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十卷▪P2

  ..续本文上一页们,他在边地所享受的快乐有如夜摩天宫,所以的确很快乐。他的苦是见不到佛,闻不到法。不见佛、不闻法五百年。他的生活过得非常快乐。就是这么回事情。

  

弥勒白言。受佛明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这一段经文是弥勒菩萨当机。实际上弥勒菩萨就是我们的代表。弥勒菩萨听懂了,听明白了。所以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他没有疑、悔。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这一品经里面,佛劝导我们要断恶修善,要求离苦得乐。苦是从恶业来的,乐是从善业来的。我们要想离苦,就要断恶;要想得乐,就一定要修善。这样因与果才相应。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

  

这一节是佛赞叹断恶,才真正成就“大德”。此地所说的“德”跟得失的“得”是一个意思,是同一个讲法。“大德”,所得到的是真实的智慧,所得到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里面包括的内容非常之多,无限的深广。都能得到,没有一样得不到。可是怎样才能“大德”?

  

我们要像菩萨一样,我们要学他“端心正意”。这一句跟儒家讲的“诚意正心”是一个意思。心要正、意要诚,要诚恳、要真诚。“不为众恶”。凡是利己而损害别人的都是“恶”。决定不做这一些恶事。下面佛特别为我们指示出善恶的标准。

  

这一章里面就是以五戒为标准。这样你就能“甚为大德”。俗话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有求一定能得,求不得是因为有障碍。障疑是什么?障碍是恶业。你今天“端心正意、不为众恶”,障碍就没有了。没有障碍,就有求必应。

  

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

  

这里佛以一个问答来为我们解释。为什么?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所以诸佛教化众生就容易了。“开”是开悟,就是觉悟。容易觉悟。“化”是变化气质。教学的目标就是变化气质。在世间法,儒家教学的目的是希望能成君子、成贤人、成圣人。在佛法里面希望能转凡成圣,就是成阿罗汉、菩萨、佛。难化能化,是佛的功德大;难修能修,所以道果也就不难成就了。要紧的是真正肯修。十方世界的情形是这样的。我们这个世间情形不同了。

  

我们这个世间是五浊恶世,是五恶的世间。“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污染。在过去说染污,我们还不太容易体会。现代讲到染污,我相信每一个人体会都相当深刻。现代的自然环境,的确是因人为而被污染、被破坏了,而且污染得相当严重。

  

科学家在大众媒体里面,向大家报告。如果地球污染不能有效的改善,预言在三十年之后,地球不适合人类居住了。为什么?水污染了,空气污染。人类没有办法离开空气跟水,这两样里面都有毒素,问题就严重了。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佛经上讲的“五浊恶世”,真是触目惊心。知道这个事情的确是非常的严重。可是科学家只能看到环境的外表,他提出的警告是正确的,是事实。我们想想,能有效的改善吗?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地球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依报,正报是人心。我们才真正把染污的根源找到了。我们今天的心被污染了,思想被污染了,见解被污染了,精神被污染了。

  

所以环保要想真正有效果,先要净化人心,得从根本下手。标本兼治也许能收到效果,假如不能从净化人心上下手的话,环保的效果就非常有限。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科学家说还有三十年,如果我们认真念佛求生净土,时间是足够用的。到时候地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话,我们可以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是一条生路,我们应当要重视。

  

所以这个地方是五浊恶世。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确实非常痛苦。“剧苦”是大苦。

  

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

  

“我今于此作佛”。“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作佛。“教化群生”,是教化一切众生。

  

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

  

这是佛对一切众生所说的根本法,就是根本的离苦得乐的方法。

  

我们一定要舍五大类的恶行。“五恶”是因,“五痛”是花报。如果你不舍五恶,天天造五恶,你的生活当然过得很痛苦。这个痛苦是“花报”,就是我们讲的“现世报”。而“五烧”是来生的果报。

  

为什么用“烧”?烧是地狱。地狱是一片火海,所以用这个字来形容。佛法与印度许多宗教都讲六道轮回。西方宗教虽然没有讲六道,至少讲三道。有天堂、有人、也有地狱。西洋人的地狱里也画一片火光。这跟佛法、跟印度宗教所讲的很类似。

