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九卷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第九卷)

  

淨空法師講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薩學院

  

第九卷

  

若曹當熟思計。遠離衆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這是這一品經裏面第七段,提醒我們世界榮華富貴是無常的。正如同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人到中年以上,這一種感觸就會愈來愈深,尤其是現代這個社會。

  

“若曹”是漢朝的俗語,用現在的話就是“你們大家”的意思。佛在此地告訴我們,應當要熟思、熟計。“計”就是計算、計度。“度”是度量,就是要曉得度量。世間人由于愚癡迷惑,往往失計,將人生這樁大事情往往疏忽了,沒有認真去想,沒有認真去思慮。

  

人有過去世,一定也有來世。這一世當中我們的生命是很短促的。到來生來世,壽命長短就不能限定了,要看生在那一道。如果在天道,壽命就相當長;墮叁途,壽量也相當可觀。這些與我們將來,關系非常重大,不能不認真去考慮。叁途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願意去的。但是怎樣才能避免墮叁途?

  

叁途的業因,我們都具足了。佛告訴我們,因要結果,一定要有“緣”。所以緣決定底下一生。“因”我們沒有法子控製,但是“緣”是自己可以控製的。來生是吉、是凶,是福、是禍,確實是操縱在自己的手中。佛對于這個道理、事實真相說得非常地中肯。如果我們能相信、能肯定,依照佛的經驗、教誨去做,來生來世的幸福,我們確實可以得到。

  

經過熟思計慮之後,我們就曉得要遠離惡道,必須把惡的緣斷掉。“遠離衆惡”,就是把惡緣斷掉。我們想得到善果,善果當中究竟圓滿的大善,確實是往生西方淨土。這是真實究竟圓滿的大善,得到之後,永遠不會失掉。其他的善果是會退失的,唯獨往生西方是永遠不退轉的。

  

“擇其善者,勤而行之”。這兩句話實際上就是教我們斷惡修善,要認真努力去修善。

  

善惡的標准,經上講得很多。我們歸納經裏所講的意思,簡單的做一個結論:凡是利益于大衆、利益社會的這些事情,是“善”;凡是利益自己的,自己在物質精神上種種享受,這一些都是“惡”。爲什麼自利的都是惡?佛把叁界六道的真相告訴我們。我們爲什麼會墮落在六道輪回?就是因爲有我執、我愛、我貪、我癡,所以才有六道輪回。凡是講求享受的,必然增長愛貪,增長我執,怎麼能出得了叁界?縱然是念佛求生淨土,如果對世間種種貪愛不能舍棄,還留戀這個世間,佛號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爲什麼?舍不得離開這個世間。

  

所以佛教我們要以“戒”爲師、以“苦”爲師。自己生活過得清苦一點,則對世間沒有留戀,並有力量多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是好事情,這是善事。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愛欲榮華是世間人所追求的。一切衆生不能出離六道輪回,就是不能放下、不能舍棄愛欲榮華。殊不知這真正是昙花一現,如夢幻泡影,不可常保。

  

“皆當別離,無可樂者”。在一個有智慧的人看來,愛欲榮華就像浮雲一樣。我們一定要覺悟。即使命中有福報,也要把它看淡;命中沒有的,決定不求。這樣就好。這些東西可以得很短暫的樂受,但是得不償失,所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實在不值得。

  

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

  

這是佛勉勵我們。剛才說過了,善果裏面,西方極樂世界是第一善。我們應當勤奮,應當精進,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求生淨土的人,他一定是“智慧明達”。如果沒有“智慧”,他不會選擇這個善行;他要不能“明達”,他就不會堅持。唯有智慧明達,他才選擇淨土、堅持淨土,勇猛精進、不退轉,而成就無比殊勝的功德。信願持名是“功”,往生不退是“德”。

  

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這一句是佛提醒我們、警惕我們,不要隨著凡情所轉,迷失在愛欲榮華之中。

  

“隨心所欲”。世間人迷戀愛欲榮華,那就錯了。這樣子就“虧負經戒”。佛說這些經,教我們許多修行方法。“戒”就是修行的方法。不要辜負了佛菩薩的教誨,落在別人後面。人家精進努力,生到淨土做菩薩、做佛了,我們還在六道輪回。這就大錯了。

  

心得開明第叁十四。

  

這一品經是說,彌勒菩薩接受了世尊的教誨,心裏明白了,開朗了。菩薩爲我們做一個榜樣。我們今天讀這部經,也就等于聽到佛的教誨。聽了佛的教誨之後,我們的心得、感想像不像彌勒菩薩一樣?

