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十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們,他在邊地所享受的快樂有如夜摩天宮,所以的確很快樂。他的苦是見不到佛,聞不到法。不見佛、不聞法五百年。他的生活過得非常快樂。就是這麼回事情。

  

彌勒白言。受佛明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這一段經文是彌勒菩薩當機。實際上彌勒菩薩就是我們的代表。彌勒菩薩聽懂了,聽明白了。所以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他沒有疑、悔。

  

濁世惡苦第叁十五。

  

這一品經裏面,佛勸導我們要斷惡修善,要求離苦得樂。苦是從惡業來的,樂是從善業來的。我們要想離苦,就要斷惡;要想得樂,就一定要修善。這樣因與果才相應。

  

佛告彌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爲衆惡。甚爲大德。

  

這一節是佛贊歎斷惡,才真正成就“大德”。此地所說的“德”跟得失的“得”是一個意思,是同一個講法。“大德”,所得到的是真實的智慧,所得到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裏面包括的內容非常之多,無限的深廣。都能得到,沒有一樣得不到。可是怎樣才能“大德”?

  

我們要像菩薩一樣,我們要學他“端心正意”。這一句跟儒家講的“誠意正心”是一個意思。心要正、意要誠,要誠懇、要真誠。“不爲衆惡”。凡是利己而損害別人的都是“惡”。決定不做這一些惡事。下面佛特別爲我們指示出善惡的標准。

  

這一章裏面就是以五戒爲標准。這樣你就能“甚爲大德”。俗話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有求一定能得,求不得是因爲有障礙。障疑是什麼?障礙是惡業。你今天“端心正意、不爲衆惡”,障礙就沒有了。沒有障礙,就有求必應。

  

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唯此五惡世間。最爲劇苦。

  

這裏佛以一個問答來爲我們解釋。爲什麼?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所以諸佛教化衆生就容易了。“開”是開悟,就是覺悟。容易覺悟。“化”是變化氣質。教學的目標就是變化氣質。在世間法,儒家教學的目的是希望能成君子、成賢人、成聖人。在佛法裏面希望能轉凡成聖,就是成阿羅漢、菩薩、佛。難化能化,是佛的功德大;難修能修,所以道果也就不難成就了。要緊的是真正肯修。十方世界的情形是這樣的。我們這個世間情形不同了。

  

我們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是五惡的世間。“濁”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汙染。在過去說染汙,我們還不太容易體會。現代講到染汙,我相信每一個人體會都相當深刻。現代的自然環境,的確是因人爲而被汙染、被破壞了,而且汙染得相當嚴重。

  

科學家在大衆媒體裏面,向大家報告。如果地球汙染不能有效的改善,預言在叁十年之後,地球不適合人類居住了。爲什麼?水汙染了,空氣汙染。人類沒有辦法離開空氣跟水,這兩樣裏面都有毒素,問題就嚴重了。所以今天我們看到佛經上講的“五濁惡世”,真是觸目驚心。知道這個事情的確是非常的嚴重。可是科學家只能看到環境的外表,他提出的警告是正確的,是事實。我們想想,能有效的改善嗎?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地球的生態環境是我們的依報,正報是人心。我們才真正把染汙的根源找到了。我們今天的心被汙染了,思想被汙染了,見解被汙染了,精神被汙染了。

  

所以環保要想真正有效果,先要淨化人心,得從根本下手。標本兼治也許能收到效果,假如不能從淨化人心上下手的話,環保的效果就非常有限。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科學家說還有叁十年,如果我們認真念佛求生淨土,時間是足夠用的。到時候地球不適合人類居住的話,我們可以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是一條生路,我們應當要重視。

  

所以這個地方是五濁惡世。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確實非常痛苦。“劇苦”是大苦。

  

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

  

“我今于此作佛”。“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作佛。“教化群生”,是教化一切衆生。

  

令舍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

  

這是佛對一切衆生所說的根本法,就是根本的離苦得樂的方法。

  

我們一定要舍五大類的惡行。“五惡”是因,“五痛”是花報。如果你不舍五惡,天天造五惡,你的生活當然過得很痛苦。這個痛苦是“花報”,就是我們講的“現世報”。而“五燒”是來生的果報。

  

爲什麼用“燒”?燒是地獄。地獄是一片火海,所以用這個字來形容。佛法與印度許多宗教都講六道輪回。西方宗教雖然沒有講六道,至少講叁道。有天堂、有人、也有地獄。西洋人的地獄裏也畫一片火光。這跟佛法、跟印度宗教所講的很類似。

