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對人生現實的意義
作者:天臺學研習所第四屆畢業學生智勤同學
在天臺研習班學習了一年《大乘妙法蓮華經》。一開始是抱著研究的心態學習,覺得””成佛的法華””與佛菩薩相關,與我這個凡夫的境界甚遠,隨著深入的學習,真實感悟到《法華經》對人生乃至整個社會都密切相關。其中,感觸最深的莫過于《法華經》的義旨—諸法實相。
一、諸法實相的”“十如是””建立了圓融的世界觀
諸法實相在《法華經·方便品》直接以十如是來表示””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對于現代人來說,如實的了解所見事物的性質和相狀是對當代這個被物質所轉的時代中的一個最好的自我防護方式。由于對這個世界的存在不了解,對物質的執著和追求,使人類在破壞生存環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系的同時也破壞了自身的身心健康。現實社會中,人心越來越迷茫,“煩躁”、“沒勁”、“懶得管”,開始成爲都市””文明人””的口頭禅,外表嬉皮內心冷漠已成爲現代人的基本特征,人們甯願將熱情與精力付諸給虛擬的網絡或是迷情的酒吧,也不願意給現實一個真切的表情。人與人之間仿佛隔了千山萬水似的,一切繁華豪情的背後都是無所歸的落寞與恐慌。華美精致的外表,也掩蓋不了現代人內心的迷離委頓,甚至于,現在80、90後以“愈墮落愈快樂”成爲最無遮攔的世代宣言。自殺、婚變、暴力、绯聞、吸毒等也成爲時尚元素,成爲流行文化中最絢麗的一道風景線。人們在追求物質快感的同時,卻感到了精神的急速失落。這一切都顯示著當代社會急需要一個正確的世界觀來幫助人們走出生活的誤區,而這個正確的世界觀,就可用“十如是”觀來作爲建立的基礎。“十如是”諸法實相論的分析,如實地顯示了一切事物的存在以及其本質真相,對當代社會來說是絕不可少的圓融真理觀:世界的所有存在,只要是順應法理如法的存在,就是最真實的實相之顯現。就拿花來舉例,它有美好的形狀,不同于其它東西乃至不同于其它花的體與性,它有種種功用,使人心情愉悅、莊嚴道場,有它的生長的因和果、報等,無論什麼差別,它的存在始終都順應諸法之法性,不管人們的喜好與厭惡,皆無法幹預它的如法存在。芸芸衆生,紛紛事物,千形百態,勝劣不同,叁界六道中,天道的物質與精神生活俱勝,阿修羅略差,人道苦樂參半,叁惡道極苦。這些都是這個世界如法存在的,其苦樂參半就是如實的人間相。就象我們所了解的那樣:所謂生活,就是苦樂參半,沒有永遠的好與壞,一切事物自然發展的規律,順應諸法法性自然的存在,就是諸法實相的最真實體現。以此認知去看待現象現界之一切存在,走出時代的誤區,這就是法華實相論以圓融的世界觀重新诠釋新現代所表現的積極意義。
二、發揮“十如是”所說的“一念叁千”來建立另一種人生觀
“一念叁千”就是叁千境界的存在就在一念心中,說明心念影響了人生,而對人生觀的把握,只是從一念心開始而已。事實上以“一念叁千”建立另類人生觀,就是發掘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寶藏— 人心。人心主宰了整個世界的轉變,但未必人人了解。因爲人心的怨恨,導致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不斷的戰爭。人心的扭曲是引起世界扭曲的根本因素,人心決定了世界。如果每個人都心懷慈悲,那世界就是淨土;如果每個人都心懷嗔恨那世界就變成地獄。前者讓人安心向往,後者令人不安恐懼。以“一念叁千”的理念來實踐的話,只要改變心念,就可以輕易的跨越這兩者的界限,從慈悲轉向罪惡、從罪惡轉向慈悲,界限的存在並非絕對的,而是取決于生命本身的轉變。“一念叁千”對生命觀所進行的無限擴張取代了人們傳統的消極的人生觀,對人類本身建立起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是非常有益的。由于人生觀體現了一個人對世界、對生命的理解和把握,所以人生觀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乃至于生死存亡。