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十卷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第十卷)

  

净空法师讲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萨学院

  

第十卷

  

人能自度。转相拯济。至心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寿千万劫。自在随意。

  

这是这一品里面的第四段,也是最后一段。佛劝导我们应当心求极乐,也就是“人能自度”。“转相拯济”是利他。一定是先得到自利,而后才能利他。自己若是没有得到真实的利益,对于这个法门修学的成果还不能肯定,自误还能说得过去,如果误了别人,这过失就很重。所以佛在一切经里都是这样教导我们:一定要自度而后才度他,决定不误导别人。这才是真实的功德。

  

“至心求愿”。这一句是说上求、下化都要用真心。“至心”就是真心。佛门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一定要如理、如法。最重要的就是“至心”。所以“至心求愿”,没有不满愿的。

  

“积累善本”。这一句里面包含的范围非常地广大。在一般大乘法里面,“四弘誓愿”是“善本”,是佛法里面的根本法。

  

“四弘誓愿”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教我们要发度众生的大愿。一般世间人对于这一愿不但不甚理解,而且疑惑很多。原因是不知道事实的真相,也就是不明了众生与自己的关系。如果明了众生与自己的关系,这个愿自然就生出来了。佛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一切有情众生、虚空法界,与自己原本是一体,现在是一体,将来还是一体。只是我们迷失了事实的真相,在佛法说是迷失了自性(自性就是事实真相)。正如同我们做梦。梦中不知道整个梦境是自己,依然执著梦中的身相是自己,认为其他的都是身外之物。跟这种迷执的情形相仿佛。所以明白人,自然就发愿要照顾一切众生。

  

佛教我们要发这样的心,才是真正的觉悟。如果这个心没有发,不能算是觉悟,更不能算是正觉。所以这个心一发,实在讲就是“正等正觉”。觉悟之后,最要紧的就是要先“自度”。四弘誓愿第二条是“烦恼无数誓愿断”。断烦恼就是自度。学法门是为度他。实在讲如果为自度,不必学很多法门,一个法门就够了。一门深入决定成就。

  

如果要度众生,而众生无量无边,根性不相同、程度不一样、嗜好不一样,一个法门不能度一切众生。因此度一切众生要学无量法门。所以四弘誓愿第三条就是“法门无尽誓愿学”。最后一条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要圆成佛道,度化众生的大事业才能做得圆满。这是“善本”。

  

我们初学佛的人,从那里下手?这下手之处也算是“善本”。就整个佛法来说,就是五戒、十善,也就是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因智慧才能自度度他,才能统摄世出世间无量的法门。这都要凭借“智慧”。五戒是根本戒。可是佛教导我们还有最初下手修学之处,做为五戒的基础。这是根本的根本。那就是《观经》里讲的“三福”。根本的根本就是一个“孝”字。

  

中国儒家的教学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的教学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三福”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才讲到“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五戒就在这一条上。可见得五戒是建立在孝亲、尊师、慈心、十善的基础上。我们这样去观察,把“善本”就找到了。

  

在《净宗学会缘起》里面,我们明白的订定了修学的科目。在教典的依据是“五经一论”;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就是依经论上所说的“三福、六和、三学(戒、定、慧)、六度、普贤十愿”。真正依照这些修学,永远不更改,就是“积累善本”。

  

我们这一生要认真努力修学,“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在无量劫之中,人生在世确实是非常地短暂,“须臾间耳”。这一生如果不认真的学佛,很快的就空过了。

  

学会新道场开幕,来了不少的嘉宾,其中有几位是我过去的同事、长官。我们一见面非常地感慨,想到过去在一起的时候,这一回顾,就是五十年前了。五十年,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样。我当年那些同事、朋友,现在将近三分之二都过世了。提起来实在是感慨万千。

  

我们读到经文,警觉性要非常之高。我们这一生当中,勇猛精进,这时间并不很长。只要能真正精进,不要怕辛苦,“后生无量寿国”。我们这一生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前面的“一世精进勤苦”就懂得了。我们在那一方面“精进勤苦”?信、愿、持名,积累善本。积累善本是“修福”,信愿持名是“修慧”。福慧双修,一心一意专修净土。以我们今天的根性与生活的环境,除了净宗之外,要想一生当中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唯独这个法门稳当,确实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真是“快乐无极”。下面四句就是详细说明。