  

所以一定要断五种恶,我们这一生才能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很美满。来生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轮回,这就对了。

  

经文里有一句,是我们能不能做到的关键所在。就是“降化其意”。“降”是降服。《金刚经》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云何降服其心”?我们心里面妄念太多,烦恼太多,如何能把它降服住?“降化”是这个意思。因为造业,“意”是主。身口造业都是“意”在发号施令。意里面要没有恶念,身口怎么会造恶业?所以“降化其意”非常重要。这真的是从根做起。

  

“令持五善”。“五善”就是后面讲的五戒。这五类善行,能断恶,能修善,一定得福,所以能“获其福德”。

  

何等为五。

  

这五恶是那五类?

  

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啖。不知为善。后受殃罚。

  

第一是讲的“杀生”。杀害众生是大恶。

  

世尊当年生在印度,那个社会没有法子提倡素食,因为出家人生活是托钵的制度。这个制度不是释迦牟尼佛发明的,当时印度一些宗教都是托钵,而且都是日中一食。印度的高级宗教很多,都是修禅定的。他们禅定功夫很高,确实有不少生四禅天,还有少数能生四空天,确实有成就。所以他们对于六道的情况相当熟悉。因为有定功,心清净,能量消耗得少,一天一餐就够了。释迦牟尼佛教化这些众生,假如一天吃三餐,一般世间人就对释迦牟尼佛轻视了,认为他还不如外道。所以当年的生活方式是随顺环境,确实符合佛教化众生的原则“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楞严经》上讲的)。就是一定要适合于本土化跟现代化,适合当时大家生活的方式。托钵是慈悲为本,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没有选择。一直到现在泰国的佛教,锡兰的佛教,依旧还是用托钵的制度。寺庙里不开伙食,出家人每一天到外面去托钵。可是佛在大乘经上也多次说到,“菩萨心地慈悲,不忍心吃众生肉”。

  

梁武帝读《楞伽经》,就是看到这一段经文,所以他就发心吃长素,不吃众生肉。梁武帝在当时是佛门的一位大护法,他自己吃长素,也就发起一个素食运动。出家人、佛门弟子就响应这个运动。从此以后中国的佛教徒,不但是出家人吃长素,在家的佛弟子吃长素的都很多。诸位要晓得这是梁武帝提倡的,符合佛的教义。所以在中国的生活环境,的确是可以做得到的。这是劝我们不要吃众生肉。

  

众生互相杀害、吞啖,实在是非常凄惨的一桩事情。所以第一条就讲“世间诸众生类”。这是讲一切众生,我们今天讲的是动物,再扩大就是生物。

  

“欲为众恶”。“欲”是欲望。欲望就是恶的。恶的习气,恶的念头非常复杂,称为“众恶”。这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烦恼。我们在《百法明门》里面看到,佛为我们讲心所有法。心所有法一共有五十一个,里面善法只有十一个,恶法有二十六个。由此可知,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的确恶多善少。何况恶的力量强大,很容易发作,很容易起现行。善的力量薄弱,想发还不容易发起来。佛讲的话就没错了。

  

“强者伏弱”。所谓是弱肉强食。现代人所说的弱肉强食不是一桩好事情。

  

“转相克贼”。这是世间人没想到的。所谓是“人死为羊,羊死为人”。这一世你吃他,来世他吃你,吃来吃去。人与人、畜牲与畜牲、人与畜牲,这个关系就是债务。在人间有欠命的,有欠钱的,有讨债的,有还债的,有报恩的,报怨的。报怨的多,报恩的少。为什么?我们这一生当中,有多少恩惠给人?我们给人的恩惠很少。可是我们与人结的冤仇可多了,比我们给人的恩惠不晓得多了多少倍?报怨多过报恩。所以世间这些关系,人与人,人与众生的关系,就是报怨、讨债、还债,就这么回事情。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多可怕。就是“转相克贼”。

  

“残害杀伤,迭相吞啖”。这是互相吃来吃去,就干这桩事情。如果你冷静去观察这个世间的事实真相,众生所造的杀业,所受的苦报,就是如此而已。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十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