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十二卷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第十二卷)

  

净空法师讲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萨学院

  

第十二卷

  

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

  

这第五段是“饮酒恶”。我们细心地的观察这一品经,经义实在包含了“五戒”与“十善”。前面三段讲杀、盗、淫。第四段“妄语恶”里面说到两舌、恶口、绮语。而在这一段“饮酒恶”里面说到贪、嗔、痴。这个贪、嗔、痴,都是因为饮酒的过失而引起的。所以这一品经的意思是非常的圆满。

  

“戒”跟“善”,似乎是相同,其实不一样。“善”的果报是人天福报,所以叫十善。修这十种人间善业得人天福报。而“戒”的目的跟“善”的目的不相同。戒是要得“定”,因戒得定,所以它的果是要得定,而不是在福报。戒决定是善,善不一定是戒,它的结果不相同。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

  

我们念佛人所求的目的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属于“定”。怎样才能得念佛三昧?当然“正因”是信、愿、持名。持戒是“助缘”,把我们不能得三昧的种种障碍除掉。用戒把障碍除掉,使念佛三昧容易成就。可见持戒的目的是跟世间求福报是不相同的。

  

经文一开端说:“世间人民”。这先说因,把因缘说明白。

  

“徙倚懈怠,不肯作善”。“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没有一个方向,没有一个目标。也就是古人所说“志不立”。这个人没有志向,因此这一生就无所适从。“徙倚”就是无所适从的样子。这样的人,就是俗话所说的醉生梦死,糊里糊涂来到这个世间,一生也就是迷惑颠倒过去了。人生要过得很充实,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他一定在这一生当中有一个奋斗的目标、有一定的方向,他的生活就过得很充实。

  

世间法,立志就是做大事。无论在那一个行业,他只要志向不改,精进努力,一定都是有成就的。但是佛告诉我们,世法里面的成就,是不真实的。为什么不真实?毕竟属于轮回业,这就不真实了。真实是要永恒的。世间法里面讲“三不朽”,这是有一点永恒的意思。所谓是立功、立德、立言。但是三不朽也不是真实的。因为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怎么能有真正的不朽?所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像这一些事实,我们都能体会得到,也都能看得很清楚。像世间变乱、天灾人祸,往往带来了严重的毁灭,不止是沧海桑田。所以佛告诉我们,超越世法才是真实的。

  

明心见性是真正的永恒。可是说得容易,得来实在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于是佛祖为我们大开方便之门,以名号功德接引十方众生,往生净土。生到净土,第一你得到的是无量寿,这就是第一真实。第二是圆证三不退、一生究竟圆满成佛,这才是真实。我们要把方向、目标定在这里,就一生过得真正充实、真正有意义、有价值了。

  

“徘徊懈怠”,可以说是很痛苦的人生。他没有幸福,也没有快乐,这是非常的不幸。大凡这一类的人,就是我们世间常讲的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苟安放逸,所以不肯为善。古圣先贤的教诲,他听不进去,他也听不懂。父兄师长的教导,他也不能接受。所以说“不肯作善,治身修业”。“治身”就是我们常讲的修身。“业”是正业,正当的行业。

  

“父母教诲,违戾反逆”。父母师长的教诲不但不能接受,而且是有意的去违背。

  

“譬如冤家,不如无子”。父母有这么一个不孝大逆不道的儿子,确实感叹“不如无子”。为什么?无子他还不操心、不耽心。现前唯恐小孩为非作歹,连累父母,连累家亲眷属。让父母常常耽忧。

  

“负恩违义,无有报偿”。父母养育之恩,师长有教导之义,都不顾。所以是忘恩负义,不能孝养父母,不能奉事师长。这就是“无有报偿”。

  

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

  

在这段经文里面我们看到“耽酒”。在五戒里面最后一条是“不饮酒戒”。

  

“放恣”就是放逸游散。“耽酒”是饮酒无度。“嗜美”。“美”是专指食物好吃。“鲁”是鲁莽,“扈”是跋扈。是说这个人的性情鲁莽跋扈。“抵突”要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无礼的抗拒,不通人情,当然谈不上礼仪。“义”是义务,是我们应当要做的。像五伦里面父慈、子顺,这是义务。做父亲的应当要慈爱子女,做子女的应当要孝顺父母,这是义务,是本分事情,应当要做的。“礼”是礼节、礼貌。

  

佛在经上所说的,我们从里面细心去体会。就能想像这个人是“不肯作善,徙倚懈怠”。这里可以说把这两句描绘得很清楚。

  

“不可谏晓”。你去劝导他,不但不能接受,还无礼的抗拒。所以没有办法去劝导他,没有法子把他唤醒。“晓”是教他明了。他永远不会明了的。

  

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

  

一个正常的人,会常常想到父母、师长,家亲眷属,甚至于朋友,他们现在生活怎么样了,有没有困难?需不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这都是道义。一个正常的人会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这个人是“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他心里一概都没有。他不忧这些事情,他也不挂念这些事情。

  

不惟父母之恩。

  

“惟”是思惟。他不想父母对他有养育之恩,把父母当做冤家。所以父母看他“不如无子”。

  

不存师友之义。

  

“存”是存念。他心里面也没有师友的道义。

  

在从前师友跟我们现在社会上的师友的确不相同。古时候师徒如父子,甚至师生之情往往胜过父子。我们在历史上常常能看到。所以学生对于老师报答也非常之厚。同学如同手足,如同兄弟一样。所以确实有情、有义,不像现在。现在的教育,不重视伦理。所以师生、同学,不像从前那样有亲密的关系。

  

意念身口。曾无一善。

  

“意”“身”“口”是三业。身口意三业都在造恶,没有一善可言。

  

我们细细观察这一段,表现的三毒都在一个“贪”字的范围。他贪什么?贪“耽酒、嗜美”。所以这一段经文列在“饮酒恶”,是有道理的。

  

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

  

这是“愚痴”。“诸佛”是真正过来人。“经典”里面所说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法”是方法。佛是怎样证得诸法实相的?也就是说佛是怎么样明白宇宙人生真相的?佛把他的方法、经验告诉我们,提供给我们做参考。我们凭借著诸佛菩萨的经验、方法,认真修学,也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是这些人他不相信,那就没法子了。这是“不信大道”。

  

第二句是“不信因果”。“不信生死善恶”。他不相信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他以为人死了一切就完了。他不相信因果报应,不相信六道轮回,不相信还有来生。于是造作这些恶业,毫无顾忌,真的是无所不为。

  

欲害真人。斗乱僧众。

  

这是“憎恨”。酒喝醉了,没有理由发出来这些憎恨心。酒喝醉了,看不顺眼就杀人。“真人”是修行人。他要害修行证果之人。

  

“斗乱僧众”就是破和合僧。像五逆罪里面杀阿罗汉,是破和合僧。这都是造无间的罪业。

  

这是酒后乱性,很容易造极重的罪业。

  

愚痴蒙昧。自为智慧。

  

这是讲痴恶之“痛”。

  

“愚痴蒙昧”是心不开窍,我们常讲的糊涂。自以为有智慧,自以为聪明。实在是糊涂到极处了。

  

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

  

这是说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知道生从那里来,死之后到那里去。清楚、明白,这才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

  

不仁不顺。希望长生。

  

“仁”是爱人。他不能爱护大众,不能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的意思。这一个字是属于会意。“仁”是两个人,不是自己一个,从自己本身要想到别人。“不顺”。是讲不顺人情,不顺法度。

  

他还“希望长生”。这是打妄想。

  

慈心教诲。而不肯信。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十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