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孝道的现代实践——以太虚大师论说为例(黄夏年)▪P5

  ..续本文上一页,且又是历代社会,包括东西方文化都必须承认的观念,因此即使在儒家思想被削弱的情况下,仍然渗透在整个中国社会,所以将孝弟思想作为重建儒家思想的契人处,是可以有作为的,换句话说,将孝弟思想在现代社会予以发扬,广为宣传,是可以取得明显效果的。而这一点,也使当代儒佛两家再次携手合作成为可能。

  佛家孝弟观“处俗弘教”是最底层的,也是最有影响的。佛教讲的报恩父母,种植福田的孝道观,是历代佛教界人土提倡的思想,这个思想在今天仍然可以为我们所用。又由于出家者剃发出家、穿袈裟,戒律规定了出家人不得行男女之事,延续血脉的“孝”之伦理是不适合住僧团之人。事实上在现今社会中对这个“孝”的认识也正在发生变化,不生育、不养子女的现象也被社会普遍接受。但是佛教所说的超越了这个“孝”的“大孝”思想,亦即太虚所说的“大乘菩萨行是以众生为父母,由大悲心而生起救众生苦恼之事业”,将报父母恩与了众生结合起来的思想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特别是佛教的载体寺院和宣讲佛教理论的主体出家人,以及拥有广泛而深人影响的众生,给佛教在当代社会宣传孝弟思想搭建了平台,也给佛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相适应提供了可能。

  佛教孝弟思想在民间的影响始终是存在的。中国内地曾经因受到“左”的思想影响,佛教界没有任何活动,但是受佛教“孝弟”观念而影响的传统在大陆以外的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地区被保存下来,佛教以孝弟观念而成立的供养已故亲人的盂兰盆节,仍然在这些地方按时举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佛教界开始恢复宗教活动,像盂兰盆节这类的包含了孝弟理念的活动也在依法进行,这些都说明了,当代佛教在社会中重建孝道观,为重塑社会道德是有基础的,也是大有天地与大有作为的。

  当前整个中国社会正在处在转型时期,孝疵伦理的道德观也正在发生变化。当前社会缺少孝弟思想的提倡,不尊重老人的现象比比旨是,在家庭中啃老族是最典型现象。佛教面对转型期的社会,也有一个相适应的过程。就目前的佛教界的现状来说,走人间佛教道路是当前海内外佛教界的共识,但是这个思想的提出,更多的只是谈到一个方向性的问题,真正达到建立一个体系性的理论与对未来佛教的发展有具体的指导作用,还需要佛教界与学术界人士要经过不断的努力才能最终形成,相对而言,佛教的孝弟观的发扬,就可以在这方面作出一个尝试。

  依笔者愚见,发扬或发展当代佛教的孝道观,当前应该做如下的一些工作。第一,深入研究佛教孝道观的理论与历史文化,将佛教的孝道观思想与发展过程做出认真的梳理,真正找出佛教孝道观的发展线索与特点,为佛教孝道观与社会相结合提供有力的历史文化与孝义思想的历史依据。第二,对原有的佛教孝道观思想进行提升与创新的工作,在已经整理佛教孝道观的成果的基础上,再次根据当代社会的特点,重新对佛教孝道观理论思想做出新的诠释,按照太虚大师所说的“契理契机”的与时俱进思想,将与当代社会最应该做和最需要的孝道思想提炼出来,其中包括可以用通俗的现代语言撰写新的经典,使之适合大众的阅读口味与文化需求。第三,加大宣传佛教孝道观的力度。佛教界人士在乎时讲经说法活动中,应该将宣传佛教孝道观的著作纳入其中,通过法师的讲说,让佛教孝道观思想深入人心,在整个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佛教界应该加大盂兰盆节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将报母恩的悲恩观念给予突显出来,把佛教界强调的“母难日”活动与宣传给予放大与重点推出,尽显佛教的本色。第四,要树立实践佛教孝道观的典型。佛教界应该在佛教徒中找出这方面的成绩突出者,并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宣传。历史上佛教界一直有这方面的实践,许多撰写的感应文章中,都包含了善恶因果不虚,供养父母与众生得报的典型。今天我们这个社会中仍然存在着无数的这种现象,这些都是佛教界宣传孝道观的资粮,只要我们去重视,就不乏这方面的题材。

