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十二卷▪P2

  ..续本文上一页t">这一句是讲父母、师长对他慈悲,教诲他,他不能接受,不能信受奉行。

  

苦口与语。无益其人。

  

乃至于亲朋好友苦口婆心的劝导他,他也不能接受。或者是阳奉阴违,表面上接受,回过头他的毛病又犯了。始终是“无益其人”,对他没有帮助,没有好处。原因就是底下所讲的。

  

心中闭塞。意不开解。

  

这个人心里面像有茅塞一样。在佛法里头说是业障重。什么业?恶业。前面讲的饮酒恶业,贪念杯中之物,被嗜好蒙蔽了心窍。所以对他的教诲,对他的劝导,他都没有办法开解。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这是讲到“果报”现前了。饮酒吃肉与众生结的怨就很深了。如果这一生又没有善业、没有善行,果报现前就不好了。这个时候后悔、恐惧,也没用处。

  

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地藏经》里面讲有烊铜地狱,渴饮烊铜,饥吞铁丸,就是这一类人的果报。铜是金属,高温之下烧成液体了。渴的时候,饮这个烊铜,这是地狱里头的刑罚。这是饮酒所造一切过失演变的一些罪业,就要受这种果报。所以不可不谨慎。到那个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这是说明酒恶要除。

  

但是在今天这个社会里面交际应酬,几乎都免不了饮酒。自己要提高警觉性。如果受了五戒、菩萨戒,就决定不能饮酒。纵然在应酬之中,是礼节不得已,也决定不过量。换一句话,饮酒只限于一杯。中国古时候宴会当中也有酒,但是古圣先贤都知道饮酒不好,醉了之后会乱性。中国古时候酒杯的两旁边有两只角上来,叫“止酒”。挡住你喝酒,让你没有办法干杯,只能尝一点点,酒倒不下去,止住在那里。所以古人这个用意很好,那种酒杯很有道理。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在应酬当中只一杯。别人干杯,我们随意就好,决定不能过量。这些事情实在讲我们要认真去做,反而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上一次在达拉斯有一位同修告诉我。他公司里有宴会,招待国外的经销商。他刚好代表公司分派在新加坡代理商那一桌。他说新加坡人跟其他的商人不一样。第一他们穿著很整齐,非常有礼貌,不像其他桌,谈话说笑声音都很大。第二他们不喝酒。他们说,在新加坡的时候不喝酒,在国外也不多喝酒,免得养成习惯。这是经销商在国外应酬当中,他们怕饮酒失了礼节,都能自动保持规矩。所以他对他们很尊敬。这是很值得我们做榜样的。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这一些所说的都是事实。“五道”就是天道、人道、畜牲、饿鬼、地狱。通常我们讲“六道”,还有一个阿修罗道。这个地方阿修罗道怎么不见了?佛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除了地狱,其他四道都有阿修罗。天、人、鬼、畜这个四道都有阿修罗。阿修罗的特征是福报很大,嫉妒、嗔恨心很重。在天上他的福报等于天王,在人间他的福报也相当于帝王,畜牲饿鬼亦复如是。他有很大的福报,但是没有德行。他在那一道,就算那一道。所以这里讲的是“五道分明”。如果讲六道,阿修罗道是专讲天阿修罗,把天分成天道跟阿修罗道。所以“五道”跟“六道”意义是相同的。

  

“五道分明”,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善恶报应,祸福相承”。修善则生人天善道,造恶必然是生畜牲、饿鬼、地狱道。然而善里面有恶,恶里面有善。因此福里面有祸,祸里面也有福。自作自受,所以说“身自当之”,自己造的要自己受,谁也不能代替。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

  

“善人”是讲修善的人。“行善”就是前面所讲的五戒十善。我们能持五戒修十善,现在这一生当中会得安乐。我们常讲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只要认真修,现前决定可以得到。所谓是心安理得了。道理明了之后,身心就安了。

