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第十一卷)
淨空法師講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薩學院
第十一卷
相從共生。更相報償。殃惡未盡。終不得離。輾轉其中。累劫難出。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
這一段世尊告訴我們,殺業冤結很深,招來的是互相的酬償。因此殺業就愈演愈烈,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是“相從共生”。這句話就是互相的報償,
“更相報償”。
“殃惡未盡,終不得離”。這是指心境的造作。如果冤結沒有化除的話,就永遠存在著。這一樁事情並不難懂。如果我們冷靜細心都能體會到這種情景。譬如前面所說的,人畜之間的冤結,人殺害衆生,吃衆生肉,這是因爲衆生沒有能力抵抗,所謂是弱肉強食。但是他的怨恨永遠存在,並不是被吃了、死了一切都完了。這樣事情就好辦,沒這麼麻煩。他的冤恨是帶著走的,將來再一轉生,改形易道。像佛經上所講的“人死爲羊,羊死爲人”。來生這個畜牲變成人了,人變成畜牲了。這人在吃畜牲肉的時候,那個畜牲是不是很甘心的想,我前一生做人吃了他的肉,這一生他做人、我做畜牲,我應該償還他。如果這樣想,債就了了,就沒事了。假如不是這樣想,冤結積在心中,愈積愈深,愈積愈重,報複是一世比一世來得慘烈,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他要不覺悟,是永遠是沒完沒了。這是非常可怕的一樁事情。我們要是不學佛,那裏曉得這個事實真相。學佛之後,聽到佛的教誨、講解,我們才曉得事實真相,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殃惡未盡”,可以說永遠不會盡的。報來報去永遠沒了,所以是“輾轉其中,累劫難出”。“其中”就是六道輪回。在這裏面酬償業報,“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這兩句話是說明因果不虛,必受其報。這些事是自然演變出來的,沒有人去製造,沒有人去設計。正如同我們做夢,心行不善的人,行爲不良的人,常做作夢。他並不喜歡做作夢,卻天天做作夢,這是一回什麼事?“自然有是”。就是佛在經論裏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裏面常常想,它就會現相,就會變現出六道輪回的相。
“雖不即時暴應”。佛說果報通叁世。有現世的果報,有來世的果報(來世是接著來的一世),有後世的果報。後世果報就不一定在那一生。因緣聚會的時候,果報怎樣逃也逃不脫。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
“善惡會當歸之”。這就是因緣遇合的時候,一定不能避免的。這是講殺業,就是償命。
其二者。世間人民不順法度。奢淫驕縱。任心自恣。
第二段是講“偷盜惡”。首先爲我們說偷盜之“因”。
“世間人民,不順法度”。世間人民不能順從法度。“法”是法律。“度”就是衡量,也是製度。像中國古時候所講的五倫十義,都可以算是法度。它有法的意思,也有製度的意思。佛法裏面講的“叁福”、“六和”,是出世間的法度。法律跟製度要“不順”,就是違犯、違背了。
“奢淫驕縱,任心自恣”。奢侈。“淫”在此地不當做男女交會說。凡事做得太過分了就叫“淫”。譬如說雨水下得太多了,稱作淫雨。“淫”是過分的意思。這是驕慢、放縱。“任心自恣”也是這個意思。這是說盜心的起因。
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損害忠良。心口各異。機僞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诳。
這幾句講的是偷盜的“手段”。佛法裏面講偷盜,跟我們世間的觀念不太一樣。佛法裏面講偷盜的範圍非常的深廣。在梵文本意裏面叫“不予取”,範圍就非常的廣大。有主之財(這個財物是有主人的),主人沒有同意,你把他取得來,無論用什麼手段,只要不是他甘心情願的,你所得到的都算是偷盜。
“居上不明”。就是在上位的,“在位不正”。他利用他的職權,貪贓枉法,這些人給他送的禮,是不是甘心情願的?不是的。是被權勢脅迫,不得不行賄賂。這都是屬于偷盜。所以不一定是自己偷偷摸摸去盜取。這種手段實在是太毒了。儒家講不義之財。在佛法裏面講都是偷盜的行爲,都是犯了盜戒。
