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十卷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第十卷)

  

淨空法師講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薩學院

  

第十卷

  

人能自度。轉相拯濟。至心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複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

  

這是這一品裏面的第四段,也是最後一段。佛勸導我們應當心求極樂,也就是“人能自度”。“轉相拯濟”是利他。一定是先得到自利,而後才能利他。自己若是沒有得到真實的利益,對于這個法門修學的成果還不能肯定,自誤還能說得過去,如果誤了別人,這過失就很重。所以佛在一切經裏都是這樣教導我們:一定要自度而後才度他,決定不誤導別人。這才是真實的功德。

  

“至心求願”。這一句是說上求、下化都要用真心。“至心”就是真心。佛門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一定要如理、如法。最重要的就是“至心”。所以“至心求願”,沒有不滿願的。

  

“積累善本”。這一句裏面包含的範圍非常地廣大。在一般大乘法裏面,“四弘誓願”是“善本”,是佛法裏面的根本法。

  

“四弘誓願”第一條“衆生無邊誓願度”,教我們要發度衆生的大願。一般世間人對于這一願不但不甚理解,而且疑惑很多。原因是不知道事實的真相,也就是不明了衆生與自己的關系。如果明了衆生與自己的關系,這個願自然就生出來了。佛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一切有情衆生、虛空法界,與自己原本是一體,現在是一體,將來還是一體。只是我們迷失了事實的真相,在佛法說是迷失了自性(自性就是事實真相)。正如同我們做夢。夢中不知道整個夢境是自己,依然執著夢中的身相是自己,認爲其他的都是身外之物。跟這種迷執的情形相仿佛。所以明白人,自然就發願要照顧一切衆生。

  

佛教我們要發這樣的心,才是真正的覺悟。如果這個心沒有發,不能算是覺悟,更不能算是正覺。所以這個心一發,實在講就是“正等正覺”。覺悟之後,最要緊的就是要先“自度”。四弘誓願第二條是“煩惱無數誓願斷”。斷煩惱就是自度。學法門是爲度他。實在講如果爲自度,不必學很多法門,一個法門就夠了。一門深入決定成就。

  

如果要度衆生,而衆生無量無邊,根性不相同、程度不一樣、嗜好不一樣,一個法門不能度一切衆生。因此度一切衆生要學無量法門。所以四弘誓願第叁條就是“法門無盡誓願學”。最後一條是“佛道無上誓願成”。要圓成佛道,度化衆生的大事業才能做得圓滿。這是“善本”。

  

我們初學佛的人,從那裏下手?這下手之處也算是“善本”。就整個佛法來說,就是五戒、十善,也就是戒定慧叁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因智慧才能自度度他,才能統攝世出世間無量的法門。這都要憑借“智慧”。五戒是根本戒。可是佛教導我們還有最初下手修學之處,做爲五戒的基礎。這是根本的根本。那就是《觀經》裏講的“叁福”。根本的根本就是一個“孝”字。

  

中國儒家的教學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的教學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叁福”第一條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才講到“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五戒就在這一條上。可見得五戒是建立在孝親、尊師、慈心、十善的基礎上。我們這樣去觀察,把“善本”就找到了。

  

在《淨宗學會緣起》裏面,我們明白的訂定了修學的科目。在教典的依據是“五經一論”;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就是依經論上所說的“叁福、六和、叁學(戒、定、慧)、六度、普賢十願”。真正依照這些修學,永遠不更改,就是“積累善本”。

  

我們這一生要認真努力修學,“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在無量劫之中,人生在世確實是非常地短暫,“須臾間耳”。這一生如果不認真的學佛,很快的就空過了。

  

學會新道場開幕,來了不少的嘉賓,其中有幾位是我過去的同事、長官。我們一見面非常地感慨,想到過去在一起的時候,這一回顧,就是五十年前了。五十年,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樣。我當年那些同事、朋友,現在將近叁分之二都過世了。提起來實在是感慨萬千。

  

我們讀到經文,警覺性要非常之高。我們這一生當中,勇猛精進,這時間並不很長。只要能真正精進,不要怕辛苦,“後生無量壽國”。我們這一生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前面的“一世精進勤苦”就懂得了。我們在那一方面“精進勤苦”?信、願、持名,積累善本。積累善本是“修福”,信願持名是“修慧”。福慧雙修,一心一意專修淨土。以我們今天的根性與生活的環境,除了淨宗之外,要想一生當中成就,幾乎是不可能的。唯獨這個法門穩當,確實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真是“快樂無極”。下面四句就是詳細說明。

