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破了。我们有妄想、有执著。换句话说,佛跟凡人的差别就在此地。有了妄想、执著,就叫做凡夫;没有妄想、执著,就是佛陀。
因此佛法没有别的,只是教我们把妄想、执著去掉而已。自性里本有的智慧、德能自然就恢复了。所以智慧、德能不是从外面得来的,是自己本有的。像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所讲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是迷,本来没有。佛是过来人,他怎么成佛的?就是把妄想、执著舍掉而已。这两样在佛法里面又叫二障,障碍了真如本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能。这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
烦恼障是执著变成的,所知障是妄想变成的。所以妄想、执著是二障的根源。我们每天还在打妄想,时时还在起执著,由此可知,二障天天在增长,没有在消除。学佛的同修念念就想消业障。业障是什么?就是这二障。二障如果真的消了,那个样子很明显,自己能觉察得出来。妄想少了、烦恼少了,就是业障少的样子。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的。
“普为一切天人之师”。“一切天人”就是我们讲的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佛为一切众生的导师。所以佛法是师道,佛法对一切众生的关系是教育。佛菩萨是老师,所以是“天人师”。
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这些话都是弥勒菩萨说的。弥勒菩萨对佛的赞叹,这个地方说出来了。
“今得值佛”。“值”是遇到。今天能遇到佛,不容易。佛门里常说:“人生难得,佛法难闻”。遇到佛,太不容易了,这真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因缘。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去佛虽远,我们还能见到佛的形象,还能遇到佛的经典,这也是不幸中的大幸。果然能信受奉行,实在说与弥勒菩萨遇佛的因缘,没有两样。我们也能得生净土。
“复闻无量寿声”。这一句话是代表《无量寿经》,代表阿弥陀佛的名号。见到佛,又能听到《无量寿经》、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更不容易了。真的是难中之难。遇到了,“靡不欢喜”,没有不欢喜的。底下一句是闻法的心得。
“心得开明”。“开”是开悟,真正觉悟了。“明”是明了。中国人讲“茅塞”,从前心里面好像有茅草阻塞住。现在茅塞拔掉了,很痛快。“茅塞顿开”有这个意思。心里面无始劫来的染污,佛在经上教我们“洗心易行”。我们能把这些污染都洗干净了,心就明了。从前心不明、不开,现在听佛的教诲,真的心开意解,真的明白了。为什么?选择了西方净土做为这一生的归宿。这是真正开明,这是无量劫来梦寐以求,所求不到的事情。
在座的同学可以说都是生生世世无量劫来的修行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那有这么好的机会遇到这样殊胜的缘分?遇不到的。我们生生世世希求、生生世世向往,能在一生当中圆满成就,但是不得其门而入。这一生缘成熟了,遇到了,怎么不欢喜?
佛告弥勒。敬于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截断狐疑。
佛听了弥勒菩萨的报告,非常欢喜。弥勒菩萨确实听懂了、听明白了。于是佛再劝导他,再加强他的信念。
“告弥勒”菩萨。弥勒在此地是代表我们。告诉弥勒,就是告诉我们。
“敬于佛者,是为大善”。一切善行当中,确实是以“敬佛”为第一善。佛是无上正等正觉。一个人能敬佛,必定仰慕佛陀,必定能向佛学习。佛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一直到自己圆满成佛。“大善”的意思在此地。
怎样才能做到?底下这两句话就是世尊教我们的方法。
“实当念佛,截断狐疑”。实在应当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大乘法相唯识宗,说宇宙之间只有识,除了识之外什么都没有。所以法相也叫唯识宗。“识”是什么?就是分别、就是念头。佛在大乘经上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识”就是心想。有没有一切法?没有!只有心想。十法界依正庄严从那里来的?心想变现出来的,是识变的。识是能变,相是所变。能变是真的,所变是假的。像我们晚上做梦,梦中的境界是相,是假的。能做梦的心是真的,所做的梦境是假的。如果我们对这个道理真的明白了,真的懂得了,你一定会老实念佛。
