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句是教我們警惕,應當要覺悟。世間萬法皆是無常的,我們還把這些世事放在心裏,這是錯誤的。
勸谕策進第叁十叁。
這一品裏面佛要爲我們說明世間一切的汙染、一切的惡事,迷、邪、染、著,因此衆生苦報無盡。衆生因爲不明了事實真相,迷在境界裏面,所以沒有出離之心。真正明白了,真正覺悟了,他自然就想超越了。
這一品裏面警惕教誨的句子非常之多。我們不但要把它念熟,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以這些教訓來警惕自己,真正做到放下世緣,一心向佛。這就對了。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于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
這一品經文總共可以分爲七個大段。這一段爲我們說明貪毒。第二段說明嗔恚之毒。第叁段說明愚癡之毒。貪、嗔、癡叁毒。這是第一個小段。
世間人都爭“不急之務”。什麼是“急”的?我們不能不知道。《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童子每參訪一位善知識,禮拜致敬之後,他一開口就說:“我已經發菩提心了,不知道怎樣修菩薩道?不知道怎樣學菩薩行?”由此可知,善財童子是以菩薩道、菩薩行爲最急。
六祖大師在《壇經》開宗明義爲大家說法,他不是說禅定,他教大家總念摩诃般若般羅蜜多。所以中國禅宗不是講禅定,是講般若智慧。
在整個佛法裏面,佛弟子們所求的是什麼?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最急的。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有了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沒有智慧,不行。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得到智慧了,對自己來說就證得清淨法身,圓成佛道;對別人來說,就能普門示現,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
“智慧”是第一急。最急的,世人把它忘掉了。如果能找到次急的,也不錯。次急的就是“福德”。能求福德,他這一生必定能得到吉祥幸福。這種人也算不錯了,算是世間聰明人。
不急的是什麼?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不急,世人偏偏要爭。爭不到還好,假如真的爭到了,要沒有智慧、沒有福德,名利會帶來很大的災難。諸位要很冷靜去觀察,古今中外都能看到。所以名利、五欲不是好事情。有智慧、有福德,他能享受,他能處理得很好;沒有智慧、沒有福德,名利、五欲會帶來災禍。嚴重的,家破人亡。但是世間人拼命去爭。
“于此劇惡”。“劇惡”就是五逆十惡的環境中,極苦之中,爭得非常地辛苦。無論得到、得不到,都辛苦。
“勤身營務”。“勤”是日夜不休息去經營,去想方法要得到名、得到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極力地去追求。
“以自給濟”。希望自己能得到,希望自己能擁有。
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爲心走使。
這是指世間一般人。“尊”是在社會上有地位的。國王、大臣也爭。“卑”是社會上沒有地位的。“貧”是少于財富的,“富”是多于財寶的。無論是尊、卑,無論貧、富,無論是年輕、年長的,無論是男人、女人,沒有一個不去爭。都爭這些不急之務,不知道求智慧,不曉得修福德,天天爭名聞利養、五欲六塵。
“累念積慮,爲心走使”。“心”就是貪心。心貪念五欲,身體爲了貪心到處去奔波、去經營。底下舉幾個例子。
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
沒有的時候憂慮,因爲希望得到。有了的時候,又憂慮,怕失掉。每一天在患得患失之中過日子,非常地辛苦。所以“有無”都憂,不是說有的人就不憂了,有的人一樣憂。
有一少一。思欲齊等。
這也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今天社會的潮流,有了這一樣,想著還少那一樣,要跟別人比,日子就過得更苦了。
我有一次在臺北坐計程車。計程車司機向我訴苦。我說現在臺灣很富足,日子很好過,你怎麼會過得那麼辛苦?他說了許多樁事,就是此地所講的“有一少一,思欲齊等”。我說你自己不聰明。譬如你家裏的電冰箱要能愛惜,保養好至少可以用十年,不需要再買第二個;一件衣服要好好珍惜的穿,也能穿一、二十年,不必去製新衣服。你在生活費上就節省很多。每一天吃飯花不了多少錢。他聽了也對。
所以真正覺悟,就不會受欺騙了。實際上生活需求真的不多,每個人都可以過非常快樂的日子。不要被外境所轉。所以心地要清淨,要安穩,要過得快樂。跟別人比賽,鄰居有什麼新東西,自己馬上想換花樣,那就苦死了。
我們在美國也看到一個現象,覺得他們很可憐。美國人換了一個工作,待遇比從前提高了,他馬上就換一個比他現在住的要高級一些的房子。爲什麼?表示他有身分。其實他是貸款買來的,生活過得非常苦。假如他不換房子,收入多了,可以過得更自在,更舒服。他不懂這個道理,甯願過苦日子。這是真的愚癡。
適小具有。又憂非常。
“適小”。就是剛剛有個小康了,日子能過的去了。“具有”,樣樣都具足了,日子可以過得很好了。又生煩惱了,怕保不長久。這確實也是真的。世事無常,真的很難保長久。
諸位想想,不急之務,你要真的去爭、去求,結果是這樣苦。真正急的事情,你要去求、去爭,果報完全不相同,得來的是淨定安樂。所以人當求智慧,當求福報。福報怎麼求?後面佛會告訴我們。
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
這就是他已經有了,又怕水災會淹掉,火災會燒掉,盜賊以他爲對象。這麻煩就大了。還有一些冤家債主都要找上門來,損耗他的財物。他天天憂慮這些。
心悭意固。無能縱舍。命終棄捐。莫無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到這個地方是一大段。這都是講的“貪毒”。
“悭”是吝啬。這一類的人都很固執,都很吝啬,貪求無厭,“無能縱舍”。我執、人相都重。可是壽命到了的時候,沒有一樣能帶得去,“命終棄捐,莫誰隨者”。真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貧富同然,憂苦萬端”。這就是前面講的尊卑、貧富、少長、男女,世間人都是這樣,爲了悭貪,被貪心所驅使,憂苦萬端。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七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