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解脫的阻礙。
現在很多學佛的人可能不懂這個道理,有些人雖然懂道理,但他們以爲神通對他的事業、工作、升官、發財等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可以給他帶來更多的選擇與眷屬,所以他們也不願放棄神通。但作爲一個尋求解脫的人,我們千萬不要去追求、羨慕神通,神通外道也有,餓鬼道衆生也有,我們死了以後,在中陰身的時候也會有。但我們解脫了嗎?沒有!所以,進入寂靜,才是我們的目標。
佛陀告訴我們,所有不幸、痛苦的原因,不在于外界,而在于自心。如果內心的所有問題都解決了,則無論身處何地,都能自在安樂。哪怕是地獄,也能看成佛的刹土。內心問題沒有解決的叁毒煩惱猖獗的普通人,即使身在佛的壇城,也能感受到地獄、餓鬼與人間的痛苦。所以,釋迦牟尼佛讓我們不要到外面去鬥爭,而是要跟自己的煩惱鬥爭。如果在與煩惱的較量中獲勝,那就是真正的勝利。
在人類曆史上發生過成千上萬次戰爭,卻沒有一個是真正的勝利者,最後都是失敗者。即使在這一生中勝利了,最後的結果也是墮地獄。
依止上師之前,應該知道自己要找一個什麼樣的上師。就像想學數學,就必須找到一個能教數學的老師。只要能教數學,其他的不會也無所謂。但如果數學老師不能教數學,則即使其他方面再能幹也沒有用。同樣,佛教就是讓衆生走向寂靜的橋梁。我們需要的導師,必須達到以下標准:首先,必須要有菩提心、慈悲心;其次,最好能有自己的證悟;第叁,能如實表達證悟的境界。本來,證悟的境界,很難用語言如實表達,但真正的上師卻能給我們指認出這種境界。追求解脫的人不需要去追求神通,也不需要去追求自稱神通很厲害的人,我們不但不需要神通,而且不能執著于已有的神通。佛陀戰勝六道輪回,戰勝叁千大千世界的武器,不是世間的金錢、勢力與神通,而是智慧和慈悲。
佛法對現代人是非常適合的,但因爲我們闡述佛法的方式有一些問題,有, 些人太過傳統,一本正經;有些人又根本不講佛法,只是講一些如何用神通來升官發財等等,所以就讓很多人不理解佛法,更不接受佛法。本來佛法是非常客觀且符合邏輯的真理,經過世世代代修行人的觀察檢驗,都沒有找到任何錯誤,否則也不可能這樣一代一代地傳下去,早就被扔進曆史的垃圾堆,不可能曆經兩千多年,仍然如此充滿生機、鮮活無比。我們一定要分清真正的佛教是什麼,迷信又是什麼。
美哉尊聖教,隨至誰耳道,
彼皆趣寂故,尊教誰不持?
釋迦牟尼佛創立的佛教完美絕妙,無論進入任何衆生的耳朵裏,都能令這些衆生逐漸走向寂靜。如此美妙絕倫的教法誰不願意受持呢?想必所有智者,都一定會恭敬護持、積極受持釋迦牟尼佛的妙法。
很多佛的聖號、心咒,都有著極大的加持力。只要衆生聽到了,即使沒有證悟,也沒有修行,也能在心田中播下解脫的種子。哪怕這顆種子不一定當下就發揮作用,但很快就會成熟,並引領衆生走向解脫。既然連佛的聖號、咒語都有如此的效果,聽聞佛法,尤其是聽聞般若波羅蜜多空性法門,並如理修行,其結果就更不用說了。
下面四句講佛經的特點:
能降諸怨敵,離前後相違,
與衆生二利,此教我生喜。
第一,“能降諸怨敵”,並不是說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的佛法,或文殊菩薩等八大菩薩有什麼怨敵要去降伏。這裏所講的“怨敵”,是指駁斥、批評佛經的人,或者不喜歡佛教與佛陀的人。“降”,也不是利用什麼勢力、神通去降伏,而是用理論、智慧去戰勝。比如,如果有人說緣起論不正確,不符合事實,並引用很多證據來駁斥、批評的時候,佛陀的智慧完全可以反駁、說服對方,這就是此處的“降伏”。
我們不要認爲,對佛教持懷疑態度或持不同觀點的人,都叫怨敵。只是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很多神通等各方面都非常厲害,卻沒有調伏煩惱的諸多外道非常嫉妒佛陀,所以會故意挑釁、製造爭端,與佛法辯論或無理取鬧。此處的“怨敵”,特指這群人。
其實,在佛菩薩的境界當中,根本沒有什麼怨敵,雖然有些宗教會把異教徒當成敵對的群體,但佛法自來認爲,異教徒也是衆生,只是跟我們信仰不一樣而已,對所有衆生,都要發菩提心。
第二,“離前後相違”,佛法遠離了自相矛盾、前後相違的過失。
一般世間的智者寫書,很少出現直接的自相矛盾,但間接的自相矛盾往往還是有的。比如,首先認爲貪嗔癡或罪業是心造的,其屬性,是精神領域,然後又承認罪業可以用水清洗,這種理論表面上看似合理,卻有著間接的自相矛盾,只是不太容易被發現而已。