  

“从乐入乐”。第一个“乐”是现在的果报,现在幸福快乐。底下一个“乐”是来生的福报。来生的福报一定比这一生还要殊胜。

  

“从明入明”。“明”是心地光明清净。

  

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恶人行恶”,就是造十恶业。造杀、盗、淫、妄,这个十恶业。

  

“从苦入苦”。现在这一生当中,他的生活很痛苦,即使物质生活相当丰厚,但是他精神生活苦。而来生在三恶道,果报比现在要更苦。

  

“从冥入冥”。“冥”是迷惑。这一生迷惑颠倒,来世的时候,迷惑就更深了。

  

谁能知者。独佛知耳。

  

这些事情,什么人能清楚、能明白?唯佛对于这些事情知道得很清楚、很明了。实际上不但是佛,菩萨也知道,罗汉也晓得。世间的大圣大贤都能知道这些事实的真相。可是要讲到彻底究竟,那的确只有佛才能。所以说“独佛知耳”。

  

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

  

“教语开示”。这是佛教导我们,佛开示我们。“开”是开启,“示”是指示。五戒十善不但是人天的基础,也是修行成佛的根本。所以佛家的根本戒就是五戒。

  

佛虽然讲得很清楚,指示得很明白,信的人不多。能依照佛所说的去做就更少了。“信行者少”。行比信的人还要少。

  

因此,“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就是轮回无尽。

  

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这一段佛我们说出六道轮回所以“不绝”的因由。这就是像前面所说的,世间人造恶的多,行善的少(至少我们娑婆世界在现前是这个状况),所以有“自然三途”。实在讲三途、六道都是自然变现的。不是佛菩萨设定的,也不是上帝、阎罗王去营造的,是自然变现出来的。所以就像佛在《法华经》当中所说的:“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

  

“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这是讲众生在六道轮回里面的状况很苦。“难得解脱,痛不可言”。这是佛看得清楚。

  

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这是佛再总结提醒我们,让我们在这个地方深深的反省。

  

“五恶”就是杀、盗、淫、妄、酒。这里面包含著「十恶”,这是造因。既然造的恶因,一定会受苦报。这一生当中的苦报就是“五痛”,我们常讲“现世报”。“五烧”是讲的三途,是来生的恶报。下面这两句是比喻: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五恶”实在是断灭人道的因素,这是毒素,我们要认识清楚。我们一般人晓得毒品对于身心是有很大的伤害。为什么还有人吸毒?吸毒之人就好比在此地造作五恶之人,是一样的。他的身心麻痹了,就是此地讲的“心中闭塞,意不开解”。他也晓得五恶不好,但是他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还是要造恶。

  

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这是佛教导我们要断恶修善。果然能明白佛的教诲,依照佛的教诲去做,这样就好了。

  

“若能”是假使。你能 “自于其中,一心制意”。佛所在开示之中,告诉我们要守五戒,要修十善。我们在这个教训里面能“一心制意”,克服自己的妄念,克服自己的恶习气。“制”是控制,“意”就是恶习气。正是所谓守口、摄意、身莫犯。

  

“端身正念”。“端身”就是守口、身不犯。“正念”就是摄意。心要正,念要正。

  

“言行相副,所作至诚”。对人、对事、对物,都要真诚。

  

“独作诸善,不为众恶”。看到别人做恶,我们自己修善,这就对了。最低限度我们不会被环境所转。真能在境界里面站得稳脚,自然就能转境界。转境界就能影响别人,那就是化他。自行化他,自度度他。

  

“身独度脱”。先度自己,然后才能帮助别人,经里面常说:“如是行者得度世”。所以佛说“获其福德”。你自然得福。

  

“可得长寿,泥洹之道”。依照佛在本经所说的理论方法去修行,将来必定得生净土。生到净土就与佛同寿。“泥洹”是如来的果德,也就是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生当中必定成佛。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十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