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十疑論》淺講 第五疑 具縛得生疑

  第五疑 具縛得生疑

  問: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淨土出過叁界,具縛凡夫雲何得生?

  答:有二種緣,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淨土。是故《璎珞經》雲:“始從具縛凡夫,未識叁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菩提心。以信爲本,住在佛家,以戒爲本。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阙,經一劫二劫叁劫,始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自力,卒未得生淨土。

  他力者,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衆生,即能發菩提心行念佛叁昧,厭離叁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回願生彼彌陀淨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往生。

  是故《十住婆沙論》雲:“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種,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者,在於五濁惡世,於無量佛時,求阿裨跋致甚難可得。”

  “此難無數塵沙說不可盡,略述叁五。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叁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四者聲聞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裏,極大辛苦,謂自力也。”

  “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教念佛叁昧,願生淨土。乘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裏,謂他力也。譬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轉輪王力也。”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淨土者,亦可有漏凡夫應不得見佛身。然念佛叁昧並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隨分得見佛身相也,菩薩見微細相。

  淨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淨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淨土,隨分得見粗相,菩薩見微妙相,此何所疑?

  故《華嚴經》說:“一切諸佛刹,平等普嚴淨,衆生業行異,所見各不同。”即其義也。

  

【譯】

第五個疑:具縛得生疑

  問:被煩惱束縛的凡夫,惡業深重,煩惱也未斷一絲一毫,又怎麼能往生到出離叁界的西方淨土呢?

  答:有兩種因緣可以成就,一種是靠自己的力量,另一種是他力。所謂自力就是一直在這個世界自己修行,這種人確實沒有往生淨土。在《璎珞經》上這樣說:“一個煩惱不斷,不了解佛法僧叁寶,也不懂得善惡因果的凡夫,從初發心修行開始。憑借著對佛法的信心,常生在有佛法的家庭,以戒爲本。受菩薩戒後,並且生生世世不斷的持戒修行,這樣一直修行叁劫,才能達到別教初住位,也就是所謂的初發心住。接下來就修十信位的十種波羅蜜等無量的願行,一直不間斷的修直至滿一萬劫爲止,這時才能證到第六的正心住。如果再能精進用功的話,就能進入第七的不退住,就是種性位。”這就是所謂的自力修行,但即便這樣,還是沒有能力往生淨土。

  借他力修行的人,若是相信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能夠攝取念佛的衆生,于是就開始發菩提心,開始修念佛叁昧,心裏很厭惡叁界,很想離開叁界中的煩惱身,並且力行修布施、持戒等的善行福報,還把所有的善行福報,全部都回向願意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最後乘佛的願力及自己的念力,互相感應而得以往生。

  所以《十住毗婆沙論》中說:“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有兩種,一種是難行道,另一個是易行道。難行道就是在五濁惡世修行,雖經過無量佛出世,但想要得到不退轉,不再退墮爲凡夫、不再退至叁界六道輪回,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這種艱難的程度,無數塵沙劫的時間也難說完。簡單歸納如下五種:一、或許會和其他外道成爲好朋友,結果受影響,壞了自己的菩薩修行法;二,遇到凶惡之人,破壞阻撓我們修行;叁,善惡顛倒,好的當成壞的,結果破壞了別人的清淨梵行;四,聲聞小乘,沒有大慈大悲之心;五,只憑借自己的力量,但卻沒有佛菩薩的加持。就好比跛腳的人,一天最多只能走幾裏路,非常辛苦。這就是所謂的自力。”

   “易行道,就是相信佛的話,知道要一心念阿彌陀佛,知道發菩提心,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乘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攝持,就一定能往生西方淨土。好比走水路的人,藉著船的力量,片刻就可以走千裏,這就叫做他力。譬如愚劣的凡夫跟著轉輪王,一天一夜就可以行遍四天下,這不是他自己的力量,而是轉輪王輪寶的力量。”

  如果說有漏的凡夫不能往生淨土,那麼有漏的凡夫應該也不能見到佛身了。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知道念佛叁昧是隨著無煩惱的無漏善根而引發起來的,有漏的凡夫還是可以隨著他修行的進展,而見得到佛身的粗略相狀,菩薩見得的是佛的微細相狀。

  往生淨土也這一樣,雖然一開始是有漏的善心善行,但只要發菩提心,願意求生淨土並經常念佛,就能夠降伏煩惱往生淨土,並且能隨各人的功力見到佛的粗略相,而菩薩見到的是微妙相。這是沒有什麼好懷疑的。

