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學的現代意義
佛教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因爲其中包含了哲學、天文、地理、科學等豐富的學科知識。不僅如此,佛教也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此處要介紹的,就是佛教叁觀當中的世界觀。
世界觀首先是一個知識,然後更重要的,是怎麼樣能夠將這些知識變成一種方式方法,並運用到現實生活當中。一方面調整自己的心態,同時還要利益更多的人、更多的生命,給更多的人帶來幸福、健康、愉快。本來,這也是佛教的目的與宗旨。
有些學佛或學其他宗教的人,總喜歡神神叨叨,講神通、講境界,這並不是佛教的初衷。佛教雖不排斥神通,但也不追求神通。佛教最倡導的,是怎麼樣培養愛心,怎麼樣增長智慧,怎麼樣學會奉獻等等。
如今的每個人,尤其是很多企業家的壓力都相當大。很多物質不能解決的精神層面的問題,現在已經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突出。經濟發達以後,很多有錢人卻發現,金錢並不是自己原來所想象的那樣萬能。過去以爲,有錢一定會很幸福,但實際上金錢不但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反而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
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預測說:在不久的將來,抑郁症將會是全球公衆健康最大的問題。僅僅2006年,美國在抗抑郁劑上的年花費估計約達七百六十億美元。但這種藥的療效卻不太理想。因爲吃了這種藥物以後,會強製性地終止人的一些比較敏感的思維。長期服用這種抗抑郁症的藥,就會幹擾情緒的活力。
怎麼辦?心病還需心藥治。精神上的病,用精神去治療是最恰當的。在如今的商業社會當中,吸收佛教文化裏面的一些方法和答案,來解決現實生活當中的一些具體問題,緩和我們內心當中的壓力和煩惱,就顯得勢在必行了。
當然,如果我們一直都徘徊在佛教門外,以旁觀者的姿態去分析、判斷佛教,效果不會太好。我們需要進到佛教門內去看一看,近距離甚至是零距離地去接觸佛教,相信我們一定能找得到滿意的答案。
下面,我將用最簡短的文字,對佛教做一個大致的介紹,同時爲大家介紹一些消除壓力的禅修方法。
一、佛教簡述
(一)叁轉*輪
釋迦牟尼佛在一生當中,轉過叁次*輪。第一次轉*輪,開始于釋迦牟尼佛成佛後不久,其內容比較基礎,通俗易懂,大部分是講怎麼樣做人,勸人斷惡行善等小乘佛法,相當于我們的小學課程。
之後,釋迦牟尼佛又在印度的靈鹫山上轉了第二次*輪。其重點,就是般若。般若是印度梵文音譯,也叫般若波羅蜜多,翻譯爲中文,叫做智慧度。“度”也即從此岸到達彼岸。
每一個衆生都有智慧,但因爲沒有接受過深層次的訓練,所以我們的智慧還不夠深廣。智慧度,就是訓練、培養我們的智慧,使其達到至高無上的巅峰——成佛。以門外漢的眼光來看,這個過程顯得比較神秘,有一些宗教色彩,但真正深入其中,就知道這種心靈訓練是非常實實在在的過程。大家比較熟悉的《心經》、《金剛經》以及禅宗所講的很多內容,都屬于第二轉*輪。第二轉*輪的內容,相當于我們的中學課程。
第叁轉*輪所诠釋的,是大乘佛教的一些博大精神和光明如來藏,屬于比較高級的課程。之後,釋迦牟尼佛在即將示現圓寂的時候,又傳了密法。顯宗第叁轉*輪的主要內容和密法,相當于我們的大學課程。
佛圓寂之後,由他培養出來的弟子們,又根據他們的理解與修證,去解說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佛經內容。其中釋迦牟尼佛自己口傳的佛法,叫經典;佛陀弟子解釋的部分,叫論典。漢文版的《大藏經》裏面,就收集了經論兩部分內容。
經典和論典的數量,都非常龐大。藏傳佛教的許多寺院和高等佛學院將五種論典作爲必修課,並稱之爲五部大論。
(二)五部大論
五部大論,也即五種不同的論典,其中每一種論典,都是一個體系。
第一種論典,叫做戒律。大多是講佛教徒與出家人的行爲規範或戒律。
第二種論典,叫做阿毗達摩。阿毗達摩是梵文音譯,主要宣講宇宙間各種天體的誕生、毀滅以及生滅之間的變化,微觀世界的狀況,人體的結構,還有心靈分類、善惡因果、生命輪回、修行與解脫的本質和分類等等。
在心靈的分類部分,佛教把人類的心靈,剖析得非常細致入微。包括人的情緒分類,毀滅性的情緒有多少,良好的情緒有多少,各種情緒之間的關系是什麼,分別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發生或消失,如何控製等等。其中也包括了小乘與大乘佛教的禅修內容。
第叁種論典,叫做中觀。也即不極端的、中間的觀點。中間是空性,極端是有和無、常見和斷見等等。這是大乘佛教最核心的論典之一。
第四種論典,叫做因明。這是比較接近于西方邏輯學的一個非常出色的超級辯證法。它的辯證、推理方法,與西方哲學裏的大前提、小前提等等比較相似,但因明所涉及的內涵,卻牽涉到方方面面。這是一個非常嚴密的邏輯,喜歡學邏輯的人應該去讀一下因明。
因,就是原因、理由。因明就是通過層層理由,來推導出結論。