  以上笔者只是提出了佛教界对重塑当代中国佛教孝道观能做出的工作,这些都只是提出原则,重要是要引起整个佛教界的重视与参与,特别是参与是最重要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佛教界努力行动,中国佛教的孝道观就一定能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活动中作出应有的贡献,得到整个社会的承认、信众的赞扬与政府的表彰。

  [1] 《弘明集》卷6。

  [2] 《弘明集》卷2:“今影骨齿发遗器,余武犹光于本国。此亦道之以证也。夫殊域之性,多有精察黠才,而嗜欲类深,皆

  以厥祖身立佛前,累业亲传,世抵其实。影迹遗事,昭化融显,故其裔王则倾国奉戒,四众苦彻,死而无悔。”可以参考。

  [3] 同上。

  [4] 《广弘明集》卷25。

  [5] 《弘明集》卷12。

  [6] 《广弘明集》卷25。

  [7]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8。

  [8]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8。

  [9] 《归元直指集》卷上。

  [10]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25册,第344—346页。

  [11]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1册,第72—73页。又说:”因缘所生法,是佛法之大宗,五乘之共学。以佛之说法,应闻法者根机而说,大致分为五类:一、人乘,人乘中之圣即是圣人。二、超出人类之天乘,佛说之天与别种宗教所崇天神不同,乃三界中一种胜过人间之超人世界。此为世间二乘。更有一种人,以生天犹有限量穷尽,欲求永离流转,于是有出世三乘法,出世三乘法者,目的在解脱生死得永久安宁。一、声闻乘,以依佛说法音声,始发心觉悟得解脱故。二、辟支佛乘,辟支佛泽言独觉,亦曰缘觉。声闻乘闻佛说四谛,从苦谛上悟人,而辟支佛乘由集谛上悟人,故较声闻乘为深。以由苦之缘起悟人,故曰缘觉,以无须听法亦得悟了,故亦曰独觉。然以独觉而不遍觉有情,故下于佛乘。三、由此以上有佛乘,菩萨乘,故曰五乘。以其根器不同,依佛教法所解学理亦不同,然以皆为佛教之学理,故有五乘共通之学理也。共通学理者何

  即五乘共明“因缘所生法”之义也。因缘所生法,亦曰诸法因缘生。此所云法,遍于五乘,以世出世间法皆因缘所生故。”(《太虚大师全书》精第1册,第26—27页。)

  [12]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2册,第887—889页。

  [13] 《镡津文集》卷10。

  [14] 《闲居编》卷28。

  [15]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45。

  [16]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2。

  [17] 《金园集》卷中。

  [18]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26册,第398—399页。

  [19]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27册,第117—118页。

  [20] 《佛陀学纲》民国十七年八月在首都毗卢寺讲。

  [21] 《人生佛教开题》民国三十三年秋在世苑汉藏教理院讲。

  [22] 关于太虚的“人生佛教”的思想,可以参考笔者的”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初探”,载《闽南佛学》第四期,2005年刊,闽南佛学院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23]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3册,第173页。

  [24]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6册,第443—445页。

  [25] “以是因缘,母有十德:一名大地,于母胎中为所依故;二名能生,经历众苦而能生故;三名lt~,下,恒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养育,随四时宜能长养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庄严,以妙璎珞而严饰故;七名安隐,以母怀抱为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导引子故;九名教诫,以善言辞离众恶故;十名与业,能以家业付嘱于故。”

  [26]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4册,第307—311页。

  [27]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14册,第2374—2375页。

  [28]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4册,第369—37l页。

  [29]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4册,第367—369页。

  [30]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3册,第81—82页。

  [31]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4册,经92—93页。

  [32]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4册,第307—311页。

  [33]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4册,第234页。

  [34]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5册,第775页。

  [35]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7册,第259—260页。

  [36]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3册,第17—18页。

  [37]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28册,第326—327页。

  [38]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3册,第89—90页。

  [39]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11册,第589页。

  [40] 《太虚大师全书》精第27册,第43页。

  

《佛教孝道的现代实践——以太虚大师论说为例(黄夏年)》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