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八卷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第八卷)

  

净空法师讲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萨学院

  

第八卷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世尊在这些经文所说的,是很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有那些过失会给我们带来忧患,如果我们明白了,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就会谨慎,避免恶业。这样才能离苦得乐。

  

这一段开头佛劝勉我们应当要“和”、要“敬”。人与人相处,人与人的缘分,是非常的难得。“父子、兄弟、夫妇、亲属”,都是多生多劫的缘分。常言说得好,缘分里面有善缘、有恶缘。是善缘,自然就和敬,所谓孝子、贤孙,这是报恩来的。如果是报怨来的,过去生中的冤家债主遇到了,有讨债、有还债的、有报怨的。于是这一家的家庭问题就很多,就非常复杂。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人与人的关系,缘分虽然很多、很复杂,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四大类:就是报恩的、报怨的(“怨”就是冤仇),讨债的、还债的。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如果没有这四类的业缘,就是对面相逢也不相识。可见得凡是相识,总免不了这四种缘分。就是缘分多与寡的分别而已。

  

不觉悟的人,人生就是恩怨酬偿这么回事情。真正觉悟了,他能把这些关系调整,使这些关系更完美,更能向上升华。这就非常稀有、难得了。

  

调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教育,所以中国古人重视教育。所谓“少成若天性”,小时候培养,长大了就好像是天性一样。

  

中国古时候的教育跟现代的教育不一样。古人所说的教育,就是调整这些关系。你们有恩,希望恩惠越结越深;你们有怨,希望用结恩惠的方式把怨化解。现代人没这个观念。中国古人教育的目的在此地。换一句话说,教育的目的是教我们怎样做人,告诉我们人与人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兄弟的关系、夫妇的关系,亲属的关系,还有朋友、君臣等关系。我们明白这些关系,就知道自己在社会上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式来处事、待人、接物。纵有一些差距,大致上也不离开人伦、道德原则。教育是使我们明白人与天地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希望我们在社会上能成为贤人、圣人。

  

儒家教学也有像现在讲的三个学位,圣人、贤人、君子。正如同佛法里面所讲的佛、菩萨、阿罗汉。教育的目的是希望人真正能超凡入圣,不是叫我们学做大官。中国自古以来教育的理想、教育的方针,跟佛教育非常接近。

  

“当相敬爱”。人与人要互敬,要互爱。“无相憎嫉”。“憎”是憎恨、怨恨,“嫉”是嫉妒。憎嫉就是三毒里面的嗔毒。这是万万不可有。

  

“有无相通,无得贪惜”。“有无”是讲的物质生活。你有缺乏的,我有多余的,我要帮助你,互通有无,使每一个人都能过一个安定的生活。不可以贪,不可吝啬。“惜”就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

  

“言色常和,莫相违戾”。这是讲往来的时候,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存心,我们处世待人的态度。“言”是言语,“色”是容色。要柔和,不可以违戾。

  

一切众生没有成佛、没有成圣,他的烦恼没有断,习气没有消除。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看法,自然就与别人冲突。这些冲突,我们要知道调和,不可以起争执。起争执,就错了。应当要从异中求同。在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看法里面,找共同点,或找比较接近的点。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才能让大家都能得到幸福。

  

儒跟佛都非常重视“和”。《论语》里面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礼”就是大众的生活规范,它的精神就是和。大众能和睦相处,就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圣贤人的心就是希望能看到这些。古代的帝王得到政权之后,他确实是想永远保留政权。永远保有,一定要得人心;不得人心,就不能长久。所以我们读历史,古代的帝王,实在讲都非常聪明、有真实的智慧。否则王位怎么能传几百年、能传十几二十代。这谈何容易。这一定要靠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善巧,诚恳去做,小心谨慎,才能保住王位历久不衰。

  

有不少同学到大陆去参观旅游。北京的故宫是一个旅游重点,看看从前帝王居住的地方。走进故宫,看到三个最伟大的建筑物,这三座大殿世俗人称为金銮殿。大殿上的匾额不是写著金銮殿,而写著是“太和殿”。太和殿后面的大殿叫“中和殿”;最后一个大殿叫“保和殿”。太和、中和、保和,这些名称都出自于《易经》。我们看到这些匾额就晓得古时候帝王用什么来统治天下?用“和”。

