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第十一卷)
净空法师讲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萨学院
第十一卷
相从共生。更相报偿。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
这一段世尊告诉我们,杀业冤结很深,招来的是互相的酬偿。因此杀业就愈演愈烈,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是“相从共生”。这句话就是互相的报偿,
“更相报偿”。
“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这是指心境的造作。如果冤结没有化除的话,就永远存在著。这一桩事情并不难懂。如果我们冷静细心都能体会到这种情景。譬如前面所说的,人畜之间的冤结,人杀害众生,吃众生肉,这是因为众生没有能力抵抗,所谓是弱肉强食。但是他的怨恨永远存在,并不是被吃了、死了一切都完了。这样事情就好办,没这么麻烦。他的冤恨是带著走的,将来再一转生,改形易道。像佛经上所讲的“人死为羊,羊死为人”。来生这个畜牲变成人了,人变成畜牲了。这人在吃畜牲肉的时候,那个畜牲是不是很甘心的想,我前一生做人吃了他的肉,这一生他做人、我做畜牲,我应该偿还他。如果这样想,债就了了,就没事了。假如不是这样想,冤结积在心中,愈积愈深,愈积愈重,报复是一世比一世来得惨烈,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他要不觉悟,是永远是没完没了。这是非常可怕的一桩事情。我们要是不学佛,那里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学佛之后,听到佛的教诲、讲解,我们才晓得事实真相,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殃恶未尽”,可以说永远不会尽的。报来报去永远没了,所以是“辗转其中,累劫难出”。“其中”就是六道轮回。在这里面酬偿业报,“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这两句话是说明因果不虚,必受其报。这些事是自然演变出来的,没有人去制造,没有人去设计。正如同我们做梦,心行不善的人,行为不良的人,常做作梦。他并不喜欢做作梦,却天天做作梦,这是一回什么事?“自然有是”。就是佛在经论里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里面常常想,它就会现相,就会变现出六道轮回的相。
“虽不即时暴应”。佛说果报通三世。有现世的果报,有来世的果报(来世是接著来的一世),有后世的果报。后世果报就不一定在那一生。因缘聚会的时候,果报怎样逃也逃不脱。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
“善恶会当归之”。这就是因缘遇合的时候,一定不能避免的。这是讲杀业,就是偿命。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奢淫骄纵。任心自恣。
第二段是讲“偷盗恶”。首先为我们说偷盗之“因”。
“世间人民,不顺法度”。世间人民不能顺从法度。“法”是法律。“度”就是衡量,也是制度。像中国古时候所讲的五伦十义,都可以算是法度。它有法的意思,也有制度的意思。佛法里面讲的“三福”、“六和”,是出世间的法度。法律跟制度要“不顺”,就是违犯、违背了。
“奢淫骄纵,任心自恣”。奢侈。“淫”在此地不当做男女交会说。凡事做得太过分了就叫“淫”。譬如说雨水下得太多了,称作淫雨。“淫”是过分的意思。这是骄慢、放纵。“任心自恣”也是这个意思。这是说盗心的起因。
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诳。
这几句讲的是偷盗的“手段”。佛法里面讲偷盗,跟我们世间的观念不太一样。佛法里面讲偷盗的范围非常的深广。在梵文本意里面叫“不予取”,范围就非常的广大。有主之财(这个财物是有主人的),主人没有同意,你把他取得来,无论用什么手段,只要不是他甘心情愿的,你所得到的都算是偷盗。
“居上不明”。就是在上位的,“在位不正”。他利用他的职权,贪赃枉法,这些人给他送的礼,是不是甘心情愿的?不是的。是被权势胁迫,不得不行贿赂。这都是属于偷盗。所以不一定是自己偷偷摸摸去盗取。这种手段实在是太毒了。儒家讲不义之财。在佛法里面讲都是偷盗的行为,都是犯了盗戒。