如果對他權勢利害有不利的時候,他甚至“陷人冤枉”。這真可謂是利令智昏。這裏面不但有盜業,而且有殺業。這個殺業爲什麼不列入第一段,而列在此地?他是因盜而殺,主要是“盜”。
“損害忠良”。在曆史上最著名的,是宋高宗殺嶽飛。這在佛法裏面就是犯盜戒,實在是偷盜。這是怎麼回事情?諸位讀曆史就曉得。在那個時候宋高宗的父親是徽宗,當時的皇帝欽宗是他哥哥,這兩個人被金人俘擄去了。中國這個時候沒有皇帝,他就宣布繼位做皇帝。嶽飛是個忠心耿耿的人,希望血恥報國,光複國土,把金兵趕出中國的邊境,把徽欽二帝再迎回來。這是嶽飛之志。可是他沒想到欽宗回來之後,宋高宗怎麼辦?高宗想做皇帝,秦桧想做宰相,這兩個人爲了個人的利益,把嶽飛害死了,並跟金人談和,使徽欽二帝永遠不能回到中原,高宗的皇帝就坐穩了。這是盜國。這不是小偷,是大偷。
我們古時候講“竊國者好過”。偷到一個國家,他能做侯、做王。高宗並不是有意去殺害嶽飛,他知道嶽飛是忠臣,但是對他的利害妨礙太大了,爲了保全自己利益,這是“盜”。因盜而殺,是這麼回事情。這是舉一個例子。像這種例子很多。
“心口各異”。心裏面所想的跟口裏說的是兩回事,不是一致。
“機僞多端”。這個人非常機詐。
“尊卑中外,更相欺诳”。對于家庭,對于長官,對部下,對朋友,對于外國,都用欺騙的手段,毫無誠意,目的全是盜心。盜竊名位、權力。
嗔恚愚癡。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顧前後。
這一段是講因“盜”而起了爭執。這種爭執在現代非常的明顯。所謂的權力鬥爭,是屬于這一類的。這個現象幾乎在每一個階層裏面都能看得到。這是我們要警惕的。
“嗔恚愚癡,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嗔恚、愚癡、貪欲,叁毒都具足了。
“利害勝負”。“利害”是講他的得失。他得到利了,有利必定有害,于是就有勝負了,于是鬥爭決定不能避免。
“結忿成仇,破家亡身”。這是“痛”。盜是惡因,這個時候這是屬于花報。
“不顧前後”。這一句是講的未來的果報。“前”是前因,“後”是後果。前一段“殺生惡”,曾經講到人與人之殘殺,人與畜牲之殘殺,畜牲與畜牲互相殘殺,這都有報應的。這裏是因盜或者因利害沖突而造成的殺業。這都有聯貫的,後果非常可怕。
富有悭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
這些教訓我們都應當牢牢地記住,決定不要去犯。他富有,是不是淨財?假如是不義之財,他的富有決定保不住;如果是淨財,他能守得穩,能守得住。不淨之財就是說他雖然富有,但是不義之財,這未必能保得住。
“不肯施與”。這問題就嚴重了。“財”,中國人稱爲“通貨”,是要流通的。一不流通,問題馬上就來了。財到你這裏不流了,不流就生病了。流水是清潔幹淨的,水要不流了就變成臭水溝了。所以要曉得積財就是養毒,就是在積毒。很少人能體會到這個意思。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財決定不能積,一定要流通。流通了,這個財是活的。像活水,源源不盡,而不是死水。所以要能布施。
佛告訴我們,一個人一生命中所有的財富,中國人稱爲“祿”。祿就是你應該享受的這些物質,你應該享受的都是你前生所修的。前生修什麼?修的財布施。如果你修財布施多,你這一生祿就多,你的財富就多。如果你前生修得少,你這一生財富就少,是這麼來的。有人以爲他發了財,認爲他很聰明、很能幹,他生財有道。其實比他聰明、比他能幹的人很多。爲什麼別人不發財?要知道,命裏有的話,他一定有;命裏無時,莫強求,求不到的。這是一定的道理。怎麼能勉強?命裏沒有的,想求,假如你能如理、如法的求,也能求得到。“如理”是根據道理,不違背道理。有一定的方法能求得到。如理如法,有求必應。這是一定要曉得的。
佛在經裏面講得很多。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叁種果報都是世間人希求的,如果不修因,那裏能求得到?不修因,求佛菩薩也求不到,求天地鬼神也求不到。一定要懂得修因。
那麼這些富有的人,他們就…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十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