  因此《華嚴經》說:“所有諸佛的淨土,全都是一樣的莊嚴清淨,只是由于衆生各人的業力及修行程度不同,所以各各所見不同。”就是這個意思。

  

【講】

第五個疑問:具縛得生疑

  我們前面介紹了自力的修學與佛力修學的差別,在整個佛力的修學中,成敗的關鍵在于一門深入,如果你念一切佛、念很多的經咒,到最後會心思散亂、叁昧難成,什麼法門都不能成功。所以我們必須在有限的生命當中,在有限的精神體力當中,集中我們的心力,在所修的法門當中,對本尊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這樣才有成功的把握。那麼在這麼多的法門當中,我們到底應選哪個法門來一門深入呢?我們前面也說過了,從一個生死凡夫的角度,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加持,有他特殊的效果,所以我們選擇,以阿彌陀佛作爲我們的本尊。

  第五具縛得生疑,“縛”指的是煩惱跟罪業,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念阿彌陀佛,這個時候即衆生心投大覺海,我得到佛力的加被。但是,我們的心中有很多障礙,有煩惱障、有業障。那這些障礙怎麼辦呢?這些障礙是不是會障礙我們往生呢?雖然我有一種前進的力量,但是我也有一種系縛的力量,那這二種力量到底應該怎樣平衡?就是說,我雖然能夠得到佛力的加被,但是我有煩惱障、業障,那這個應怎麼解決呢?我們看征問:

  征問

  【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淨土,出過叁界,具縛凡夫,雲何得生?】

  我們身爲一個生死凡夫,在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還有很多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在阿賴耶識當中,還有很多很多貪嗔癡的煩惱在睡眠。那我們現在以具足煩惱跟罪業的心來憶念阿彌陀佛,我們也真心的歸依阿彌陀佛,我們的目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它是超越叁界之外的清淨國土,而我們的內心卻有很多的煩惱罪業沒有斷,像這樣的具縛凡夫,怎麼能夠得生淨土呢?現在我們就來看智者大師的釋疑:

  釋疑

  【有二種緣:一者自力,二者他力。】

  這句話的大意是說,我們生死中的凡夫要想解脫,有二條道路可選,一條是自力,另一條是他力。如果你選擇自力,那你只有完全的去面對你的惑業苦,就是靠你心中的正念力與善業力,慢慢的斷除罪業、慢慢的調伏煩惱,最後把生死的果報結束。第二是面對強大的惑業苦,我們也可以仰仗佛本願力的攝受,信願持名念佛,仗佛願力往生西方,這就是他力法門。首先我們看自力的方法:

  【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淨土。是故《璎珞經》雲:始從具縛凡夫,未識叁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菩提心,以信爲本,住在佛家,以戒爲本。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阙,經一劫、二劫、叁劫,始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自力,卒未得生淨土。】

  所謂自力,就是一直在這個世界自己修行,這種人確實沒有往生淨土。

  所以《璎珞經》上這樣說:一個煩惱不斷,不了解佛法僧叁寶,也不懂得善惡因果的凡夫,從初發心修行開始。憑借著對佛法的信心,常生在有佛法的地方。一個受了菩薩戒的初學者,剛開始先成就善業力是可以理解的,因爲他不想到叁惡道去。慢慢的菩薩戒身身相續,時間久了以後,戒行不阙,在這個善業當中,心中要培養一種觀照的力量,就是正念的力量,就是無常、無我的智慧。開始用無常、無我的真理,來觀察妄想的起伏,它是從哪裏來的?爲什麼有這個妄想?因爲有根與境的碰撞才有妄想,所以它的根源是找不到的。它生起的因緣找不到,它離開以後,它過去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妄想消失的時候,未來心也不可得。現在也不可得,現在是生滅的也不可得。所以我們經常用無常、無我來觀察妄想,等慢慢累積了經驗,就知道原來我們這個妄想的真實性,是覓心了不可得。這個時候妄想的活動勢力,就慢慢慢慢的薄弱,就從躁動轉成寂靜,就成就了發心住,這個時候斷了叁界的見惑,成就位不退。慢慢的從我空觀再繼續修法空觀,廣泛的修十波羅蜜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經過一萬劫,經過第六的正心住到第七的種性住,這個種性位就是成就了大乘的行不退,斷除叁界的思惑。這個時候,就把整個惑業苦的力量,全部停下來了。但還沒有生到淨土。

  由此我…

《《淨土十疑論》淺講 第五疑 具縛得生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