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第九卷)
净空法师讲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萨学院
第九卷
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这是这一品经里面第七段,提醒我们世界荣华富贵是无常的。正如同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人到中年以上,这一种感触就会愈来愈深,尤其是现代这个社会。
“若曹”是汉朝的俗语,用现在的话就是“你们大家”的意思。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应当要熟思、熟计。“计”就是计算、计度。“度”是度量,就是要晓得度量。世间人由于愚痴迷惑,往往失计,将人生这桩大事情往往疏忽了,没有认真去想,没有认真去思虑。
人有过去世,一定也有来世。这一世当中我们的生命是很短促的。到来生来世,寿命长短就不能限定了,要看生在那一道。如果在天道,寿命就相当长;堕三途,寿量也相当可观。这些与我们将来,关系非常重大,不能不认真去考虑。三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愿意去的。但是怎样才能避免堕三途?
三途的业因,我们都具足了。佛告诉我们,因要结果,一定要有“缘”。所以缘决定底下一生。“因”我们没有法子控制,但是“缘”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来生是吉、是凶,是福、是祸,确实是操纵在自己的手中。佛对于这个道理、事实真相说得非常地中肯。如果我们能相信、能肯定,依照佛的经验、教诲去做,来生来世的幸福,我们确实可以得到。
经过熟思计虑之后,我们就晓得要远离恶道,必须把恶的缘断掉。“远离众恶”,就是把恶缘断掉。我们想得到善果,善果当中究竟圆满的大善,确实是往生西方净土。这是真实究竟圆满的大善,得到之后,永远不会失掉。其他的善果是会退失的,唯独往生西方是永远不退转的。
“择其善者,勤而行之”。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是教我们断恶修善,要认真努力去修善。
善恶的标准,经上讲得很多。我们归纳经里所讲的意思,简单的做一个结论:凡是利益于大众、利益社会的这些事情,是“善”;凡是利益自己的,自己在物质精神上种种享受,这一些都是“恶”。为什么自利的都是恶?佛把三界六道的真相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会堕落在六道轮回?就是因为有我执、我爱、我贪、我痴,所以才有六道轮回。凡是讲求享受的,必然增长爱贪,增长我执,怎么能出得了三界?纵然是念佛求生净土,如果对世间种种贪爱不能舍弃,还留恋这个世间,佛号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个世间。
所以佛教我们要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自己生活过得清苦一点,则对世间没有留恋,并有力量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好事情,这是善事。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爱欲荣华是世间人所追求的。一切众生不能出离六道轮回,就是不能放下、不能舍弃爱欲荣华。殊不知这真正是昙花一现,如梦幻泡影,不可常保。
“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在一个有智慧的人看来,爱欲荣华就像浮云一样。我们一定要觉悟。即使命中有福报,也要把它看淡;命中没有的,决定不求。这样就好。这些东西可以得很短暂的乐受,但是得不偿失,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实在不值得。
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
这是佛勉励我们。刚才说过了,善果里面,西方极乐世界是第一善。我们应当勤奋,应当精进,一心一意求生净土。求生净土的人,他一定是“智慧明达”。如果没有“智慧”,他不会选择这个善行;他要不能“明达”,他就不会坚持。唯有智慧明达,他才选择净土、坚持净土,勇猛精进、不退转,而成就无比殊胜的功德。信愿持名是“功”,往生不退是“德”。
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这一句是佛提醒我们、警惕我们,不要随著凡情所转,迷失在爱欲荣华之中。
“随心所欲”。世间人迷恋爱欲荣华,那就错了。这样子就“亏负经戒”。佛说这些经,教我们许多修行方法。“戒”就是修行的方法。不要辜负了佛菩萨的教诲,落在别人后面。人家精进努力,生到净土做菩萨、做佛了,我们还在六道轮回。这就大错了。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这一品经是说,弥勒菩萨接受了世尊的教诲,心里明白了,开朗了。菩萨为我们做一个榜样。我们今天读这部经,也就等于听到佛的教诲。听了佛的教诲之后,我们的心得、感想像不像弥勒菩萨一样?
