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八卷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第八卷)

  

淨空法師講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薩學院

  

第八卷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诤。有所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世尊在這些經文所說的,是很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有那些過失會給我們帶來憂患,如果我們明白了,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就會謹慎,避免惡業。這樣才能離苦得樂。

  

這一段開頭佛勸勉我們應當要“和”、要“敬”。人與人相處,人與人的緣分,是非常的難得。“父子、兄弟、夫婦、親屬”,都是多生多劫的緣分。常言說得好,緣分裏面有善緣、有惡緣。是善緣,自然就和敬,所謂孝子、賢孫,這是報恩來的。如果是報怨來的,過去生中的冤家債主遇到了,有討債、有還債的、有報怨的。于是這一家的家庭問題就很多,就非常複雜。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人與人的關系,緣分雖然很多、很複雜,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四大類:就是報恩的、報怨的(“怨”就是冤仇),討債的、還債的。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如果沒有這四類的業緣,就是對面相逢也不相識。可見得凡是相識,總免不了這四種緣分。就是緣分多與寡的分別而已。

  

不覺悟的人,人生就是恩怨酬償這麼回事情。真正覺悟了,他能把這些關系調整,使這些關系更完美,更能向上升華。這就非常稀有、難得了。

  

調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教育,所以中國古人重視教育。所謂“少成若天性”,小時候培養,長大了就好像是天性一樣。

  

中國古時候的教育跟現代的教育不一樣。古人所說的教育,就是調整這些關系。你們有恩,希望恩惠越結越深;你們有怨,希望用結恩惠的方式把怨化解。現代人沒這個觀念。中國古人教育的目的在此地。換一句話說,教育的目的是教我們怎樣做人,告訴我們人與人的關系,父子的關系、兄弟的關系、夫婦的關系,親屬的關系,還有朋友、君臣等關系。我們明白這些關系,就知道自己在社會上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方式來處事、待人、接物。縱有一些差距,大致上也不離開人倫、道德原則。教育是使我們明白人與天地的關系,人與大自然環境的關系。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希望我們在社會上能成爲賢人、聖人。

  

儒家教學也有像現在講的叁個學位,聖人、賢人、君子。正如同佛法裏面所講的佛、菩薩、阿羅漢。教育的目的是希望人真正能超凡入聖,不是叫我們學做大官。中國自古以來教育的理想、教育的方針,跟佛教育非常接近。

  

“當相敬愛”。人與人要互敬,要互愛。“無相憎嫉”。“憎”是憎恨、怨恨,“嫉”是嫉妒。憎嫉就是叁毒裏面的嗔毒。這是萬萬不可有。

  

“有無相通,無得貪惜”。“有無”是講的物質生活。你有缺乏的,我有多余的,我要幫助你,互通有無,使每一個人都能過一個安定的生活。不可以貪,不可吝啬。“惜”就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給別人。

  

“言色常和,莫相違戾”。這是講往來的時候,我們的心態,我們的存心,我們處世待人的態度。“言”是言語,“色”是容色。要柔和,不可以違戾。

  

一切衆生沒有成佛、沒有成聖,他的煩惱沒有斷,習氣沒有消除。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看法,自然就與別人沖突。這些沖突,我們要知道調和,不可以起爭執。起爭執,就錯了。應當要從異中求同。在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看法裏面,找共同點,或找比較接近的點。這樣才能解決問題,才能讓大家都能得到幸福。

  

儒跟佛都非常重視“和”。《論語》裏面孔子說“禮之用,和爲貴”。“禮”就是大衆的生活規範,它的精神就是和。大衆能和睦相處,就社會安定,世界和平。聖賢人的心就是希望能看到這些。古代的帝王得到政權之後,他確實是想永遠保留政權。永遠保有,一定要得人心;不得人心,就不能長久。所以我們讀曆史,古代的帝王,實在講都非常聰明、有真實的智慧。否則王位怎麼能傳幾百年、能傳十幾二十代。這談何容易。這一定要靠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善巧,誠懇去做,小心謹慎,才能保住王位曆久不衰。

  

有不少同學到大陸去參觀旅遊。北京的故宮是一個旅遊重點,看看從前帝王居住的地方。走進故宮,看到叁個最偉大的建築物,這叁座大殿世俗人稱爲金銮殿。大殿上的匾額不是寫著金銮殿,而寫著是“太和殿”。太和殿後面的大殿叫“中和殿”;最後一個大殿叫“保和殿”。太和、中和、保和,這些名稱都出自于《易經》。我們看到這些匾額就曉得古時候帝王用什麼來統治天下?用“和”。

