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孝順經典選輯》(海濤法師 輯)

  《孝順經典選輯》海濤法師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後漢安息國叁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祗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若父母無信,教令信,獲安隱處;無戒,與戒教授,獲安隱處;不聞,使聞教授,獲安隱處;悭貪,教令好施,勸樂教授,獲安隱處;無智慧,教令黠慧,勸樂教授,獲安隱處。如是信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世尊,教信法教授,獲安隱處。諸法甚深,現身獲果,義味甚深。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聖衆。如來聖衆,甚清淨行,直不曲常和合,法法成就,戒成就、叁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所謂聖衆: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聖衆,最尊最貴,當尊奉敬仰,是世間無上福田。如是諸子!當教父母行慈。諸比丘有二子:所生子、所養子,是謂比丘有二子。是故諸比丘!當學所生子,口出法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盂蘭盆經(西晉叁藏法師竺法護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饷其母。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飯。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啼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只、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衆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爲汝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罪障消除。”

  佛告目連:“十方衆僧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爲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铤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衆僧。當此之日,一切聖衆或在山間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衆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衆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叁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受無量快樂。”

  時佛敕十方衆僧,皆先爲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塔前,衆僧咒願竟,便自受食。

  爾時目連比丘及此大會大菩薩衆皆大歡喜,而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

  是時目連其母即于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爾時目連複白佛言:“弟子所生父母,得蒙叁寶功德之力,衆僧威神之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順者,亦應奉此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爲爾否?”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複問。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大臣宰相、叁公百官、萬民庶人行孝慈者,皆應先爲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乞願便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惡鬼苦,得生人、天中,福樂無極。”

  佛告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爲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

  爾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孝子經(失譯)

  佛問諸沙門:“親之生子,懷之十月,身爲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難言。既生之後,推燥臥濕;精誠之至,血化爲乳;摩拭澡浴,衣食教诏;禮賂師友,奉貢君長。子顔和悅,親亦欣豫;子設慘戚,親心焦枯。出門愛念,入則存之;心懷惕惕,懼其不善。親恩若此,何以報之?”諸沙門對曰:“唯當盡禮,慈心供養,以賽親恩!”

  世尊又曰:“子之養親,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樂衆音以娛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身,兩肩荷負周流四海,訖子年命以賽養恩,可謂孝乎?”諸沙門曰:“唯孝之大,莫尚乎茲!”世尊告曰:“未爲孝矣!若親頑闇,不奉叁尊;凶虐殘戾,濫竊非理;淫外色,僞辭非道;酖愐荒亂,違背正真。凶孽若斯,子當極谏,以啓悟之。若猶瞢瞢未悟,即爲開化,牽譬引類,示王者之牢獄、諸囚之刑戮,曰:“斯爲不軌!身被衆毒,自招殒命;命終神去,系于太山;湯火萬毒,獨呼無救。由彼履惡,遭斯重殃矣!”設複未移,悲泣啼號,絕不飲食。親雖不明,必以恩愛之,痛懼子死矣!猶當強忍,伏心崇道。若親遷志,奉佛五戒:仁恻不殺、清讓不盜、貞潔不淫、守信不欺、孝順不醉者,宗門之內,即親慈子孝,夫正婦貞,九族和睦,仆使順從,潤澤遠被,含血受恩;十方諸佛、天、龍、鬼神、有道之君、忠平之臣、黎庶萬姓無不敬愛,佑而安之。雖有顛倒之政、佞嬖之輔、凶兒妖婦、千邪萬怪,無如已何。于是二親處世常安,壽終魂靈往生天上,諸佛共會,得聞法言,獲道度世,長與苦別。”