無論用哲學、科學,或任何正確的邏輯來觀察佛經,都不會發現這樣的矛盾。雖然佛經有些時候在描述宏觀世界的宇宙天體時,與天文學的觀點不完全一致,但在同樣由佛陀宣說的《時輪金剛》裏面,佛陀卻給我們描述了一個與現代科學新發現幾乎完全一致的世界。爲什麼同樣是佛經,卻在描述世界形狀的時候,有這麼大的出入呢?《慧燈之光》裏面已經介紹過,原因有叁:其一,這是因爲佛陀時代的人們只接受那樣的世界觀,如果用另外一種世界觀來描述世界,就不會有人相信,這樣佛法也沒有辦法弘揚了。佛陀認爲,世界什麼樣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尋求解脫,斷除煩惱,所以才隨順世人,描述了一個暫時的世界觀。其二,從勝義谛的角度來講,世上既沒有一個平面的宇宙,也沒有一個球形的宇宙,因爲宇宙沒有形狀,沒有顔色,它是空性的。其叁,從世俗谛的角度來講,宇宙也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衆生業力的變化,宇宙也會有所變化。它不可能永遠都是球形、方形或平面的。佛陀爲了打破衆生對宇宙形態的固有執著,才宣說了不同的宇宙觀。
除了這些不了義經典以外,真正了義的佛教教義上面,絕不會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佛教學者一貫的做法,是實事求是,絕不會頑固執守、死死狡辯。
第叁,“與衆生二利”。能夠給衆生帶來自他二利。如果佛法不能給我們帶來自利利他,那不管它的理論體系再完美、再完整,也是沒有用的。自利利他,非常重要。
“此教我生喜”,因爲佛經有了上述叁個特點,能有幸值遇這樣的教育,我的心裏感到無比歡喜。
四、隨念佛陀的教言
以下是講隨念佛陀教言和說法的情景。這與《隨念叁寶經》裏面講的隨念佛和法是一個意思。
尊爲求此故,經于無量劫,
數舍諸身命,親愛受用等。
世尊爲了尋求這樣的佛法,在無數大劫當中,一再舍去了自己的身體、性命、親朋好友、資財受用等世人愛戀的一切。
在《賢愚經》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方面的故事,有興趣者,可以看看《賢愚經》。
由見何法德,如鈎釣諸魚,
能引尊意法,未親從尊聞。
佛陀爲什麼要放棄一切去尋求佛法呢?因爲佛陀在尚未成佛之前,就發現了緣起的功德——如果能證悟緣起,就能斷除生、 老、病、死等痛苦,獲得無上的解脫。緣起法就像釣魚的鈎,當年求法時的佛陀的心,就像是魚。能夠像魚鈎釣魚一樣吸引佛陀心意的東西,必定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法,否則不可能有如此之大的魅力。
宗喀巴大師接著說:當年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很多小乘比丘、大乘菩薩與成千上萬的人與非人,都有福報從佛陀那裏親自聆聽如此殊勝難遇的緣起法,而我卻沒有這樣的福分。
自恨善根劣,由彼憂惱力,
我意終不舍,如母意隨子。
我只恨自己善根低劣,福報淺薄,才會有如此遺憾。這樣的煩惱、悲傷,在我心裏一直不能化解,越想心裏越難過,就像失去兒子的母親一樣難解內心的憂傷。
于此思尊說,相好勝晃耀,
光網遍圍繞,大師妙梵音。
雖然沒有機會從佛陀那裏親自聽法,但一想到《心經》、《般若攝頌》以及其他般若經典中的每一個字,都是當年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的。內心立即會浮現出世尊當年說法時金光燦燦、光芒照耀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好,浮現出佛陀周圍氤氲環繞的自然光網,耳邊頓時回響起世尊說法時發出的具備六十四種功德的美妙梵音。
此作如是說,能仁妙影像,
顯現于意中,如月治熱惱。
雖然不能當面恭聆佛陀的教誨,但仍然有機會閱覽凝聚著智慧結晶的佛教經典,這也是當年佛陀在靈鹫山上一字一句親口說出來的。一想到這裏,心裏就顯現出佛陀當年講法的美妙身影,頓時像酷熱夏季的清爽月光,將熾熱煩惱趕得無處遁形。
《般若攝頌》等般若波羅蜜多的所有經典,都是當年釋迦牟尼佛坐在靈鹫山的法座上傳講的。當年傳法的時候,都是佛陀自己把自己的衣服折疊好放在法座上,然後坐在上面傳法,沒有人給佛陀布置法座,也沒有人當侍者。
佛陀爲什麼如此示現呢?佛陀對此解釋道:未來我的弟子當中,會有一些人在傳法的時候,沒有人給他們布置法座,也沒有人尊敬他們,那時他們或許會想到,連佛陀傳這麼殊勝的法的時候,都沒有人給他敷設法座,那沒有人給我布置法座,沒有人恭敬我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無論怎樣都無所謂,我還是要把般若波羅蜜多傳下去。這個時候,佛陀的行爲就成了追隨者堅持下去的一種勇氣。
佛陀爲後人鼓起勇氣的事例還有很多。有一次,一個婆羅門女把一個器皿扣在肚子上冒充懷孕,並誹謗是釋迦牟尼佛讓她懷孕的。這也是爲了安慰後學者的一種示現,因爲在未來的出家人或佛弟子中,會有很多人受到類似的冤枉,這些人一想起當年佛陀都受過這種冤枉,就不會退失信心。
表面上看來,佛陀經常會顯得像不知道身邊發生的一些事情一樣。有一次,一些外道殺死一個妓女後,把槍、刀、屍體什麼的都扔在佛陀寺院的牆外。雖然佛陀知道外面發生的一切,但他卻假裝不知道。
有一年印度鬧饑荒,大家都沒有吃的。佛陀卻帶著一大隊比丘,去托缽化緣。村長見此情形,拿著刀出來對釋迦牟尼佛說 :“你是不是想讓我們全村的人餓死呀?…
《慧燈之光九 《緣起贊》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