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十一卷▪P2

  ..續本文上一頁不知道修因,所以不肯施與。

  

“愛保貪重,心勞身苦”。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時候,心裏面憂念要怎麼樣得到;得到之後,又怕失掉,這個心很苦。身心都很苦。中國俗話所謂:“誰知世上金銀寶,借汝權看數十年”。你一樣也帶不走。再富有,也是一天叁餐,夜眠六尺。還能有什麼其他享受?如果我們把事實真相看清楚了,才知道布施快樂,幫助人是樂事。世間什麼事情最快樂?幫助人的事情是最快樂的。佛菩薩大慈大悲幫助一切衆生,所以他們的生活是最快樂的。

  

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

  

“如是至竟,無一隨者”。“竟”就是到老死。你壽命完了,沒有一樣能跟著你走,一樣都帶不走。

  

可是“善惡禍福,追命所生”。“善惡禍福”跟你走了,這是麻煩事情。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一生造的善惡業跟著你走,帶給你來生後世禍福的果報。你這一生心善、行善,你來生後世得福報;如果心惡、行惡,來生後世就得苦報,就是災禍。這是“追命所生”。

  

或在樂處。或入苦毒。

  

這就是果報。“樂處”是講的叁善道,“苦毒”是講的叁惡道。

  

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常懷盜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給。消散複取。

  

這一段是講由“業”轉變成“果報”。這種情形古今到處都有,我們稍微留意都能見到。

  

心量狹小,嫉妒別人。“見善憎謗”,是看到別人有善行,看到別人有好事,他不但不能隨喜,反而毀謗。這是從嫉妒心生起的嫉妒毀謗。

  

“不思慕及”。他不知道仰慕善人,不知道向善人學習。他在旁邊嫉妒、毀謗、障礙。

  

“常懷盜心”。這個心就是盜心。盜心固結,都是貪圖名聞利養。

  

“悕望他利,用自供給”。別人的利益他來享受,享受完了再去取。

  

“消散複取”。換一句話說他的享受,是不勞而獲。凡是這一類的人手段都非常高明。雖然能欺人一時,終究會敗露;縱然不敗露,欺騙不了良心,欺騙不了神明。

  

神明克識。終入惡道。自有叁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這全是屬于盜心。手段再高明,也沒有辦法免了“神明克識”。這個意思就是說天地之間有主管善惡之神。中國俗話說:“舉頭叁尺有神明”。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面講得很清楚。諸位念過《地藏經》就明了,神明一定把你的行業都記錄下來。“識”是破音字,念“志”,當做記錄來講。“克”是必定。一定記錄下來了。死了以後見閻王,審判的時候一定判入惡道。

  

“終入惡道”。這是隨業受報。

  

“自有叁途”。“叁途”是畜牲、餓鬼、地獄。

  

“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這是說墮落到叁途的果報,也就是前面講的“燒”。

  

這一段經文裏面,我們所看到的,無論是殺,是嗔,或者是愚癡,都是從盜心生起的,所以都歸在“盜惡”這一類。

  

其叁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壽命幾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念淫佚。煩滿胸中。邪態外逸。費損家財。事爲非法。

  

第叁段講的是“邪淫惡”。經文一開端,佛很感慨的爲我們說出:“世間人民,相因寄生”。人活在世間,是要仰賴大衆互相合作,沒有辦法獨自生存。我們吃的,有農夫耕作;我們穿的,有多少工人在紡織。生活所需點點滴滴都是大衆互相依賴的。

  

“壽命幾何”。人能常常這樣想,常常這樣觀察,警覺心就高了,妄念自然就少了。可是迷惑顛倒的人多,不了解事實真相。如果明白,就知道一切衆生與我們都有恩德。所以佛法在回向偈裏面有:“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這是真正明了事實真相。

  

“四重恩”第一個是“父母之恩”,父母有養育之恩。第二是“叁寶之恩”,叁寶是老師,有教導之恩。第叁是“國家之恩”,國家保障我們生命財産的安全,使我們能安居樂業。第四個是“衆生恩”。剛才說了我們生活之所需要,需要靠一切衆生互助合作。所以佛教我們常念四恩。