弥勒白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脱忧苦。
弥勒菩萨说的这些话,是对佛的赞叹,句句都是真实不虚。
佛对于我们的教戒,“甚深甚善”。“甚深”是说的理。佛讲的道理很深。“甚善”是讲的方法。方法实在是太好了。特别是净土法门,方法非常简单,信、愿、持名。只要具足深信、切愿、老实念佛,就决定成就。这个方法实在是太善、太好了。
“皆蒙慈恩”。“慈”是慈悲,“恩”是恩惠。“皆”是上至等觉菩萨(像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所以这个法门广大。所谓“三根普被,利顿全收”,九法界的众生修学净土法门都能得最殊胜的利益。
也许有人会问,权教、二乘、六道凡夫,听到净土法门很有受用,一生成就。这是佛的慈悲恩惠。法身大士、等觉菩萨,难道还要修这个法门,还要念佛求生净土吗?不少人有这个疑惑。其实十方世界法身大士、等觉菩萨,修学这个法门,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太多了。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文殊、普贤不但是法身大士,的确是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身旁的两位大菩萨,都是后补佛。在《华严经》里面,这两位菩萨发愿求生净土。于是我们就明了了,十方世界的等觉菩萨,像文殊、普贤这样的人,求生西方净土的太多了。这不外乎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容易。我们知道修行愈往上去愈艰难。就跟爬山一样,愈往上面去愈困难。学道也是如此。佛在经论上常常告诉我们,普通讲三个阿僧祗劫。第一个阿僧祗劫可以修证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祗劫,比前面就难了,只能证七个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祗劫就更难了,只能证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祗劫是菩萨证到十地。十地上面是等觉,等觉要成佛,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比前面更难。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容易,所以大家愿意到那边去,把修学的时间缩短。这是西方世界无比殊胜之处。这是第一个意思,属于菩萨自利。
第二个意思是利他。菩萨为我们做一个榜样。他身为等觉菩萨尚且要往生极乐世界,那我们更应当去,还有什么怀疑。这是给我们做样子、做榜样。因为这两个原因,十方等觉菩萨都乐意求生净土。所以“皆蒙慈恩”。
“解脱忧苦”。这里面的浅深、广狭是无量无边的。以等觉菩萨来讲,他还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这是他的忧苦。我们的忧苦就太多了,说不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的是得到究竟的解脱。
佛为法王。尊超群圣。光明彻照。洞达无极。普为一切天人之师。
“王”是比喻“自在”的意思。在古时候,一个国家只有国王可以自在的发号施令,群臣与人民都要听命于国王。国王是大自在。佛并不是国王,用“王”来比喻佛在一切法里面得大自在。世出世间一切法,佛都通达无碍,所以尊称佛为法中之王,为“法王”。
佛的“德”是超越群圣。“圣”是指十地。大乘法中常说“三贤、十圣”。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我们称他为贤位、贤人。从初地到十地,这十个位次称为圣人。此为三贤、十圣。在经典里面,特别在课诵本里面,我们看到“菩萨摩诃萨”。菩萨是称三贤位的菩萨,摩诃萨就是称十圣菩萨。摩诃是“大”。大菩萨就是十地菩萨。所以佛是超过了十地大圣人。
“光明彻照,洞达无极”。“光明”是讲智慧,“彻照”是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照,无时不照。“洞达”是形容智慧的作用。对于一切法都能通达明了,没有一点障碍。这两句是说佛的正遍知,普照世间。
佛的十号当中有一个号叫“正遍知”。“正”是正确,完全没有错误。“遍”就是无所不知。这也是大乘经典里面常讲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只有佛有。佛跟我们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就是此地讲的“光明彻照、洞达无极”。佛说一切众生,人人都有。今天我们的智慧失掉了。怎么失掉的?佛也把原因为我们说出了:“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九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