  

彌勒白言。佛語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脫憂苦。

  

彌勒菩薩說的這些話,是對佛的贊歎,句句都是真實不虛。

  

佛對于我們的教戒,“甚深甚善”。“甚深”是說的理。佛講的道理很深。“甚善”是講的方法。方法實在是太好了。特別是淨土法門,方法非常簡單,信、願、持名。只要具足深信、切願、老實念佛,就決定成就。這個方法實在是太善、太好了。

  

“皆蒙慈恩”。“慈”是慈悲,“恩”是恩惠。“皆”是上至等覺菩薩(像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下至地獄衆生。所以這個法門廣大。所謂“叁根普被,利頓全收”,九法界的衆生修學淨土法門都能得最殊勝的利益。

  

也許有人會問,權教、二乘、六道凡夫,聽到淨土法門很有受用,一生成就。這是佛的慈悲恩惠。法身大士、等覺菩薩,難道還要修這個法門,還要念佛求生淨土嗎?不少人有這個疑惑。其實十方世界法身大士、等覺菩薩,修學這個法門,念佛求生淨土的人太多了。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普賢不但是法身大士,的確是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身旁的兩位大菩薩,都是後補佛。在《華嚴經》裏面,這兩位菩薩發願求生淨土。于是我們就明了了,十方世界的等覺菩薩,像文殊、普賢這樣的人,求生西方淨土的太多了。這不外乎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容易。我們知道修行愈往上去愈艱難。就跟爬山一樣,愈往上面去愈困難。學道也是如此。佛在經論上常常告訴我們,普通講叁個阿僧祗劫。第一個阿僧祗劫可以修證叁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個阿僧祗劫,比前面就難了,只能證七個位次,初地到七地。第叁個阿僧祗劫就更難了,只能證叁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叁大阿僧祗劫是菩薩證到十地。十地上面是等覺,等覺要成佛,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比前面更難。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容易,所以大家願意到那邊去,把修學的時間縮短。這是西方世界無比殊勝之處。這是第一個意思,屬于菩薩自利。

  

第二個意思是利他。菩薩爲我們做一個榜樣。他身爲等覺菩薩尚且要往生極樂世界,那我們更應當去,還有什麼懷疑。這是給我們做樣子、做榜樣。因爲這兩個原因,十方等覺菩薩都樂意求生淨土。所以“皆蒙慈恩”。

  

“解脫憂苦”。這裏面的淺深、廣狹是無量無邊的。以等覺菩薩來講,他還有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這是他的憂苦。我們的憂苦就太多了,說不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是得到究竟的解脫。

  

佛爲法王。尊超群聖。光明徹照。洞達無極。普爲一切天人之師。

  

“王”是比喻“自在”的意思。在古時候,一個國家只有國王可以自在的發號施令,群臣與人民都要聽命于國王。國王是大自在。佛並不是國王,用“王”來比喻佛在一切法裏面得大自在。世出世間一切法,佛都通達無礙,所以尊稱佛爲法中之王,爲“法王”。

  

佛的“德”是超越群聖。“聖”是指十地。大乘法中常說“叁賢、十聖”。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我們稱他爲賢位、賢人。從初地到十地,這十個位次稱爲聖人。此爲叁賢、十聖。在經典裏面,特別在課誦本裏面,我們看到“菩薩摩诃薩”。菩薩是稱叁賢位的菩薩,摩诃薩就是稱十聖菩薩。摩诃是“大”。大菩薩就是十地菩薩。所以佛是超過了十地大聖人。

  

“光明徹照,洞達無極”。“光明”是講智慧,“徹照”是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照,無時不照。“洞達”是形容智慧的作用。對于一切法都能通達明了,沒有一點障礙。這兩句是說佛的正遍知,普照世間。

  

佛的十號當中有一個號叫“正遍知”。“正”是正確,完全沒有錯誤。“遍”就是無所不知。這也是大乘經典裏面常講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自性裏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只有佛有。佛跟我們講:“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就是此地講的“光明徹照、洞達無極”。佛說一切衆生,人人都有。今天我們的智慧失掉了。怎麼失掉的?佛也把原因爲我們說出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