  

“不良之人”,是不知道四恩,不知道感恩的這些人。

  

“身心不正”。心裏面常有邪思,身有邪行。所以“常懷邪惡”。“邪惡”裏面最重的就是“常念淫佚”。即使正常的夫婦,如果淫欲無度也犯了這條戒。

  

“煩滿胸中”。這是形容欲火在胸中如火燒一樣。

  

“邪態外逸”。所以是無有慚愧。

  

“費損家財”。這是我們一般講的浪子,因淫欲耗費家裏面的財産。

  

“事爲非法”。這是破人名節。這是講造的惡行。

  

所當求者。而不肯爲。

  

“所當求者”在這一段裏面就是“不邪淫”,這是善行善業。佛給我們講五善。不邪淫是善,他不肯爲,他不肯聽話,不肯做。邪淫所衍生的災變是非常可怕。

  

又或交結聚會。興兵相伐。攻劫殺戮。強奪迫脅。歸給妻子。極身作樂。衆共憎厭。患而苦之。

  

這就是衍生的災變。“興兵相伐”,是爲了女子。在曆史上所記載的,像石崇、孫秀,就是很好的例子。明末清初吳叁桂引清兵入關,是爲了他的愛妾陳圓圓。這都是爲女色,對于家庭、國家都不顧了。

  

“攻劫殺戮”。在古代楚文王的時候、晉獻公的時候、春秋戰國,都能看到爲女色引起的戰爭。

  

這些殺業都是歸到“邪淫惡”裏面。

  

“強奪迫脅”。像殷纣王時候的酒池、肉林一類的事情。以及現在的貪汙,貪贓枉法。

  

“歸給妻子,極身作樂,衆共憎厭”。這些人都是極聰明的人,可惜聰明反被聰明誤,造作這樣重的惡因。社會大衆那有不厭惡,那有不怨恨的道理?所以積這些怨恨、衆怒,于是家破國亡。在曆史上我們看到很多例子。

  

如是之惡。著于人鬼。

  

人看得很清楚,鬼神也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神明記識。自入叁途。

  

地獄裏面有炮烙的刑罰,畜牲有鴛鴿之報,都是與這些惡業有關聯。

  

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佛每一段的結語,都告訴我們這些惡業決定不能造。惡業不除,“痛、燒”是決定不能避免的。

  

其四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绮語。

  

第四段是講“妄語惡”。言語造業最容易。世出世間的聖人對于這樁事情都非常重視。所謂“口爲禍福之門”,說話不能沒有分寸,不能不謹慎。那些話當說,那些話不當說,當說、不當說都有後果。業報一定要自己去承當。

  

“兩舌”是挑撥是非,無論是有意、是無意的,對人都有傷害。有意的兩舌,罪業當然很重。無意的兩舌,要看它的演變,如果演變後果非常之惡劣,罪業也就很重。

  

“惡口”是說話傷人、粗魯。

  

“妄言”是欺騙衆生。

  

“绮語”是花言巧言,話說得非常好聽,可是用意不善,用意是害人。

  

現在的社會,像流行歌的歌詞,唱得很好聽,內容都教人殺、盜、淫、妄。現在的電影、小說都是屬于绮語。害社會、害大衆,果報一定在阿鼻地獄。這是我們一定要小心、要謹慎的。

  

佛教我們,佛菩薩的言語,決定是至善,決定是利益一切衆生的。這是我們應當學習。不但害人的言語我們不能有,與一切衆生沒有利益的言語,我們也不可以有。

  

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

  

這些都是因爲自欺欺人而生的這些過失,所以歸到“妄語惡”這一類。

  

“憎嫉善人”。爲什麼會嫉妒善人?別人比我好,顯得我不如人,想掩蓋自己,就得去毀謗別人。

  

“敗壞賢明”。“敗壞”就是破壞。這是因爲嫉妒,所以毀謗。嫉妒是因爲自欺欺人而起的,自欺就是妄語之因。人爲什麼要妄語?爲什麼要騙人?犯口的四種過惡,…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十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