後代的禅宗,無修習次第,只參話頭呢?這實在可以致疑。

  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七講中說—--達摩提出壁觀方法,也有其來源。印度瑜伽禅法的傳授南北本有不同。南方禅法通用十遍處入門,開頭是地遍處,這就有面壁的意味。——因爲修地遍處觀地的顔色,必須先畫成一種標准色的曼陀羅(壇),作爲觀想的對象。從此産生幻覺,對一切處都看成這種顔色。我國北方的土壁,就是一種標准的地色,當然可以用它代替曼陀羅。達摩的“面壁”,或者即爲這種方法的運用亦未可知。(《呂澄佛學論著選集》第五卷。齊魯,一九九一年版)

  呂澄的觀點,即謂達摩本人亦有修習止觀。

  這個可以同意。然而若謂達摩面壁九年全修地遍處觀則不可信。譬如說,密乘修大圓滿妥噶(Thogal),亦須面壁觀光明,故由呂澄的啓發,我們可以籠統地說,達摩面壁必有止觀次第的修習。

  我們還可以大膽一點提出一個假設,世傳達摩有《洗髓經》與《易筋經》傳世,亦不可完全以悠謬視之。此或有如藏密大圓滿一系所授的“金剛拳”;大手印一系所授的“那洛巴六種拳法”與“亥母拳”,皆爲修止觀次第所須。

  禅宗祖師有數位出身于罽賓(即迦濕彌羅,今之克什米爾),而密乘大圓滿祖師亦多出身于此,是則二者淵源,頗爲值得研究。

  《景德傳燈錄》記禅宗第二十四祖師子比丘、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皆爲罽賓國人。

  羽溪了谛《迦濕彌羅國之佛教》一文引慧觀《修行地不淨觀經序》,討論達摩之前的迦濕彌羅國佛教狀況,認爲對我國禅法實有影響。

  迦濕彌羅之“第一教首”爲富若密羅(Punya mitra),其弟子爲富若羅(Punyars)爲其副座,繼之者則爲昙摩多羅(Dharmatrsta即達摩)與佛陀斯那(Buddhasena即佛大先)。(《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八十冊》)

  按:慧觀的說法系據其師佛馱跋陀羅(Buddha bhadra即覺賢)所說,而佛馱跋陀羅則爲佛大先的弟子,故慧觀所記,當屬可信。是則禅宗跟罽賓關系之深可想而知。

  罽賓盛行密法,于西元二世紀前尤盛,若謂禅密二宗毫無交涉,很難理解。

  後記

  譯《六金剛句》竟,因爲稽鈎本頌的曆史,以及對其法義略作诠釋,由是遂聯想到關于西藏密宗甯瑪派的一些問題,由是草成本文,將若幹問題提出。

  此中關于如來藏思想,實爲一重要的問題。由于藏傳的如來藏說不同于漢土的如來藏說,而且亦非如有些學者所說,爲“後期如來藏思想”,因此便藉本頌的譯出,提出討論。

  這個討論,又牽涉到大乘佛教的發展曆史,尋且旁及禅宗,可謂牽涉愈深愈廣。筆者淺陋,且限于資料,因此只能就提出的問題略抒己見,尚望大德學者予以深入討論,則或可將目前對大乘佛教發展的研究,推進一步。

  文中的藏文、英文資料,除注出者外,皆由筆者自行翻譯。

  于翻譯時,本來聯想到—個問題,但卻未在文章中說出,然而亦值得一提。

  密續實在可以分成兩類,即“續部”與“修部”,續部所傳即通稱密續,修部所傳則爲實際修習的儀軌,一般不予公開,僅由上師傳與弟子。這個情形,至今仍然未變。而續部所傳,則爲法義與見地,完全未涉及具體實修。

  如今在《大正藏》中,可以見到一些事續、行續以及瑜伽續的實修儀軌,在《西藏大藏經》的《丹珠爾》部份亦有若幹實修儀軌,看來似已將修法公開,其實不是。因爲所公開的尚未完整,必須待上師口頭補充才能修法。由此可見密乘對修部密續公開的慎重。

  倘如了解到這個情形,那麼,就更不能將續部傳出的時代,即視爲密法建立時代。可以說,一定先有修部的儀軌,然後才有密續加以诠釋。因爲不可能架空出一密續,然後才根據它來訂定一套修習的程式。

  研究大乘佛教傳播發展,一定要了解這個情況。若本末倒置,僅據續部流傳來說密乘建立,恐怕便難得真相。

  《六金剛句》系據Richcn一九九零年版譯,但亦曾參考藏文原文。願以此少份功德,對如今有意學大圓滿法卻未得大圓滿見的人回向,俾能依循正法,得自解脫。

  一九九五年二月于圖鱗都荊山關房

  -----摘自《大中觀論集》下

  

《《六金剛句》說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