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十二卷▪P2

  ..續本文上一頁t">這一句是講父母、師長對他慈悲,教誨他,他不能接受,不能信受奉行。

  

苦口與語。無益其人。

  

乃至于親朋好友苦口婆心的勸導他,他也不能接受。或者是陽奉陰違,表面上接受,回過頭他的毛病又犯了。始終是“無益其人”,對他沒有幫助,沒有好處。原因就是底下所講的。

  

心中閉塞。意不開解。

  

這個人心裏面像有茅塞一樣。在佛法裏頭說是業障重。什麼業?惡業。前面講的飲酒惡業,貪念杯中之物,被嗜好蒙蔽了心竅。所以對他的教誨,對他的勸導,他都沒有辦法開解。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這是講到“果報”現前了。飲酒吃肉與衆生結的怨就很深了。如果這一生又沒有善業、沒有善行,果報現前就不好了。這個時候後悔、恐懼,也沒用處。

  

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于後。將何及乎。

  

《地藏經》裏面講有烊銅地獄,渴飲烊銅,饑吞鐵丸,就是這一類人的果報。銅是金屬,高溫之下燒成液體了。渴的時候,飲這個烊銅,這是地獄裏頭的刑罰。這是飲酒所造一切過失演變的一些罪業,就要受這種果報。所以不可不謹慎。到那個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這是說明酒惡要除。

  

但是在今天這個社會裏面交際應酬,幾乎都免不了飲酒。自己要提高警覺性。如果受了五戒、菩薩戒,就決定不能飲酒。縱然在應酬之中,是禮節不得已,也決定不過量。換一句話,飲酒只限于一杯。中國古時候宴會當中也有酒,但是古聖先賢都知道飲酒不好,醉了之後會亂性。中國古時候酒杯的兩旁邊有兩只角上來,叫“止酒”。擋住你喝酒,讓你沒有辦法幹杯,只能嘗一點點,酒倒不下去,止住在那裏。所以古人這個用意很好,那種酒杯很有道理。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在應酬當中只一杯。別人幹杯,我們隨意就好,決定不能過量。這些事情實在講我們要認真去做,反而能得到別人的尊敬。

  

上一次在達拉斯有一位同修告訴我。他公司裏有宴會,招待國外的經銷商。他剛好代表公司分派在新加坡代理商那一桌。他說新加坡人跟其他的商人不一樣。第一他們穿著很整齊,非常有禮貌,不像其他桌,談話說笑聲音都很大。第二他們不喝酒。他們說,在新加坡的時候不喝酒,在國外也不多喝酒,免得養成習慣。這是經銷商在國外應酬當中,他們怕飲酒失了禮節,都能自動保持規矩。所以他對他們很尊敬。這是很值得我們做榜樣的。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這一些所說的都是事實。“五道”就是天道、人道、畜牲、餓鬼、地獄。通常我們講“六道”,還有一個阿修羅道。這個地方阿修羅道怎麼不見了?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除了地獄,其他四道都有阿修羅。天、人、鬼、畜這個四道都有阿修羅。阿修羅的特征是福報很大,嫉妒、嗔恨心很重。在天上他的福報等于天王,在人間他的福報也相當于帝王,畜牲餓鬼亦複如是。他有很大的福報,但是沒有德行。他在那一道,就算那一道。所以這裏講的是“五道分明”。如果講六道,阿修羅道是專講天阿修羅,把天分成天道跟阿修羅道。所以“五道”跟“六道”意義是相同的。

  

“五道分明”,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善惡報應,禍福相承”。修善則生人天善道,造惡必然是生畜牲、餓鬼、地獄道。然而善裏面有惡,惡裏面有善。因此福裏面有禍,禍裏面也有福。自作自受,所以說“身自當之”,自己造的要自己受,誰也不能代替。

  

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

  

“善人”是講修善的人。“行善”就是前面所講的五戒十善。我們能持五戒修十善,現在這一生當中會得安樂。我們常講人生的幸福與快樂,只要認真修,現前決定可以得到。所謂是心安理得了。道理明了之後,身心就安了。

  

