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便有避忌。
第二,大圆满修习的下根增上法,涉及贪道,即双修法,此法为格鲁派所不采。
在密乘初入藏土时,印度论师与汉僧摩诃衍曾有诤论。法国汉学家戴密微(Paul Demieville 1894-1979)曾著《吐蕃僧诤记》详论其事。主要所据文献为发现于敦煌的抄本,题名王锡所撰的《顿悟大乘正理决》。
此诤议为时顿久,起初,说一切有部的论师与摩诃衍诤论,不胜,于是藏王不得已只好让摩诃衍继续传法,后来莲花戒(Kamalansila)入藏,以“修习次第”诤胜,由是摩诃衍所传的禅宗遂于藏土消失。
因为有这一段历史,所以西藏诸宗派皆忌讳禅宗。
实际上禅宗的见性,并不等同大圆满。
依西藏一些论师的看法,如那卓自解脱(sNa-Trhogs Rang-Grol)于《那卓正法集》(Chos-Trhul sNa-Trhogs Las brTsams-Te)中说,禅宗且属大圆满的“颠倒”。
所谓“颠倒”,是指将大圆满历各前行次第后的“无修”,作为劈头就修的道,前后倒置,故谓之颠倒,然而达摩重视《楞伽》,以之付法与慧可,由是成立楞伽宗。
藏密大圆满亦以《楞伽》为基础经典,可以说,二者的见地实在相同。那么,当日达摩是否真如后代的禅宗,无修习次第,只参话头呢?这实在可以致疑。
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七讲中说—--达摩提出壁观方法,也有其来源。印度瑜伽禅法的传授南北本有不同。南方禅法通用十遍处入门,开头是地遍处,这就有面壁的意味。——因为修地遍处观地的颜色,必须先画成一种标准色的曼陀罗(坛),作为观想的对象。从此产生幻觉,对一切处都看成这种颜色。我国北方的土壁,就是一种标准的地色,当然可以用它代替曼陀罗。达摩的“面壁”,或者即为这种方法的运用亦未可知。(《吕澄佛学论著选集》第五卷。齐鲁,一九九一年版)
吕澄的观点,即谓达摩本人亦有修习止观。
这个可以同意。然而若谓达摩面壁九年全修地遍处观则不可信。譬如说,密乘修大圆满妥噶(Thogal),亦须面壁观光明,故由吕澄的启发,我们可以笼统地说,达摩面壁必有止观次第的修习。
我们还可以大胆一点提出一个假设,世传达摩有《洗髓经》与《易筋经》传世,亦不可完全以悠谬视之。此或有如藏密大圆满一系所授的“金刚拳”;大手印一系所授的“那洛巴六种拳法”与“亥母拳”,皆为修止观次第所须。
禅宗祖师有数位出身于罽宾(即迦湿弥罗,今之克什米尔),而密乘大圆满祖师亦多出身于此,是则二者渊源,颇为值得研究。
《景德传灯录》记禅宗第二十四祖师子比丘、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皆为罽宾国人。
羽溪了谛《迦湿弥罗国之佛教》一文引慧观《修行地不净观经序》,讨论达摩之前的迦湿弥罗国佛教状况,认为对我国禅法实有影响。
迦湿弥罗之“第一教首”为富若密罗(Punya mitra),其弟子为富若罗(Punyars)为其副座,继之者则为昙摩多罗(Dharmatrsta即达摩)与佛陀斯那(Buddhasena即佛大先)。(《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八十册》)
按:慧观的说法系据其师佛驮跋陀罗(Buddha bhadra即觉贤)所说,而佛驮跋陀罗则为佛大先的弟子,故慧观所记,当属可信。是则禅宗跟罽宾关系之深可想而知。
罽宾盛行密法,于西元二世纪前尤盛,若谓禅密二宗毫无交涉,很难理解。
后记
译《六金刚句》竟,因为稽钩本颂的历史,以及对其法义略作诠释,由是遂联想到关于西藏密宗宁玛派的一些问题,由是草成本文,将若干问题提出。
此中关于如来藏思想,实为一重要的问题。由于藏传的如来藏说不同于汉土的如来藏说,而且亦非如有些学者所说,为“后期如来藏思想”,因此便藉本颂的译出,提出讨论。
这个讨论,又牵涉到大乘佛教的发展历史,寻且旁及禅宗,可谓牵涉愈深愈广。笔者浅陋,且限于资料,因此只能就提出的问题略抒己见,尚望大德学者予以深入讨论,则或可将目前对大乘佛教发展的研究,推进一步。
文中的藏文、英文资料,除注出者外,皆由笔者自行翻译。
于翻译时,本来联想到—个问题,但却未在文章中说出,然而亦值得一提。
密续实在可以分成两类,即“续部”与“修部”,续部所传即通称密续,修部所传则为实际修习的仪轨,一般不予公开,仅由上师传与弟子。这个情形,至今仍然未变。而续部所传,则为法义与见地,完全未涉及具体实修。
如今在《大正藏》中,可以见到一些事续、行续以及瑜伽续的实修仪轨,在《西藏大藏经》的《丹珠尔》部份亦有若干实修仪轨,看来似已将修法公开,其实不是。因为所公开的尚未完整,必须待上师口头补充才能修法。由此可见密乘对修部密续公开的慎重。
倘如了解到这个情形,那么,就更不能将续部传出的时代,即视为密法建立时代。可以说,一定先有修部的仪轨,然后才有密续加以诠释。因为不可能架空出一密续,然后才根据它来订定一套修习的程式。
研究大乘佛教传播发展,一定要了解这个情况。若本末倒置,仅据续部流传来说密乘建立,恐怕便难得真相。
《六金刚句》系据Richcn一九九零年版译,但亦曾参考藏文原文。愿以此少份功德,对如今有意学大圆满法却未得大圆满见的人回向,俾能依循正法,得自解脱。
一九九五年二月于图鳞都荆山关房
-----摘自《大中观论集》下
《《六金刚句》说略》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