佛从那里来的?佛也是从心想生的。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就成佛。什么是念六道?念爱欲荣华就是念六道,就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也是识变的,也是从心想生的。心念什么,就现什么相。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这个事实真相搞明白了,做佛就有把握了,做佛就不是一桩难事情了。只要肯念佛。
诸位要记住,“念”是“今心”,就是现在,不是过去、未来。现在心上真有佛,这叫做念佛。口里面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面还是荣华富贵。那没有用处。为什么?心上没有佛。所以诸位同学要知道,念佛是心上真正有佛,这叫念佛。佛在此地教我们“实当念佛”,实在应当念佛。
我们心里面有牵挂、有忧虑。可是你冷静仔细观察一下,所有的牵挂、忧虑,全是搞的六道轮回。这就错了。不能脱离六道,是因为念头里面牢牢惦念著,不肯舍弃,不肯把念头转变一下。错在这个地方。
佛今天教我们要把念头转过来念佛,念阿弥陀佛。从今之后心里什么样的牵挂、忧虑都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让心里只有一尊阿弥陀佛,这才是真正老实念佛人。
我心里念佛,还牵挂著另一桩事,或者还牵挂著另一个人,这就夹杂了。觉明妙行菩萨说得好,念佛最忌讳的是夹杂。许多念佛人不能往生,原因十之八九都是坏在夹杂上。我们一定要避免这个过失。
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诸位要记住,不间断不是口里佛号不间断,是心上阿弥陀佛不间断。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随时随地起心动念就是阿弥陀佛。这就对了,这才是老实念佛。我们口念,大声念、小声念、默念、金刚持都没有关系。口念是帮助我们心念,使心里面这尊佛念念不忘。用意在这个地方。果然到了心里面没有杂念,没有夹杂,这就叫功夫成片。还有夹杂,功夫就没有成片。功夫成片就决定得生。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
“截断狐疑”。“狐疑”是比喻怀疑。我们对于佛的教戒,对于西方净土决定不怀疑。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拔诸爱欲。杜众恶源。
这两句就是我们常讲的业障。它会障道,它会障碍我们功夫成片,它会妨碍我们往生净土。我们不能不防范。这就是“诸爱欲”,一切爱欲。
不仅是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对于出世间的佛法也不能贪爱。佛曾经为我们说过许多经论。这许多经论都为诸大菩萨、祖师大德们之所称赞。我们接触也都生欢喜心。现在连这些我们也要放下,专修净土、专念阿弥陀佛。所以这爱欲不但是世间的,出世间的也要把它拔掉。死心塌地一门深入。这样才行。
“杜众恶源”。“杜”是预防。这一句是讲的三毒烦恼,是对内的。爱欲是外面的。外面要离一切境界,内里面要不动心,要把贪、嗔、痴、慢、疑,这一些恶缘断掉。
游步三界。无所挂碍。
“三界”是火宅。三界就是六道轮回。菩萨在六道轮回里面度众生,他的本领就是前面这两句,对外“拔诸爱欲”,对内“杜众恶源”。他有这个本事,所以他在六道里面教化一切众生,“无所挂碍”。这就是常讲的“离相自在”。
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有这个能力,才可以游步三界。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就先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弥陀如来。等到自己智慧功力到达这个程度了,那个时候再倒驾慈航,来度这些苦难的众生。那就没有问题了。
开示正道。度未度者。
我们现前没有大菩萨的智慧、能力,但是度生的本愿、度生的慈悲心,我们确实具足。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做法?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守住这个态度就好。
我们在佛法里面所修的、所信的、所学到的,是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我知道,我不怀疑。问我其他的经教,我没有研究过,我不知道。人家来问,我不知道。这个不丢人。念佛求生净土,我不怀疑,我知道。我只劝人念佛求生净土。这就对了。这也是“开示正道,度未度者”。
对于还不知道念佛好处的人,不晓得念佛方法的人,我们可以教导他,可以劝导他。这样就好。
这一段佛教导我们要断惑、念佛。底下一段,佛教我们要知苦、修善。
若曹当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
“若曹”就是你们大家。应当要知道,…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九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