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且又是曆代社會,包括東西方文化都必須承認的觀念,因此即使在儒家思想被削弱的情況下,仍然滲透在整個中國社會,所以將孝弟思想作爲重建儒家思想的契人處,是可以有作爲的,換句話說,將孝弟思想在現代社會予以發揚,廣爲宣傳,是可以取得明顯效果的。而這一點,也使當代儒佛兩家再次攜手合作成爲可能。
佛家孝弟觀“處俗弘教”是最底層的,也是最有影響的。佛教講的報恩父母,種植福田的孝道觀,是曆代佛教界人土提倡的思想,這個思想在今天仍然可以爲我們所用。又由于出家者剃發出家、穿袈裟,戒律規定了出家人不得行男女之事,延續血脈的“孝”之倫理是不適合住僧團之人。事實上在現今社會中對這個“孝”的認識也正在發生變化,不生育、不養子女的現象也被社會普遍接受。但是佛教所說的超越了這個“孝”的“大孝”思想,亦即太虛所說的“大乘菩薩行是以衆生爲父母,由大悲心而生起救衆生苦惱之事業”,將報父母恩與了衆生結合起來的思想是當今社會最需要的。特別是佛教的載體寺院和宣講佛教理論的主體出家人,以及擁有廣泛而深人影響的衆生,給佛教在當代社會宣傳孝弟思想搭建了平臺,也給佛教與當代中國社會相適應提供了可能。
佛教孝弟思想在民間的影響始終是存在的。中國內地曾經因受到“左”的思想影響,佛教界沒有任何活動,但是受佛教“孝弟”觀念而影響的傳統在大陸以外的臺灣、香港、澳門和東南亞地區被保存下來,佛教以孝弟觀念而成立的供養已故親人的盂蘭盆節,仍然在這些地方按時舉行。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佛教界開始恢複宗教活動,像盂蘭盆節這類的包含了孝弟理念的活動也在依法進行,這些都說明了,當代佛教在社會中重建孝道觀,爲重塑社會道德是有基礎的,也是大有天地與大有作爲的。
當前整個中國社會正在處在轉型時期,孝疵倫理的道德觀也正在發生變化。當前社會缺少孝弟思想的提倡,不尊重老人的現象比比旨是,在家庭中啃老族是最典型現象。佛教面對轉型期的社會,也有一個相適應的過程。就目前的佛教界的現狀來說,走人間佛教道路是當前海內外佛教界的共識,但是這個思想的提出,更多的只是談到一個方向性的問題,真正達到建立一個體系性的理論與對未來佛教的發展有具體的指導作用,還需要佛教界與學術界人士要經過不斷的努力才能最終形成,相對而言,佛教的孝弟觀的發揚,就可以在這方面作出一個嘗試。
依筆者愚見,發揚或發展當代佛教的孝道觀,當前應該做如下的一些工作。第一,深入研究佛教孝道觀的理論與曆史文化,將佛教的孝道觀思想與發展過程做出認真的梳理,真正找出佛教孝道觀的發展線索與特點,爲佛教孝道觀與社會相結合提供有力的曆史文化與孝義思想的曆史依據。第二,對原有的佛教孝道觀思想進行提升與創新的工作,在已經整理佛教孝道觀的成果的基礎上,再次根據當代社會的特點,重新對佛教孝道觀理論思想做出新的诠釋,按照太虛大師所說的“契理契機”的與時俱進思想,將與當代社會最應該做和最需要的孝道思想提煉出來,其中包括可以用通俗的現代語言撰寫新的經典,使之適合大衆的閱讀口味與文化需求。第叁,加大宣傳佛教孝道觀的力度。佛教界人士在乎時講經說法活動中,應該將宣傳佛教孝道觀的著作納入其中,通過法師的講說,讓佛教孝道觀思想深入人心,在整個社會産生重要的影響。佛教界應該加大盂蘭盆節的宣傳力度,特別是將報母恩的悲恩觀念給予突顯出來,把佛教界強調的“母難日”活動與宣傳給予放大與重點推出,盡顯佛教的本色。第四,要樹立實踐佛教孝道觀的典型。佛教界應該在佛教徒中找出這方面的成績突出者,並對他們的事迹進行宣傳。曆史上佛教界一直有這方面的實踐,許多撰寫的感應文章中,都包含了善惡因果不虛,供養父母與衆生得報的典型。今天我們這個社會中仍然存在著無數的這種現象,這些都是佛教界宣傳孝道觀的資糧,只要我們去重視,就不乏這方面的題材。
以上筆者只是提出了佛教界對重塑當代中國佛教孝道觀能做出的工作,這些都只是提出原則,重要是要引起整個佛教界的重視與參與,特別是參與是最重要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佛教界努力行動,中國佛教的孝道觀就一定能爲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活動中作出應有的貢獻,得到整個社會的承認、信衆的贊揚與政府的表彰。
[1] 《弘明集》卷6。
[2] 《弘明集》卷2:“今影骨齒發遺器,余武猶光于本國。此亦道之以證也。夫殊域之性,多有精察黠才,而嗜欲類深,皆
以厥祖身立佛前,累業親傳,世抵其實。影迹遺事,昭化融顯,故其裔王則傾國奉戒,四衆苦徹,死而無悔。”可以參考。
[3] 同上。
[4] 《廣弘明集》卷25。
[5] 《弘明集》卷12。
[6] 《廣弘明集》卷25。
[7]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38。
[8]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38。
[9] 《歸元直指集》卷上。
[10]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25冊,第344—346頁。