  

所以一定要斷五種惡,我們這一生才能過得很幸福、很快樂、很美滿。來生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脫輪回,這就對了。

  

經文裏有一句,是我們能不能做到的關鍵所在。就是“降化其意”。“降”是降服。《金剛經》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雲何降服其心”?我們心裏面妄念太多,煩惱太多,如何能把它降服住?“降化”是這個意思。因爲造業,“意”是主。身口造業都是“意”在發號施令。意裏面要沒有惡念,身口怎麼會造惡業?所以“降化其意”非常重要。這真的是從根做起。

  

“令持五善”。“五善”就是後面講的五戒。這五類善行,能斷惡,能修善,一定得福,所以能“獲其福德”。

  

何等爲五。

  

這五惡是那五類?

  

其一者。世間諸衆生類。欲爲衆惡。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傷。疊相吞啖。不知爲善。後受殃罰。

  

第一是講的“殺生”。殺害衆生是大惡。

  

世尊當年生在印度,那個社會沒有法子提倡素食,因爲出家人生活是托缽的製度。這個製度不是釋迦牟尼佛發明的,當時印度一些宗教都是托缽,而且都是日中一食。印度的高級宗教很多,都是修禅定的。他們禅定功夫很高,確實有不少生四禅天,還有少數能生四空天,確實有成就。所以他們對于六道的情況相當熟悉。因爲有定功,心清淨,能量消耗得少,一天一餐就夠了。釋迦牟尼佛教化這些衆生,假如一天吃叁餐,一般世間人就對釋迦牟尼佛輕視了,認爲他還不如外道。所以當年的生活方式是隨順環境,確實符合佛教化衆生的原則“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這是《楞嚴經》上講的)。就是一定要適合于本土化跟現代化,適合當時大家生活的方式。托缽是慈悲爲本,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沒有選擇。一直到現在泰國的佛教,錫蘭的佛教,依舊還是用托缽的製度。寺廟裏不開夥食,出家人每一天到外面去托缽。可是佛在大乘經上也多次說到,“菩薩心地慈悲,不忍心吃衆生肉”。

  

梁武帝讀《楞伽經》,就是看到這一段經文,所以他就發心吃長素,不吃衆生肉。梁武帝在當時是佛門的一位大護法,他自己吃長素,也就發起一個素食運動。出家人、佛門弟子就響應這個運動。從此以後中國的佛教徒,不但是出家人吃長素,在家的佛弟子吃長素的都很多。諸位要曉得這是梁武帝提倡的,符合佛的教義。所以在中國的生活環境,的確是可以做得到的。這是勸我們不要吃衆生肉。

  

衆生互相殺害、吞啖,實在是非常淒慘的一樁事情。所以第一條就講“世間諸衆生類”。這是講一切衆生,我們今天講的是動物,再擴大就是生物。

  

“欲爲衆惡”。“欲”是欲望。欲望就是惡的。惡的習氣,惡的念頭非常複雜,稱爲“衆惡”。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煩惱。我們在《百法明門》裏面看到,佛爲我們講心所有法。心所有法一共有五十一個,裏面善法只有十一個,惡法有二十六個。由此可知,我們阿賴耶識裏面的確惡多善少。何況惡的力量強大,很容易發作,很容易起現行。善的力量薄弱,想發還不容易發起來。佛講的話就沒錯了。

  

“強者伏弱”。所謂是弱肉強食。現代人所說的弱肉強食不是一樁好事情。

  

“轉相克賊”。這是世間人沒想到的。所謂是“人死爲羊,羊死爲人”。這一世你吃他,來世他吃你,吃來吃去。人與人、畜牲與畜牲、人與畜牲,這個關系就是債務。在人間有欠命的,有欠錢的,有討債的,有還債的,有報恩的,報怨的。報怨的多,報恩的少。爲什麼?我們這一生當中,有多少恩惠給人?我們給人的恩惠很少。可是我們與人結的冤仇可多了,比我們給人的恩惠不曉得多了多少倍?報怨多過報恩。所以世間這些關系,人與人,人與衆生的關系,就是報怨、討債、還債,就這麼回事情。生生世世沒完沒了。多可怕。就是“轉相克賊”。

  

“殘害殺傷,疊相吞啖”。這是互相吃來吃去,就幹這樁事情。如果你冷靜去觀察這個世間的事實真相,衆生所造的殺業,所受的苦報,就是如此而已。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