  

日本的文化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古時候的日本人非常聰明,把“和”拿去當寶貝,所以他的民族就叫“大和”。這都是中國文化。日本人今天能這樣的強盛。要問爲什麼?就是他做到了“和”。內部縱然不和,對外則和,他能團結一致。這就是他厲害的所在,這就是他不敗的所在。如果清朝末年還能守住祖宗的家法,每個人都能和睦相處,恐怕今天還是大清帝國。可惜滿清晚年家族不和,朝野不和,所以家破國亡。“和”非常重要!

  

俗話常講“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庭有沒有前途,有沒有希望?你就看這一家人和不和?這一家人如果是和睦合作,歡喜相處,家庭一定興旺。你看一個團體、一個國家,也從這上面看。你就看他內外、上下,和不和?所以“和敬”非常重要。不和,就起怨恨。問題就非常嚴重。

  

“或時心诤”。心裏面見解不同、想法、看法不同,就有爭論,有所恚怒。“恚”就是心裏面有怨恨。“怒”是表現在面孔上,顔色就不好看了。

  

“後世轉劇,至成大怨”。眼前有一點小的沖突、小的意見,實在講容易化解。這個時候如果沒有留意到,讓沖突的層面擴大,怨恨再加深,以後化解就不容易了。所以有智慧的人,觀察非常敏銳,看到大衆稍稍有一點情結了,就要想辦法來調解,曉以道義。這是根本化解的方法。讓他明白道理,就能舍棄自己的成見、犧牲自己的利益,顧全大衆的利益。否則就積小怨而成爲大怨。

  

康僧铠的本子,前面還有兩句:“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意思就更清楚、更明白了。我們知道了這個事實,在這一生當中與人相處,時時要記住不跟人結冤仇。跟人結冤仇對自己傷害非常大。所以應當忍的時候要忍耐,應當讓步的時候要讓一步,自己吃一點虧。吃虧的人,不會有損失。古德常講“吃虧是福”。要懂得這個甚深的道理,肯吃虧、肯忍讓,福在其中。這樣我們不會跟人結冤仇。結冤仇,則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是很麻煩的事情。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如果我們很冷靜、仔細地去觀察,你就會對佛所說的佩服得五體投地。“世間事”究竟是一回什麼事?佛爲我們講的“冤債酬償”,有些經論裏面講“人生是酬業”。過去生中造的善業,這一生得善果;造的惡業,這一生受惡報。換句話說,就是因果報應。人世間就這麼回事情。這是佛爲我們說出了事實的真相。

  

因果裏面有善因、善果,有惡因、惡報。這裏面錯綜複雜,所以“更相患害”。就是說“親”會變成“怨”。怨恨都是從親情生的。我們不必看過去,就看現前。情愛越深到後來變成冤仇似海,我們看到的是果上的事相,而“因”真的是錯綜複雜,有今生的、有前世的。因此佛教我們要看破。

  

“應急想破”,就是要看破。唯有看破才能放下。唯有放下才能得清涼自在,才能跳出圈套。否則永遠沒有辦法擺脫六道輪回的牢籠,在裏面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更相患害”。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這是佛爲我們說出了事實的真相。“愛、欲”是生死的根本。古人說:“愛不重,不生娑婆”。也就是說愛欲不重,就決定不會在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怎麼來的?愛欲來的。“念不一,不生淨土”。我們念佛,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才能生淨土。

  

“一心不亂”有很多標准。淨宗裏面常講“功夫成片”,最低要念到這個標准。什麼叫功夫成片?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章第十六觀裏面看到。一個造作極重罪業的人,臨終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他沒法子念。這個時候佛就教他稱佛名號。由此可知,“念佛”跟“稱佛名號”是兩樁事情。稱佛名號是口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念出來,這叫稱名。念是從心,不從口。心上真正有佛,這個叫念。心裏面真有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其他的挂念都沒有了,那就叫“成片”。如果心裏沒有佛,口裏念佛,一天就是念上十萬聲,古人說:“喊破喉嚨也枉然”,沒有用處。一定要心上有,所以“念”這個字是“今心”,現在的心。心上真有佛,這叫念…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