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第十二卷)
淨空法師講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薩學院
第十二卷
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
這第五段是“飲酒惡”。我們細心地的觀察這一品經,經義實在包含了“五戒”與“十善”。前面叁段講殺、盜、淫。第四段“妄語惡”裏面說到兩舌、惡口、绮語。而在這一段“飲酒惡”裏面說到貪、嗔、癡。這個貪、嗔、癡,都是因爲飲酒的過失而引起的。所以這一品經的意思是非常的圓滿。
“戒”跟“善”,似乎是相同,其實不一樣。“善”的果報是人天福報,所以叫十善。修這十種人間善業得人天福報。而“戒”的目的跟“善”的目的不相同。戒是要得“定”,因戒得定,所以它的果是要得定,而不是在福報。戒決定是善,善不一定是戒,它的結果不相同。我們一定要把它辨別清楚。
我們念佛人所求的目的是念佛叁昧。念佛叁昧是屬于“定”。怎樣才能得念佛叁昧?當然“正因”是信、願、持名。持戒是“助緣”,把我們不能得叁昧的種種障礙除掉。用戒把障礙除掉,使念佛叁昧容易成就。可見持戒的目的是跟世間求福報是不相同的。
經文一開端說:“世間人民”。這先說因,把因緣說明白。
“徙倚懈怠,不肯作善”。“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沒有一個方向,沒有一個目標。也就是古人所說“志不立”。這個人沒有志向,因此這一生就無所適從。“徙倚”就是無所適從的樣子。這樣的人,就是俗話所說的醉生夢死,糊裏糊塗來到這個世間,一生也就是迷惑顛倒過去了。人生要過得很充實,過得有意義、有價值,他一定在這一生當中有一個奮鬥的目標、有一定的方向,他的生活就過得很充實。
世間法,立志就是做大事。無論在那一個行業,他只要志向不改,精進努力,一定都是有成就的。但是佛告訴我們,世法裏面的成就,是不真實的。爲什麼不真實?畢竟屬于輪回業,這就不真實了。真實是要永恒的。世間法裏面講“叁不朽”,這是有一點永恒的意思。所謂是立功、立德、立言。但是叁不朽也不是真實的。因爲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怎麼能有真正的不朽?所以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像這一些事實,我們都能體會得到,也都能看得很清楚。像世間變亂、天災人禍,往往帶來了嚴重的毀滅,不止是滄海桑田。所以佛告訴我們,超越世法才是真實的。
明心見性是真正的永恒。可是說得容易,得來實在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于是佛祖爲我們大開方便之門,以名號功德接引十方衆生,往生淨土。生到淨土,第一你得到的是無量壽,這就是第一真實。第二是圓證叁不退、一生究竟圓滿成佛,這才是真實。我們要把方向、目標定在這裏,就一生過得真正充實、真正有意義、有價值了。
“徘徊懈怠”,可以說是很痛苦的人生。他沒有幸福,也沒有快樂,這是非常的不幸。大凡這一類的人,就是我們世間常講的不務正業,遊手好閑,苟安放逸,所以不肯爲善。古聖先賢的教誨,他聽不進去,他也聽不懂。父兄師長的教導,他也不能接受。所以說“不肯作善,治身修業”。“治身”就是我們常講的修身。“業”是正業,正當的行業。
“父母教誨,違戾反逆”。父母師長的教誨不但不能接受,而且是有意的去違背。
“譬如冤家,不如無子”。父母有這麼一個不孝大逆不道的兒子,確實感歎“不如無子”。爲什麼?無子他還不操心、不耽心。現前唯恐小孩爲非作歹,連累父母,連累家親眷屬。讓父母常常耽憂。
“負恩違義,無有報償”。父母養育之恩,師長有教導之義,都不顧。所以是忘恩負義,不能孝養父母,不能奉事師長。這就是“無有報償”。
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谏曉。
在這段經文裏面我們看到“耽酒”。在五戒裏面最後一條是“不飲酒戒”。