[11]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1冊,第72—73頁。又說:”因緣所生法,是佛法之大宗,五乘之共學。以佛之說法,應聞法者根機而說,大致分爲五類:一、人乘,人乘中之聖即是聖人。二、超出人類之天乘,佛說之天與別種宗教所崇天神不同,乃叁界中一種勝過人間之超人世界。此爲世間二乘。更有一種人,以生天猶有限量窮盡,欲求永離流轉,于是有出世叁乘法,出世叁乘法者,目的在解脫生死得永久安甯。一、聲聞乘,以依佛說法音聲,始發心覺悟得解脫故。二、辟支佛乘,辟支佛澤言獨覺,亦曰緣覺。聲聞乘聞佛說四谛,從苦谛上悟人,而辟支佛乘由集谛上悟人,故較聲聞乘爲深。以由苦之緣起悟人,故曰緣覺,以無須聽法亦得悟了,故亦曰獨覺。然以獨覺而不遍覺有情,故下于佛乘。叁、由此以上有佛乘,菩薩乘,故曰五乘。以其根器不同,依佛教法所解學理亦不同,然以皆爲佛教之學理,故有五乘共通之學理也。共通學理者何
即五乘共明“因緣所生法”之義也。因緣所生法,亦曰諸法因緣生。此所雲法,遍于五乘,以世出世間法皆因緣所生故。”(《太虛大師全書》精第1冊,第26—27頁。)
[12]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2冊,第887—889頁。
[13] 《镡津文集》卷10。
[14] 《閑居編》卷28。
[15]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45。
[16]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32。
[17] 《金園集》卷中。
[18]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26冊,第398—399頁。
[19]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27冊,第117—118頁。
[20] 《佛陀學綱》民國十七年八月在首都毗盧寺講。
[21] 《人生佛教開題》民國叁十叁年秋在世苑漢藏教理院講。
[22] 關于太虛的“人生佛教”的思想,可以參考筆者的”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初探”,載《閩南佛學》第四期,2005年刊,閩南佛學院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23]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3冊,第173頁。
[24]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6冊,第443—445頁。
[25] “以是因緣,母有十德:一名大地,于母胎中爲所依故;二名能生,經曆衆苦而能生故;叁名lt~,下,恒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養育,隨四時宜能長養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莊嚴,以妙璎珞而嚴飾故;七名安隱,以母懷抱爲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導引子故;九名教誡,以善言辭離衆惡故;十名與業,能以家業付囑于故。”
[26]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4冊,第307—311頁。
[27]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14冊,第2374—2375頁。
[28]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4冊,第369—37l頁。
[29]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4冊,第367—369頁。
[30]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3冊,第81—82頁。
[31]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4冊,經92—93頁。
[32]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4冊,第307—311頁。
[33]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4冊,第234頁。
[34]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5冊,第775頁。
[35]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7冊,第259—260頁。
[36]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3冊,第17—18頁。
[37]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28冊,第326—327頁。
[38]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3冊,第89—90頁。
[39]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11冊,第589頁。
[40] 《太虛大師全書》精第27冊,第43頁。
《佛教孝道的現代實踐——以太虛大師論說爲例(黃夏年)》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