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十品 回向 第二百節課

  第二百節課

  願離惡趣苦,以及諸艱困,

  複以勝天身,迅速成正覺!

  我們在這裏再次回向,普願所有苦難衆生,千萬不要以造惡業、破戒律等因緣,轉生到地獄、餓鬼、旁生叁惡趣中,願他們永遠不要感受惡趣的痛苦折磨,以殊勝福德的加持,輕而易舉獲得勝過天身的暇滿人身,迅速成就無上圓滿正等覺的佛果。

  回向善根的時候,一定要邊念頌詞邊思維,在圓滿自己資糧的同時,饒益無邊的惡趣衆生。如今這個世間,肯定有許多衆生因無明愚癡而造了五無間罪爲主的自性罪,以及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等佛製罪,這些惡業足以令他們墮入叁惡趣。願這些人盡快遇到善知識,聽聞大乘妙法,認識到自己的過錯,通過精進忏悔而清淨罪障,不但不墮入叁惡趣,反而迅速獲得解脫。

  法王如意寶曾講過:按照別解脫戒的觀點,破根本戒者即生中不可能還淨,但宗喀巴大師、薩迦班智達等引用教證闡述說,依靠大乘發心,其實也有恢複的機會。如果你善緣具足,一生持戒塵垢不染,可從光明趨入光明,一定會獲得解脫,這是如來的無欺教言。但若因緣、善根不具足,遭遇違緣而破了戒,則一定要盡快忏悔。現在末法時代,在家人守戒很難善始善終,出家人就更困難了。尤其是守菩薩戒、密乘戒,如阿底峽尊者所說,越往上,戒律要求越高、戒條越細,凡夫人想不犯都困難。但如果犯了,務必要有後悔心,有了這種心態,才有機會忏悔清淨。

  我們遇到大乘佛法了知取舍之後,要依靠暇滿人身來獲得解脫。正如作者所言,這個人身勝過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有的天身。有些天人一直安住在無想的狀態中,沒有造善業的機會;有些始終處于散亂的狀態中,不會對輪回生出離心,守持清淨的戒律行持善法。唯有人身才有解脫的希望,這個機會極其難得,因此萬萬不可錯失良機。

  我們行持佛法時,最好能具有珍寶人身。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說:“調己勸他行善法,修行山王極穩固,彼等仙人勝幢相,無論出家或在家,即是珍寶之人身。”通過聞思修行調伏自己的相續,同時勸別人行持善法,此舉猶如山王般穩固,這就是持大仙人(佛)之勝幢者,無論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稱爲“珍寶人身”。《心性休息》還講了相似人身、中等人身、珍寶人身的很多差別。米拉日巴尊者說,不信佛教也不行持善法的人,跟旁生沒有什麼差別。有些人甚至比旁生更可怕,山上的牦牛最多吃草時無意踩死小蟲,故意殺害衆生是沒有的,但大城市裏的有些人,每頓飯要吃無數衆生,我以前就遇到一個老板,他吃飯必須要吃活蝦,沒有蝦就感覺營養不夠,心裏不舒服。所以他不管去哪個賓館,首先要問餐廳有沒有活蝦,沒有的話就不住。他條件很不錯,非常有錢,可這種人造業遠遠超過旁生。《中般若經》雲:“任何菩薩自己行善並勸勉他人行善,即成爲具義暇滿人身,受到諸佛贊歎、稱頌、恭敬。”因此,我們不但要自己行持善法,而且應全力以赴讓身邊的人得到利益,這樣一來,活在世間也是有意義的,不僅人們交口稱贊,十方諸佛菩薩也會贊歎的。

  現在世間上,有些人長相是人,但心比猛獸還可怕,整天吞食其它衆生;有些長得跟普通人沒有差別,但完全是菩薩心腸,爲了利益衆生,甯願舍棄自己的生命。其實,人的心力差別非常大,有些爲了自己的安樂而殺害無量衆生,有些卻爲了衆生的安樂而舍棄自己最珍貴的生命。這一點從高僧大德的傳記中可以看得出來,從世間人的爲人處事中也可以看得出來,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爲了讓一個人吃飽喝足,就可以舍棄自己的身體,所以人與人的差別非常大,這從表面上看不出來,從面相上也看不出來。

  現在有些人不害衆生,如理如法地行持,只是希求自己快樂;而有些人爲了成辦他衆利益,不要說永久的利益,僅僅是微不足道的暫時利益,他也願意放棄終生的快樂。我們學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有這種比較,口頭上說自己是學大乘者、學密乘者,但危急關頭你能不能舍己爲人?前不久發生地震時,沒有學過佛法的有些人,往往能犧牲自己去救別人,而受過很長時間大乘教育的人,對自己的執著卻非常可怕。在這樣的“戰場”上,的確可以分出哪些是怯弱者、哪些是英勇無畏者。所以,大家學到的知識不要挂在口頭上,而應該經常來衡量自己。

  當然,雖然同樣學習,但由于每個人的根基、心力有別,有些人得一點佛法利益就馬上行持,利他心也非常強;有些學佛時間很長,可是無始以來的自私心非常重,一下子恐怕對治不了。但不管怎麼樣,我們獲得這麼殊勝人身,一定要發願讓所有衆生不要墮入惡趣,依靠種種方法,使他們遠離艱難困厄。

  不僅經常這樣發願,而且要關心解救惡趣衆生的方法。比如聽到某某佛的名號可以不墮惡趣,我就很高興,雖然也有自私自利的心,但對佛的信心非常大。作爲大乘佛教徒,自我保護還是需要的,假如自己不墮惡趣,生生世世都轉生善趣,就有利益衆生的機會。而一旦墮入了惡趣,不要說救他人,連自己都救不了。就好比一個人最好不要被關進監獄,否則,你想要去利益社會,恐怕是不現實的!