  

日本的文化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古时候的日本人非常聪明,把“和”拿去当宝贝,所以他的民族就叫“大和”。这都是中国文化。日本人今天能这样的强盛。要问为什么?就是他做到了“和”。内部纵然不和,对外则和,他能团结一致。这就是他厉害的所在,这就是他不败的所在。如果清朝末年还能守住祖宗的家法,每个人都能和睦相处,恐怕今天还是大清帝国。可惜满清晚年家族不和,朝野不和,所以家破国亡。“和”非常重要!

  

俗话常讲“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有没有前途,有没有希望?你就看这一家人和不和?这一家人如果是和睦合作,欢喜相处,家庭一定兴旺。你看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也从这上面看。你就看他内外、上下,和不和?所以“和敬”非常重要。不和,就起怨恨。问题就非常严重。

  

“或时心诤”。心里面见解不同、想法、看法不同,就有争论,有所恚怒。“恚”就是心里面有怨恨。“怒”是表现在面孔上,颜色就不好看了。

  

“后世转剧,至成大怨”。眼前有一点小的冲突、小的意见,实在讲容易化解。这个时候如果没有留意到,让冲突的层面扩大,怨恨再加深,以后化解就不容易了。所以有智慧的人,观察非常敏锐,看到大众稍稍有一点情结了,就要想办法来调解,晓以道义。这是根本化解的方法。让他明白道理,就能舍弃自己的成见、牺牲自己的利益,顾全大众的利益。否则就积小怨而成为大怨。

  

康僧铠的本子,前面还有两句:“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后世转剧,至成大怨”。意思就更清楚、更明白了。我们知道了这个事实,在这一生当中与人相处,时时要记住不跟人结冤仇。跟人结冤仇对自己伤害非常大。所以应当忍的时候要忍耐,应当让步的时候要让一步,自己吃一点亏。吃亏的人,不会有损失。古德常讲“吃亏是福”。要懂得这个甚深的道理,肯吃亏、肯忍让,福在其中。这样我们不会跟人结冤仇。结冤仇,则生生世世没完没了,是很麻烦的事情。

  

“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如果我们很冷静、仔细地去观察,你就会对佛所说的佩服得五体投地。“世间事”究竟是一回什么事?佛为我们讲的“冤债酬偿”,有些经论里面讲“人生是酬业”。过去生中造的善业,这一生得善果;造的恶业,这一生受恶报。换句话说,就是因果报应。人世间就这么回事情。这是佛为我们说出了事实的真相。

  

因果里面有善因、善果,有恶因、恶报。这里面错综复杂,所以“更相患害”。就是说“亲”会变成“怨”。怨恨都是从亲情生的。我们不必看过去,就看现前。情爱越深到后来变成冤仇似海,我们看到的是果上的事相,而“因”真的是错综复杂,有今生的、有前世的。因此佛教我们要看破。

  

“应急想破”,就是要看破。唯有看破才能放下。唯有放下才能得清凉自在,才能跳出圈套。否则永远没有办法摆脱六道轮回的牢笼,在里面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更相患害”。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这是佛为我们说出了事实的真相。“爱、欲”是生死的根本。古人说:“爱不重,不生娑婆”。也就是说爱欲不重,就决定不会在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怎么来的?爱欲来的。“念不一,不生净土”。我们念佛,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才能生净土。

  

“一心不乱”有很多标准。净宗里面常讲“功夫成片”,最低要念到这个标准。什么叫功夫成片?我们在《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章第十六观里面看到。一个造作极重罪业的人,临终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他没法子念。这个时候佛就教他称佛名号。由此可知,“念佛”跟“称佛名号”是两桩事情。称佛名号是口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念出来,这叫称名。念是从心,不从口。心上真正有佛,这个叫念。心里面真有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其他的挂念都没有了,那就叫“成片”。如果心里没有佛,口里念佛,一天就是念上十万声,古人说:“喊破喉咙也枉然”,没有用处。一定要心上有,所以“念”这个字是“今心”,现在的心。心上真有佛,这叫念…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八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