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十一卷▪P2

  ..续本文上一页不知道修因,所以不肯施与。

  

“爱保贪重,心劳身苦”。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时候,心里面忧念要怎么样得到;得到之后,又怕失掉,这个心很苦。身心都很苦。中国俗话所谓:“谁知世上金银宝,借汝权看数十年”。你一样也带不走。再富有,也是一天三餐,夜眠六尺。还能有什么其他享受?如果我们把事实真相看清楚了,才知道布施快乐,帮助人是乐事。世间什么事情最快乐?帮助人的事情是最快乐的。佛菩萨大慈大悲帮助一切众生,所以他们的生活是最快乐的。

  

如是至竟。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

  

“如是至竟,无一随者”。“竟”就是到老死。你寿命完了,没有一样能跟著你走,一样都带不走。

  

可是“善恶祸福,追命所生”。“善恶祸福”跟你走了,这是麻烦事情。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一生造的善恶业跟著你走,带给你来生后世祸福的果报。你这一生心善、行善,你来生后世得福报;如果心恶、行恶,来生后世就得苦报,就是灾祸。这是“追命所生”。

  

或在乐处。或入苦毒。

  

这就是果报。“乐处”是讲的三善道,“苦毒”是讲的三恶道。

  

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常怀盗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

  

这一段是讲由“业”转变成“果报”。这种情形古今到处都有,我们稍微留意都能见到。

  

心量狭小,嫉妒别人。“见善憎谤”,是看到别人有善行,看到别人有好事,他不但不能随喜,反而毁谤。这是从嫉妒心生起的嫉妒毁谤。

  

“不思慕及”。他不知道仰慕善人,不知道向善人学习。他在旁边嫉妒、毁谤、障碍。

  

“常怀盗心”。这个心就是盗心。盗心固结,都是贪图名闻利养。

  

“悕望他利,用自供给”。别人的利益他来享受,享受完了再去取。

  

“消散复取”。换一句话说他的享受,是不劳而获。凡是这一类的人手段都非常高明。虽然能欺人一时,终究会败露;纵然不败露,欺骗不了良心,欺骗不了神明。

  

神明克识。终入恶道。自有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这全是属于盗心。手段再高明,也没有办法免了“神明克识”。这个意思就是说天地之间有主管善恶之神。中国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诸位念过《地藏经》就明了,神明一定把你的行业都记录下来。“识”是破音字,念“志”,当做记录来讲。“克”是必定。一定记录下来了。死了以后见阎王,审判的时候一定判入恶道。

  

“终入恶道”。这是随业受报。

  

“自有三途”。“三途”是畜牲、饿鬼、地狱。

  

“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这是说堕落到三途的果报,也就是前面讲的“烧”。

  

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所看到的,无论是杀,是嗔,或者是愚痴,都是从盗心生起的,所以都归在“盗恶”这一类。

  

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佚。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

  

第三段讲的是“邪淫恶”。经文一开端,佛很感慨的为我们说出:“世间人民,相因寄生”。人活在世间,是要仰赖大众互相合作,没有办法独自生存。我们吃的,有农夫耕作;我们穿的,有多少工人在纺织。生活所需点点滴滴都是大众互相依赖的。

  

“寿命几何”。人能常常这样想,常常这样观察,警觉心就高了,妄念自然就少了。可是迷惑颠倒的人多,不了解事实真相。如果明白,就知道一切众生与我们都有恩德。所以佛法在回向偈里面有:“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是真正明了事实真相。

  

“四重恩”第一个是“父母之恩”,父母有养育之恩。第二是“三宝之恩”,三宝是老师,有教导之恩。第三是“国家之恩”,国家保障我们生命财产的安全,使我们能安居乐业。第四个是“众生恩”。刚才说了我们生活之所需要,需要靠一切众生互助合作。所以佛教我们常念四恩。

  

“不良之人”,是不知道四恩,不知道感恩的这些人。

  

“身心不正”。心里面常有邪思,身有邪行。所以“常怀邪恶”。“邪恶”里面最重的就是“常念淫佚”。即使正常的夫妇,如果淫欲无度也犯了这条戒。

  

“烦满胸中”。这是形容欲火在胸中如火烧一样。

  

“邪态外逸”。所以是无有惭愧。

  

“费损家财”。这是我们一般讲的浪子,因淫欲耗费家里面的财产。

  

“事为非法”。这是破人名节。这是讲造的恶行。

  

所当求者。而不肯为。

  

“所当求者”在这一段里面就是“不邪淫”,这是善行善业。佛给我们讲五善。不邪淫是善,他不肯为,他不肯听话,不肯做。邪淫所衍生的灾变是非常可怕。

  

又或交结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戮。强夺迫胁。归给妻子。极身作乐。众共憎厌。患而苦之。

  

这就是衍生的灾变。“兴兵相伐”,是为了女子。在历史上所记载的,像石崇、孙秀,就是很好的例子。明末清初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为了他的爱妾陈圆圆。这都是为女色,对于家庭、国家都不顾了。

  

“攻劫杀戮”。在古代楚文王的时候、晋献公的时候、春秋战国,都能看到为女色引起的战争。

  

这些杀业都是归到“邪淫恶”里面。

  

“强夺迫胁”。像殷纣王时候的酒池、肉林一类的事情。以及现在的贪污,贪赃枉法。

  

“归给妻子,极身作乐,众共憎厌”。这些人都是极聪明的人,可惜聪明反被聪明误,造作这样重的恶因。社会大众那有不厌恶,那有不怨恨的道理?所以积这些怨恨、众怒,于是家破国亡。在历史上我们看到很多例子。

  

如是之恶。著于人鬼。

  

人看得很清楚,鬼神也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神明记识。自入三途。

  

地狱里面有炮烙的刑罚,畜牲有鸳鸽之报,都是与这些恶业有关联。

  

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佛每一段的结语,都告诉我们这些恶业决定不能造。恶业不除,“痛、烧”是决定不能避免的。

  

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第四段是讲“妄语恶”。言语造业最容易。世出世间的圣人对于这桩事情都非常重视。所谓“口为祸福之门”,说话不能没有分寸,不能不谨慎。那些话当说,那些话不当说,当说、不当说都有后果。业报一定要自己去承当。

  

“两舌”是挑拨是非,无论是有意、是无意的,对人都有伤害。有意的两舌,罪业当然很重。无意的两舌,要看它的演变,如果演变后果非常之恶劣,罪业也就很重。

  

“恶口”是说话伤人、粗鲁。

  

“妄言”是欺骗众生。

  

“绮语”是花言巧言,话说得非常好听,可是用意不善,用意是害人。

  

现在的社会,像流行歌的歌词,唱得很好听,内容都教人杀、盗、淫、妄。现在的电影、小说都是属于绮语。害社会、害大众,果报一定在阿鼻地狱。这是我们一定要小心、要谨慎的。

  

佛教我们,佛菩萨的言语,决定是至善,决定是利益一切众生的。这是我们应当学习。不但害人的言语我们不能有,与一切众生没有利益的言语,我们也不可以有。

  

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

  

这些都是因为自欺欺人而生的这些过失,所以归到“妄语恶”这一类。

  

“憎嫉善人”。为什么会嫉妒善人?别人比我好,显得我不如人,想掩盖自己,就得去毁谤别人。

  

“败坏贤明”。“败坏”就是破坏。这是因为嫉妒,所以毁谤。嫉妒是因为自欺欺人而起的,自欺就是妄语之因。人为什么要妄语?为什么要骗人?犯口的四种过恶,…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十一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