  佛告諸沙門:“睹世無孝,唯斯爲孝耳!能令親去惡爲善,奉持五戒,執叁自歸,朝奉而暮終者,恩重于親乳哺之養、無量之惠。若不能以叁尊之至化其親者,雖爲孝養,猶爲不孝!無以孽妻,遠賢不親,女情多欲,好色無倦,違孝殺親,國政荒亂,萬民流亡。本志惠施,禮式自撿;軟心祟仁,蒸蒸進德;潛意寂寞,學志睿達;名動諸天,明齊賢者。自穢妻聚,惑志女色,荒迷于欲,妖蠱姿態,其變萬端。薄智之夫、淺見之士,睹其如此,不覺微漸,遂回志沒身,從彼妖媚、邪巧之辭,或危親殺君,吝色情蕩,忿嫉怠慢,散心盲冥,等行鳥獸,自古世來無不由之殺身滅宗。是以沙門獨而不雙,清潔其志,以道是務,奉斯明戒。爲君即保四海,爲臣即忠。以仁養民,即父法明、子孝慈,夫信、婦貞。優婆塞、優婆夷執行如是,世世逢佛,見法得道。”佛說如是,弟子歡喜。

  報恩孝親法句輯要

  《長阿含經.善生經》節錄

  夫爲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雲何爲五?

  一者、供奉能使無乏;

  二者、凡有所爲,先白父母;

  叁者、父母所爲,恭順不逆;

  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

  五者、不斷父母所爲正業。

  《增壹阿含經》節錄

  世尊告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報恩。雲何爲二?所謂父母也。若複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萬歲,衣被飲食、床蓐臥具、病瘦醫藥,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猶不能得報恩。比丘當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是故諸比丘!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

  世尊告阿難、難陀、羅雲:“汝等舉大愛道身,我當躬自供養。”……

  爾時釋提桓因、毗沙門天王前白佛言:“惟願世尊勿自勞神!我等自當供養。”舍利弗告諸天:“止,止!天王!如來自當知時。此是如來所應修行,非是天、龍、鬼神所及也。所以然者,父母生子多有所益,長養恩重,乳哺懷抱,要當報恩,不得不報恩。然諸天當知!過去諸佛世尊所生母先取滅度,然後諸佛世尊皆自供養耶維舍利;正使將來諸佛世尊所生之母先取滅度,然後諸佛皆自供養。”

  世尊告諸比丘:“如來出現世時,必當爲五事。雲何爲五?一者、當轉法 輪;二者、當度父母;叁者、無信之人,立于信地;四者、未發菩薩意,使發菩薩心;五者、當授將來佛決。若如來出現世時,當爲此五事。”

  《閻羅王五天使者經》節錄

  佛告諸比丘:“人生在世間時,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道人,不行仁義,無可用心,不學經戒,不畏後世者,其人身死,魂神當墮閻王地獄。”

  《賢愚經》節錄

  佛語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爲天帝,下爲聖主,乃至成佛,叁界特尊,皆由斯福。”

  《雜寶藏經》節錄

  佛言:“非但今日贊歎慈孝,于無量劫,常亦贊歎!”

  《六度集經》節錄

  佛告諸比丘:“吾世世奉諸佛至孝之行,德高福盛,遂成天中之天,叁界獨步。”

  《大方便佛報恩經》節錄

  (如來)爲一切父母故,常修難行苦行,難舍能舍。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七寶、辇輿、車乘、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給與。勤修精進、戒、施、多聞、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爲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父母、衆僧,宜應贊歎軟語,常念其恩。衆僧者,出叁界之福田;父母者,叁界內最勝福田。何以故?衆僧之中,有四雙八輩、十二賢士,供之得福,進可成道。父母者,十月懷抱,推幹去濕,乳哺長大,教誨技藝,隨時將養。及其出家,修得解脫,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衆生。”

  佛告阿難:“父母、衆僧,是一切衆生二種福田。所謂人、天、泥洹、解脫、妙果,因之得成。”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節錄

  畢陵伽婆蹉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于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大重罪。”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節錄

  若父母無信心者,令住正信;若無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無智慧者,令起智…

《《孝順經典選輯》(海濤法師 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