  

“永拔生死之本”。“拔”是拔除。若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則六道輪回,永遠沒完沒了。要想出離輪回,不是簡單的事情。大小乘佛法雖然理論說得很透徹,方法也很周詳,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做到。這是事實。有幾個人能一生中把“見思煩惱”斷了?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見思煩惱”不斷,就出不了輪回。等到下一輩子遇到佛法,再繼續修。下一輩子是什麼狀況?想像我們現在,就知道。我們過去生生世世也學佛,這一生是什麼樣子,自己清楚明白。來生假如再得人身,還要從頭做起,可能還不如這一生。這是我們一定要警覺的。但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永遠出離輪回了。

  

佛在經上講生死的根本是無始無明,一定要到如來果位才斷幹淨。生到西方世界決定“圓證叁不退”,決定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就是斷這個無始無明。所以真的“永拔生死之本”。這是事實。

  

“無複苦惱之患”。一切憂苦煩惱永遠斷了。到西方世界決定親證諸法實相,對于一切法的真實相徹底明了。苦惱都是對于事實真相不明白而發生的。不明白真相,就産生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以及錯誤的行爲,招來一些不如意的果報。徹底明白之後,這些事情自然都解決了。

  

“壽千萬劫,自在隨意”。這“自在、隨意”,就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裏面所說的那樣殊勝的境界。普門示現,隨意自在,在十方無量無邊的國土之中,都能隨心所願。那個地方衆生有感,我們就有能力去示現,感應道交。這一點是真正“快樂無極”,這個境界絕對不是一般菩薩能做得到的。

  

我們在許多大乘經裏面看到,“權教菩薩”(就是別教的叁賢位菩薩)的能力不能超越這一個大千世界,也就是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區。必須到圓教登地才有能力越過這一個大千世界,到其他的佛國度。但是這能力還是有範圍。譬如我們越過自己國家的國界,到其他國家去旅遊,還是受限製。這是因爲智慧、神通、能力還不夠。所以有些菩薩能到二佛、叁佛、四佛、五佛的刹土,有些大菩薩能遊曆幾十個佛刹、幾百個佛刹。佛土有無量無邊,要到什麼時候才有能力去周遍遊曆?一般講圓教八地。八地菩薩距離成佛已經很近了。這樣高的果位才能周遍法界。

  

淨土宗的學人,便宜就占大了。因爲他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能力跟八地菩薩一樣,盡虛空、遍法界往來自在,沒有障礙。這不是我們自己修成的,而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這真的是快樂無極。

  

宜各精進。求心所願。無得疑悔。自爲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城中。于五百歲受諸厄也。

  

佛真是慈悲到了極處,爲我們叮咛。“宜”是應該。每個人都應該精進。“求心所願”。我們今天所願的就是求生淨土,就是要見阿彌陀佛。決定不懷疑,決定不後悔。這個心要清淨,要堅定。看到別人學禅、學密,後悔了。那就錯了。此地說決定不後悔。知道念佛法門是真實可靠的,我選定之後,絕對不後悔,絕對不懷疑。

  

假如懷疑、後悔,那就障礙自己了。就“自爲過咎”,就是過失。“生彼邊地”。爲什麼有疑、有悔,還能往生極樂世界邊地?我們要搞清楚。“疑”,是不能完全真信,但是他也相信,也認真拼命念佛求生淨土。假如有西方極樂世界,我就往生了;若沒有,也就算了。抱這樣的心態念佛,生“邊地疑城”。這就是他的信心不堅定,可是他還是認真的信、願、持名。如果不是信、願、持名,他就不能得生了。無論是疑、是悔,但是他還是認真的信願持名,才能生到邊地。

  

實在講,生到邊地也不錯了。爲什麼?在那裏只耽誤五百年(人間的五百年)。西方極樂世界壽命是無量壽,五百年對他們來講算不了什麼。也像我們講的“須臾間耳”。所以生邊地也是值得慶幸的。但是佛希望我們更能精進,以清淨的信心直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享受就跟八地菩薩完全相同。

  

“七寶城中”是說極樂世界的邊地。于五百歲受什麼苦?經上告訴我…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