“從樂入樂”。第一個“樂”是現在的果報,現在幸福快樂。底下一個“樂”是來生的福報。來生的福報一定比這一生還要殊勝。

  

“從明入明”。“明”是心地光明清淨。

  

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

  

“惡人行惡”,就是造十惡業。造殺、盜、淫、妄,這個十惡業。

  

“從苦入苦”。現在這一生當中,他的生活很痛苦,即使物質生活相當豐厚,但是他精神生活苦。而來生在叁惡道,果報比現在要更苦。

  

“從冥入冥”。“冥”是迷惑。這一生迷惑顛倒,來世的時候,迷惑就更深了。

  

誰能知者。獨佛知耳。

  

這些事情,什麼人能清楚、能明白?唯佛對于這些事情知道得很清楚、很明了。實際上不但是佛,菩薩也知道,羅漢也曉得。世間的大聖大賢都能知道這些事實的真相。可是要講到徹底究竟,那的確只有佛才能。所以說“獨佛知耳”。

  

教語開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

  

“教語開示”。這是佛教導我們,佛開示我們。“開”是開啓,“示”是指示。五戒十善不但是人天的基礎,也是修行成佛的根本。所以佛家的根本戒就是五戒。

  

佛雖然講得很清楚,指示得很明白,信的人不多。能依照佛所說的去做就更少了。“信行者少”。行比信的人還要少。

  

因此,“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就是輪回無盡。

  

如是世人。難可具盡。故有自然叁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這一段佛我們說出六道輪回所以“不絕”的因由。這就是像前面所說的,世間人造惡的多,行善的少(至少我們娑婆世界在現前是這個狀況),所以有“自然叁途”。實在講叁途、六道都是自然變現的。不是佛菩薩設定的,也不是上帝、閻羅王去營造的,是自然變現出來的。所以就像佛在《法華經》當中所說的:“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

  

“無量苦惱,輾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這是講衆生在六道輪回裏面的狀況很苦。“難得解脫,痛不可言”。這是佛看得清楚。

  

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

  

這是佛再總結提醒我們,讓我們在這個地方深深的反省。

  

“五惡”就是殺、盜、淫、妄、酒。這裏面包含著「十惡”,這是造因。既然造的惡因,一定會受苦報。這一生當中的苦報就是“五痛”,我們常講“現世報”。“五燒”是講的叁途,是來生的惡報。下面這兩句是比喻:

  

“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五惡”實在是斷滅人道的因素,這是毒素,我們要認識清楚。我們一般人曉得毒品對于身心是有很大的傷害。爲什麼還有人吸毒?吸毒之人就好比在此地造作五惡之人,是一樣的。他的身心麻痹了,就是此地講的“心中閉塞,意不開解”。他也曉得五惡不好,但是他自己沒有辦法控製,還是要造惡。

  

若能自于其中。一心製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爲衆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洹之道。是爲五大善也。

  

這是佛教導我們要斷惡修善。果然能明白佛的教誨,依照佛的教誨去做,這樣就好了。

  

“若能”是假使。你能 “自于其中,一心製意”。佛所在開示之中,告訴我們要守五戒,要修十善。我們在這個教訓裏面能“一心製意”,克服自己的妄念,克服自己的惡習氣。“製”是控製,“意”就是惡習氣。正是所謂守口、攝意、身莫犯。

  

“端身正念”。“端身”就是守口、身不犯。“正念”就是攝意。心要正,念要正。

  

“言行相副,所作至誠”。對人、對事、對物,都要真誠。

  

“獨作諸善,不爲衆惡”。看到別人做惡,我們自己修善,這就對了。最低限度我們不會被環境所轉。真能在境界裏面站得穩腳,自然就能轉境界。轉境界就能影響別人,那就是化他。自行化他,自度度他。

  

“身獨度脫”。先度自己,然後才能幫助別人,經裏面常說:“如是行者得度世”。所以佛說“獲其福德”。你自然得福。

  

“可得長壽,泥洹之道”。依照佛在本經所說的理論方法去修行,將來必定得生淨土。生到淨土就與佛同壽。“泥洹”是如來的果德,也就是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當中必定成佛。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