在藏傳佛教的很多寺廟裏,就能看到很多僧人在辯論。辯論的內容,就是用這種思維方式來建立觀點。
第五種論典,叫做《現觀莊嚴論》。它的主要內容,是講大乘佛法的修行。什麼叫做修行呢?雖然很多人的文化水平很高,但其所謂的文化水平,全都是知識。這些知識能不能融入到生活當中,就是一個問題了。比如說,即使一個人懂得很多倫理道德的理論,能將《論語》、《弟子規》等傳統經典倒背如流,但怎樣去把這些知識落實到現實生活當中,就需要一種訓練。這套論典當中,就把整個大乘佛法的訓練過程講得非常清楚。
下面將對五部大論中的《大乘阿毗達摩》所講的世界觀,以及大乘中觀的一些觀點,做一些簡單介紹。
二、唯物、唯心、唯幻
雖然西方哲學,可分爲唯心和唯物兩種不同的派別,但佛教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盡管佛教裏面有很多唯物和唯心的成份。
西方哲學的唯心主義當中,也有一些比較好的邏輯:譬如羅素的《現象與實在》裏面的某些觀點,以及英國經驗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貝克萊的有些論點等等。他們認爲:存在就是感知,除了人的感知以外,沒有一個物質的世界。這些觀點,與佛教唯識宗的見解比較相似。但貝克萊最後卻面臨著一個學說的矛盾,他在回答唯物主義者的诘難時,只好把問題都牽強地寄托給上帝,這就是別人無法接受的結論了。
漢傳佛教比較重視唯識宗。當年唐玄奘到印度求學的時候,雖然他求學的大多數時間,是在當時印度最頂級的佛教大學——那爛陀寺度過的。那爛陀寺也開設了唯識、中觀甚至密法的課程。但因爲他依止的師父,是一個唯識宗的高僧。所以他學的比較多的理論,是唯識宗。回國以後,他著力弘揚的法門,也多半是唯識。
雖然佛教唯識宗的某些觀點,與唯心主義比較相似,但不等于說佛教就是唯心主義。如果必須要給佛教起一個類似的名字,我想,比較適合的應該是“唯幻論”。
叁、如何理解唯幻
首先,佛教認爲,我們的現實生活,可以分爲兩種層次:世俗谛與勝義谛。兩種層次的後面,都綴有一個“谛”字,以表示真實。
什麼樣是真實呢?比如說,夢中的所有現象,對醒者來說都是虛假的,但對正在做夢的人來說,卻是非常真實的,與白天現實生活的感受完全一樣。同樣,有修行的人和沒有修行的人看這個世界,層次也不一樣。但在各自的時空當中,卻都是真實的。
佛陀說過:對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現實生活都是真實的。所以,在普通人的境界中,就只能做該做的,而不能做不該做的,諸如偷盜、欺騙、妄語、殺生等等。但這個所謂的真實,只是相對的真理,而不是絕對的真理。
舉一個例子,如果拿一個鵝卵石放在桌子上,然後用我們的肉眼專注地去看,就只能看到一個一動不動的靜止之物。從肉眼的角度來說,水是動的,雲是動的,建築物和鵝卵石是靜止不動的。但以顯微鏡來看,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爲何會有矛盾的結論呢?因爲肉眼與顯微鏡所觀察的層次不一樣。顯微鏡比肉眼更先進,能觀察得更清晰,所以最終的結果,應該以顯微鏡的結論爲准。但在現實生活當中,卻可以承認肉眼所見的相對靜止。這兩個相對真實的結論,就叫做勝義谛和世俗谛。
我們不要過度地相信自己的感官,感官是有漏洞的。眼睛只能看到這個世界最表面的層次——可見光,這只是光譜中的極少部分;耳朵只能聽到最普通的聲音,頻率更高或更低的聲波,我們都沒有辦法辨析……所以我們不能認爲自己感知到的是絕對真理。
但是,顯微鏡所發現的布朗運動等現象永遠是絕對的真理嗎?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智慧背後有更高深的智慧,儀器背後有更先進、更靈敏的儀器。當量子力學出來以後,過去的很多經典物理學知識已經行不通了。世間的一切知識,都是相對的正確,而不是絕對的真理。
很多人讀過《般若心經》,或許還會背。《般若心經》告訴我們說:眼、耳、鼻、舌、身都不存在。雖然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來講,有眼睛、耳朵等等,所有的正常人都不會否定這個結論,但佛教最後得到的結論是:我們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幻象,只是我們目前感覺不到而已。
就宏觀世界而言,地球始終在以每秒鍾29.79公裏的速度高速運行,但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爲止,卻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微觀世界,佛經在兩千多年前所講的與現代科學的新發現完全一致——所有的物質都是在瞬間生滅。任何新的東西在誕生後,立即就會毀滅。
爲什麼我們看不見生滅的過程呢?因爲它的速度快得讓我們感覺不到。但我想,學哲學的人應該比較容易接受運動和生滅這兩個概念。
佛經的用詞是“生滅”,而物理學說的是“運動”,哪個用詞更確切呢?個人認爲…
《慧燈之光九 佛教哲學的現代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