  

“永拔生死之本”。“拔”是拔除。若不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则六道轮回,永远没完没了。要想出离轮回,不是简单的事情。大小乘佛法虽然理论说得很透彻,方法也很周详,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做到。这是事实。有几个人能一生中把“见思烦恼”断了?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见思烦恼”不断,就出不了轮回。等到下一辈子遇到佛法,再继续修。下一辈子是什么状况?想像我们现在,就知道。我们过去生生世世也学佛,这一生是什么样子,自己清楚明白。来生假如再得人身,还要从头做起,可能还不如这一生。这是我们一定要警觉的。但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永远出离轮回了。

  

佛在经上讲生死的根本是无始无明,一定要到如来果位才断干净。生到西方世界决定“圆证三不退”,决定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就是断这个无始无明。所以真的“永拔生死之本”。这是事实。

  

“无复苦恼之患”。一切忧苦烦恼永远断了。到西方世界决定亲证诸法实相,对于一切法的真实相彻底明了。苦恼都是对于事实真相不明白而发生的。不明白真相,就产生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以及错误的行为,招来一些不如意的果报。彻底明白之后,这些事情自然都解决了。

  

“寿千万劫,自在随意”。这“自在、随意”,就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那样殊胜的境界。普门示现,随意自在,在十方无量无边的国土之中,都能随心所愿。那个地方众生有感,我们就有能力去示现,感应道交。这一点是真正“快乐无极”,这个境界绝对不是一般菩萨能做得到的。

  

我们在许多大乘经里面看到,“权教菩萨”(就是别教的三贤位菩萨)的能力不能超越这一个大千世界,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这个教区。必须到圆教登地才有能力越过这一个大千世界,到其他的佛国度。但是这能力还是有范围。譬如我们越过自己国家的国界,到其他国家去旅游,还是受限制。这是因为智慧、神通、能力还不够。所以有些菩萨能到二佛、三佛、四佛、五佛的刹土,有些大菩萨能游历几十个佛刹、几百个佛刹。佛土有无量无边,要到什么时候才有能力去周遍游历?一般讲圆教八地。八地菩萨距离成佛已经很近了。这样高的果位才能周遍法界。

  

净土宗的学人,便宜就占大了。因为他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能力跟八地菩萨一样,尽虚空、遍法界往来自在,没有障碍。这不是我们自己修成的,而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的。这真的是快乐无极。

  

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城中。于五百岁受诸厄也。

  

佛真是慈悲到了极处,为我们叮咛。“宜”是应该。每个人都应该精进。“求心所愿”。我们今天所愿的就是求生净土,就是要见阿弥陀佛。决定不怀疑,决定不后悔。这个心要清净,要坚定。看到别人学禅、学密,后悔了。那就错了。此地说决定不后悔。知道念佛法门是真实可靠的,我选定之后,绝对不后悔,绝对不怀疑。

  

假如怀疑、后悔,那就障碍自己了。就“自为过咎”,就是过失。“生彼边地”。为什么有疑、有悔,还能往生极乐世界边地?我们要搞清楚。“疑”,是不能完全真信,但是他也相信,也认真拼命念佛求生净土。假如有西方极乐世界,我就往生了;若没有,也就算了。抱这样的心态念佛,生“边地疑城”。这就是他的信心不坚定,可是他还是认真的信、愿、持名。如果不是信、愿、持名,他就不能得生了。无论是疑、是悔,但是他还是认真的信愿持名,才能生到边地。

  

实在讲,生到边地也不错了。为什么?在那里只耽误五百年(人间的五百年)。西方极乐世界寿命是无量寿,五百年对他们来讲算不了什么。也像我们讲的“须臾间耳”。所以生边地也是值得庆幸的。但是佛希望我们更能精进,以清净的信心直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享受就跟八地菩萨完全相同。

  

“七宝城中”是说极乐世界的边地。于五百岁受什么苦?经上告诉我…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十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