  願諸有情衆,殷勤供諸佛,

  依佛無邊福,恒常獲安樂!

  願叁界的苦難有情,常能精勤供養具大慈大悲、無上威力的十方諸佛。假如佛陀在世,你有緣親見佛陀尊顔,那一定要恭敬供養。即使佛陀已示現涅槃,佛像、佛塔、佛經也代表佛陀,與佛陀沒有任何差別,我們也應該恒時不斷地供養。

  過段時間要講《親友書》,裏面第一句就是,哪怕對木頭做的佛像,智者也會虔心供養。有智慧的人,對佛像、佛塔的恭敬難以形容,看見佛像就熱淚盈眶、汗毛豎立,非常有信心。可是一些業力深重者,不要說佛像,就算釋迦牟尼佛親自來到面前,他也不一定恭敬合掌,這就衆生的業力和根基不同所致。

  此處說我們一定要讓衆生幸遇佛法,對佛陀及其追循者生起恭敬心,數數供養。供養的方法比較多,可以用鮮花等供品作供養,但最好的供養就是修行供養。佛陀在《金光明經》中說:“若供養我,則是供養過去、未來、現在百千俱胝那庾多佛,若能供養叁世諸佛,則得無量不可思議功德之聚。”所以要想供養叁世佛,供養釋迦牟尼佛就足夠了,若供養了叁世佛,這個功德的的確確不可思議,無形中自然而然會獲得利益。

  有些人從小出家學佛,供養叁寶已經習慣了,這個習慣非常好。前段時間,我們爲了學院今年的水工程,跟工程隊的幾個人在山上談,當時天氣比較熱,就買了幾瓶飲料,每人一瓶。我看了一下,我們學院的堪布、居士,打開飲料之後,先獻新供佛,而不信佛的工程隊,一打開就咕嘟咕嘟喝下去,什麼都不顧。學佛的人和不學佛的人,細節上還是有許多不同,表面上沾一點彈叁下手指,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但這與旁生喝水有很大差別,小小的一個動作,功德也非常大。

  我剛才講了,所有的供養中,修行供養最重要。《普賢行願品》雲:“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我們盡心盡力地利益衆生,攝受衆生,給別人講經說法,代受衆生的痛苦,這些都叫做修行供養。如果實在沒能力觀想,那今天來了一個客人,他的行李特別重,你趕緊幫忙提一下,也是一種對佛的法供養。念誦咒語、行持善法、修生圓次第,還有不舍棄菩薩利益衆生的家業,不舍棄利益衆生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這些都包括在法供養中。

  法供養的方式特別多,你們不要認爲只有背論典才是法供養。原來我們學院有一個人說:“我實在太可憐了!財供養也不行,因爲身上一分錢也沒有;法供養也不行,因爲我一個偈頌也背不下來。”其實你不舍菩提心的話,也是一種法供養,不一定非要用背誦來供養。(開玩笑!不然,你們很多人都不發心背誦了。背誦是最大的供養啊!過段時間考試,諸佛菩薩最歡喜的就是背誦!)

  供養叁寶的利益非常大,漢地很多名山古刹的寺院中,平常都會供香、供燈,緣佛陀的善根不可思議,依靠佛陀的無邊福德,我們暫時能獲得人間快樂,最終會獲得正等覺果位。佛陀在小乘經典中說:“我爲菩薩時,供養諸如來,所有世間尊,授記我成佛。”《毗奈耶經》中也記載,佛陀因地時在第一個阿僧祇劫,供養過七萬五千尊佛;在第二個阿僧祇劫,供養過七萬六千尊佛;在第叁個阿僧祇劫,供養過七萬七千尊。我們也應追循如來的足迹,在漫長的時日中,盡心盡力供養佛陀,不要厭倦,這樣定會獲得無上的快樂。

  當然,平時我們供養時,法王如意寶以前規定,最好能念誦供養咒 。現在漢地很多居士都會念,有些經典中說,這個咒語功德非常大,即使沒有念,光是心裏想一下,也代表供養叁世十方諸佛菩薩;只要念一遍或者想一遍,無始以來的罪業即會得以清淨,天龍八部、四大天王、金剛手等護法始終垂念你,不論你到哪裏去,都有大量龍天護法的保護,最終往生極樂世界。我方便的時候,也想把它的功德翻譯出來,大家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應該盡量持誦,以最大的努力來修持善法。當然,除了修行供養之外,平時也要作一些水供、香供、花供,甚至路上看見一條清澈的河流,也應觀想供養叁寶,這樣的習慣要慢慢養成。

  我們修行人一定要想來世,只想今天而不想明天,是最愚笨的人。如果真的沒有來世,那倒可以,但任何學者都找不出它不存在的理由,而我們這邊來世存在的依據非常多,既然如此,人類爲什麼不屑一顧呢?爲什麼還要忽略它呢?因此,爲來世做好准備才是智者的選擇。同時我們也應回向,願衆生都有供佛的機會。

  其實,漢地很多寺院和旅遊景點,供佛的機會比較多。許多高僧大德修寺院、造佛像,也爲信徒和旅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我們這裏的道友以後回去的話,如果講經說法比較困難,…

《《入行論講記》第十冊 第十品 回向 第二百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