如果对他权势利害有不利的时候,他甚至“陷人冤枉”。这真可谓是利令智昏。这里面不但有盗业,而且有杀业。这个杀业为什么不列入第一段,而列在此地?他是因盗而杀,主要是“盗”。
“损害忠良”。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是宋高宗杀岳飞。这在佛法里面就是犯盗戒,实在是偷盗。这是怎么回事情?诸位读历史就晓得。在那个时候宋高宗的父亲是徽宗,当时的皇帝钦宗是他哥哥,这两个人被金人俘掳去了。中国这个时候没有皇帝,他就宣布继位做皇帝。岳飞是个忠心耿耿的人,希望血耻报国,光复国土,把金兵赶出中国的边境,把徽钦二帝再迎回来。这是岳飞之志。可是他没想到钦宗回来之后,宋高宗怎么办?高宗想做皇帝,秦桧想做宰相,这两个人为了个人的利益,把岳飞害死了,并跟金人谈和,使徽钦二帝永远不能回到中原,高宗的皇帝就坐稳了。这是盗国。这不是小偷,是大偷。
我们古时候讲“窃国者好过”。偷到一个国家,他能做侯、做王。高宗并不是有意去杀害岳飞,他知道岳飞是忠臣,但是对他的利害妨碍太大了,为了保全自己利益,这是“盗”。因盗而杀,是这么回事情。这是举一个例子。像这种例子很多。
“心口各异”。心里面所想的跟口里说的是两回事,不是一致。
“机伪多端”。这个人非常机诈。
“尊卑中外,更相欺诳”。对于家庭,对于长官,对部下,对朋友,对于外国,都用欺骗的手段,毫无诚意,目的全是盗心。盗窃名位、权力。
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
这一段是讲因“盗”而起了争执。这种争执在现代非常的明显。所谓的权力斗争,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个现象几乎在每一个阶层里面都能看得到。这是我们要警惕的。
“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嗔恚、愚痴、贪欲,三毒都具足了。
“利害胜负”。“利害”是讲他的得失。他得到利了,有利必定有害,于是就有胜负了,于是斗争决定不能避免。
“结忿成仇,破家亡身”。这是“痛”。盗是恶因,这个时候这是属于花报。
“不顾前后”。这一句是讲的未来的果报。“前”是前因,“后”是后果。前一段“杀生恶”,曾经讲到人与人之残杀,人与畜牲之残杀,畜牲与畜牲互相残杀,这都有报应的。这里是因盗或者因利害冲突而造成的杀业。这都有联贯的,后果非常可怕。
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
这些教训我们都应当牢牢地记住,决定不要去犯。他富有,是不是净财?假如是不义之财,他的富有决定保不住;如果是净财,他能守得稳,能守得住。不净之财就是说他虽然富有,但是不义之财,这未必能保得住。
“不肯施与”。这问题就严重了。“财”,中国人称为“通货”,是要流通的。一不流通,问题马上就来了。财到你这里不流了,不流就生病了。流水是清洁干净的,水要不流了就变成臭水沟了。所以要晓得积财就是养毒,就是在积毒。很少人能体会到这个意思。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财决定不能积,一定要流通。流通了,这个财是活的。像活水,源源不尽,而不是死水。所以要能布施。
佛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命中所有的财富,中国人称为“禄”。禄就是你应该享受的这些物质,你应该享受的都是你前生所修的。前生修什么?修的财布施。如果你修财布施多,你这一生禄就多,你的财富就多。如果你前生修得少,你这一生财富就少,是这么来的。有人以为他发了财,认为他很聪明、很能干,他生财有道。其实比他聪明、比他能干的人很多。为什么别人不发财?要知道,命里有的话,他一定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求不到的。这是一定的道理。怎么能勉强?命里没有的,想求,假如你能如理、如法的求,也能求得到。“如理”是根据道理,不违背道理。有一定的方法能求得到。如理如法,有求必应。这是一定要晓得的。
佛在经里面讲得很多。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都是世间人希求的,如果不修因,那里能求得到?不修因,求佛菩萨也求不到,求天地鬼神也求不到。一定要懂得修因。
那么这些富有的人,他们就…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十一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