消極的人生觀導致人耗費生命。當代社會中,自殺已成爲位居于交通意外之後的第二大死因,而調查結果顯示“自己的生活看不到任何意義”竟是最大的自殺理由。是什麼原因讓這些人放棄最珍貴的生命呢?毫無疑問,極度傾斜的人生觀是導致人們生存得痛苦、甚至不願生存的根本原因。反而言之,只有`以正確的人生觀爲基礎,才能實現開創人類的幸福人生。“一念叁千”的理論爲人們打開了心靈的寶藏,開拓了生命觀的新視野;生命的存在是無限的空間與時間的合並,不是絕對靜止在一個狀態下,而是滑行向前無限擴張的,而人心則是掌握這一切的開關。
叁、諸法實相的把握,是對自身價值的肯定
《法華經·方便品》中說:“…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爲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或有人禮拜,或複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複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這都說明了凡夫衆生,無論是散心誠心,或只是形式上的禮敬,舉手低頭,聚沙爲塔,都能以此爲因緣漸漸成就佛道。也就說明:佛陀光輝形象和偉大的人格可以籍由人力得以實現,並且成佛亦不需要脫離此間的現實世界而住彼間的涅槃境界,是在現實世界中通過簡單的修持就可以實現。佛界既然是作爲對現實世界的極大超越,那麼要求亦應以不脫離現實人生爲起點。否則,離此世間,佛與衆生是毫不相關的兩個存在,沒有任何相關的意義。《法華經》中所宣說的這一說法對現實世界的存在價值給予了極大的肯定。而對諸法實相的把握,可以看作是人類能力更高一層次的提升。因此也就是對衆生生命的存在價值,予以了肯定。《法華經·隨喜功德品》中又進一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是完全地將佛道的修證于日常生活化,對諸法實相的最高把握。只是像“順于正法,即是佛道”這一類融于日常生活中的簡單事情而已。哪怕是我們生活中最簡單的清潔打掃,只要發心經營,認真對待,平等、慈悲、安靜地去進行,就是順于佛道的正法之行。我們只要認真地去做好沒件事情,也就是佛道修持的最佳體現。就能夠從中成就自己的理想,圓滿自己的人生,在當下找到快樂的生活方式。
人之所以不快樂,並不是自己缺少什麼,而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和不了解自己存在的價值而已。我們怎樣看待世界,怎樣看待社會和自身,是建立自身價值觀的基礎。每個人的價值觀是影響人們生活的重要因素。現實社會中,人們由于種種的不如意,而對自己的能力抱著懷疑,産生消極的看法。而法華實相論一圓融的世界觀和無限擴張的人生觀作爲基石,通過對世界,對人生的正確觀點出發而對自身作出肯定的判斷,歸結出生命的存在價值。對事實存在作了終極分析,從而讓我們了解到生命的旅程並不是一生一世的短暫,也不是注定了被接受的消極式的完成過程。雖然人生充滿了各種痛苦,但只要我們願意,就能將人生的遭遇和命運的主導權拿回到自己的手上。《法華經》告訴我們:佛教的淨土不只是在西方極樂,也不只是在佛教徒的淨室,而是融于一切社會生活中。人類自身的存在極具意義,只要我們努力,一切理想皆可實現。以這種觀點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這種觀點來生活,現實生活的當下就是諸法實相式的領悟,就能獲得幸福,甚至得到解脫,成就菩提。諸法實相讓我們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得以克服人心的迷離,找到心靈的平靜和安甯,建立一個理想的家園。可以讓整個世界得到和平。
寫于天護寺教學樓
2011 - 07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