“放恣”就是放逸遊散。“耽酒”是飲酒無度。“嗜美”。“美”是專指食物好吃。“魯”是魯莽,“扈”是跋扈。是說這個人的性情魯莽跋扈。“抵突”要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無禮的抗拒,不通人情,當然談不上禮儀。“義”是義務,是我們應當要做的。像五倫裏面父慈、子順,這是義務。做父親的應當要慈愛子女,做子女的應當要孝順父母,這是義務,是本分事情,應當要做的。“禮”是禮節、禮貌。
佛在經上所說的,我們從裏面細心去體會。就能想像這個人是“不肯作善,徙倚懈怠”。這裏可以說把這兩句描繪得很清楚。
“不可谏曉”。你去勸導他,不但不能接受,還無禮的抗拒。所以沒有辦法去勸導他,沒有法子把他喚醒。“曉”是教他明了。他永遠不會明了的。
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
一個正常的人,會常常想到父母、師長,家親眷屬,甚至于朋友,他們現在生活怎麼樣了,有沒有困難?需不需要我們去幫助他們?這都是道義。一個正常的人會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
這個人是“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他心裏一概都沒有。他不憂這些事情,他也不挂念這些事情。
不惟父母之恩。
“惟”是思惟。他不想父母對他有養育之恩,把父母當做冤家。所以父母看他“不如無子”。
不存師友之義。
“存”是存念。他心裏面也沒有師友的道義。
在從前師友跟我們現在社會上的師友的確不相同。古時候師徒如父子,甚至師生之情往往勝過父子。我們在曆史上常常能看到。所以學生對于老師報答也非常之厚。同學如同手足,如同兄弟一樣。所以確實有情、有義,不像現在。現在的教育,不重視倫理。所以師生、同學,不像從前那樣有親密的關系。
意念身口。曾無一善。
“意”“身”“口”是叁業。身口意叁業都在造惡,沒有一善可言。
我們細細觀察這一段,表現的叁毒都在一個“貪”字的範圍。他貪什麼?貪“耽酒、嗜美”。所以這一段經文列在“飲酒惡”,是有道理的。
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
這是“愚癡”。“諸佛”是真正過來人。“經典”裏面所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法”是方法。佛是怎樣證得諸法實相的?也就是說佛是怎麼樣明白宇宙人生真相的?佛把他的方法、經驗告訴我們,提供給我們做參考。我們憑借著諸佛菩薩的經驗、方法,認真修學,也能達到這個境界。但是這些人他不相信,那就沒法子了。這是“不信大道”。
第二句是“不信因果”。“不信生死善惡”。他不相信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他以爲人死了一切就完了。他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六道輪回,不相信還有來生。于是造作這些惡業,毫無顧忌,真的是無所不爲。
欲害真人。鬥亂僧衆。
這是“憎恨”。酒喝醉了,沒有理由發出來這些憎恨心。酒喝醉了,看不順眼就殺人。“真人”是修行人。他要害修行證果之人。
“鬥亂僧衆”就是破和合僧。像五逆罪裏面殺阿羅漢,是破和合僧。這都是造無間的罪業。
這是酒後亂性,很容易造極重的罪業。
愚癡蒙昧。自爲智慧。
這是講癡惡之“痛”。
“愚癡蒙昧”是心不開竅,我們常講的糊塗。自以爲有智慧,自以爲聰明。實在是糊塗到極處了。
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
這是說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知道生從那裏來,死之後到那裏去。清楚、明白,這才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
不仁不順。希望長生。
“仁”是愛人。他不能愛護大衆,不能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的意思。這一個字是屬于會意。“仁”是兩個人,不是自己一個,從自己本身要想到別人。“不順”。是講不順人情,不順法度。
他還“希望長生”。這是打妄想。
慈心教誨。而不肯信。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