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就是觸,作意,受,想,思的五個心所法。同了第八識相應的,只有這種遍行位的五個心所,別種心所,就同了第八識不相應了。第二位叫別境位心所,也有五個。因爲他所攀緣的各種境界事相大都各別的,所以叫做別境。就是欲,勝解,念,定,慧的五個心所法。第叁位叫善位心所,有十一個。第一是信。佛經裏頭說,信爲道元功德母。因爲這個信心所,能夠引起一切的善法,所以說是道元。一切的功德,都由他發生的,所以說是功德母。一切高深玄妙的佛法,只有這個信心能夠引得進去,所以修淨業的人,叁種資糧的第一種,就是這個信心。勝解心所,是信心的因,欲心所,是信心的果。沒有這個信心,就一定不能夠學成佛法的,所以菩薩的行位,開頭就是十信位。除了這個信心所,還有慚,愧,無貪,無瞋,無癡,勤,安,不放逸,行舍,不害,連了那信心所,總共是十一個善位心所法。慚心,是從自己的心起的,愧心,是對他人起的。慚心,是修善的因,愧心,是滅惡的因。無貪,無瞋,無癡,又叫做叁善根。勤,是使得善心有進步。安,是調和自己的心,使得心不昏沈。不放逸,是使得善心不退失。行舍,是定息自己的心,使得心不浮散。不害,就是悲心。這十一個善位心所法,同那遍行位,別境位,兩種心所法,都有相應的道理的。佛經上說的叁十七品助道品,就是用這個善位心所,同遍行,別境,兩種心所法修的。叁十七品助道品裏頭的四念處,是念心所的正主,勝解心所的輔助。四正勤,是勤心所的正主,欲心所,同行舍心所的輔助。四如意足,是定心所的正主,欲,勤,念,慧,四種心所的輔助。五根,五力,就是信,勤,念,定,慧的五個心所法。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都是慧心所的正主,別的各種心所的輔助。總之學一切佛法,總離不掉這遍行位,別境位,同善心位的二十一個心所法的。還有二十六個心所法,那是各種煩惱心所,所以都是惡心所。分做兩位,第一位,是貪,瞋,癡,慢,疑,惡見六個心所。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所以叫做根本煩惱,也就是各種見惑。第二位,是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憍這十個心所,叫小隨煩惱。因爲都是跟隨了各種根本煩惱的枝末煩惱,所以叫做隨。又有無慚,無愧,二個心所,叫中隨煩惱。掉舉,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八個心所,叫做大隨煩惱。這大中小的分別,是就叁種心所的大小寬狹上說的,不是在過失的輕重上說的。這二十個隨煩惱心所法,都是跟隨了各種煩惱性起的,所以叫做煩惱。還有一種,是四個不定位心所,就是悔,眠,尋,伺四個心所。因爲這種心所法,善惡不一定的,所以叫不定位心所。總共是五十一個心所法。第七識,不過同我貪,我癡,我慢,我見四種根本煩惱相應。第六識,同六位五十一個心所法,完全相應的。前五識同了遍行位心所,善位心所,根本煩惱裏頭的貪,瞋,癡,叁種,又中隨煩惱,大隨煩惱,都有相應的道理。但是同別的心所,都不相應的。這是心王心所的大略情形。
這八個識,五十一個心所法,同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不相應法,六個無爲法,總共是一百個法。經裏頭所說的百法,就是這幾種。所有十法界聖人,凡夫,善的,惡的,種種法,都包括在裏頭了。不過說起來很煩,又不容易明白,所以只把總名目提出來,曉得一些就罷了。二十四個不相應法,六個無爲法,也不詳細說了。總之這種種法,都是從真實心上現出來的種種虛妄的法相。若是不起取著的心,那麼自己的心相,尚且尋不到,那些虛妄的變相,還從什麼地方生起來呢。所以對那一切境界,不起分別心,執著心,是學佛法第一要緊的事情。只有修淨土法門的,那就起分別心,執著心,都不妨礙的,因爲這個淨土法門,本來就是因緣所生法。愛取,是後世投生的因,本來要不得的。獨是對那淨土法門,就要有愛取的心。愛淨土,要淨土的心,越堅固,那就往生淨土的希望,越穩當了。但是要求往生的品位高,那麼還是要明白一心不二的正道理的。講到那一心不二的正道理,那就不獨是八個心法,五十一個心所法,完全只是一個心。就是那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不相應法,六個無爲法,也哪一種不是這一個心呢。
那人道,我聽說佛有叁身,四智,五眼。一個人有了叁個身,不是變成叁個人了麼。有了五種眼,不是就應該有五種身體了麼。我道,佛的叁身,就是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就是自己的真性,並不是四大和合,像我們凡夫的這種身體,所以也叫做自性身。這是佛所證得的真正清淨法界,也就是報身同應化身的根本。離開了一切心思言說的境界,有了完全無量無邊,真常不變的功德,一切法平等的真實性,才可以叫做法身。報身,就是自己的智慧性,也叫做受用身。但是受用身有兩種,一種是自受用身。是諸佛修了叁大阿僧祇劫,修成了種種的福德智慧,積成了無量無邊的真實功德,顯出光明遍照的身來,永遠受用那清淨的佛果報的真樂。一種是他受用身,是因爲要教化那證得法身的菩薩,特地現出種種相好莊嚴的佛身來,說種種的真實法,使得受到教化的衆生,都得到受用。應化身,就是佛的色身,也可以叫應身。一切有緣的衆生,修到了根機熟的時候,佛就現出這種或是一丈六尺,或是八尺的金身來,對他說佛法,把他度脫。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說法教化衆生,就是現的應化身。但是應化身有兩種,叁乘聖人所見的,是勝應身,凡夫所見的,是劣應身。法身同了自受用報身所住的國土,叫做常寂光土。他受用報身所住的國土,叫做實報莊嚴土。應化身所住的國土,是方便有余土,同那凡聖同居土。實在講起來,叁身還只是一身,四土還只是一土,有怎麼樣的功德,就現出怎麼樣的相來罷了。但是講到這個相,又明明的有叁種身相,明明的有四種土相,這是不可思議的。佛的四智,就是凡夫的八種識轉成的。前五種識,轉成了成所作智,第六識轉成了妙觀察智,第七識,轉成了平等性智,第八識,轉成了大圓鏡智。第六識同第七識,是從因上轉的。前五識同了第八識,是從果上轉的。佛的法身,自受用身,同常寂光土,是大圓鏡智所現的。佛的他受用身,同實報莊嚴土,是平等性智所現的。佛的應化身,同方便有余,凡聖同居兩種土,是成所作智所現的。妙觀察智,觀察自己同他人的功德過失,宣說種種妙法,破衆生的一切疑惑,可以使得一切衆生,享受種種的安樂利益。能夠明白了識轉成智的道理,就可以曉得煩惱性,實在就是菩提性了。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種。五眼並不是有五種眼根,是一種眼根上有五種的功用。肉眼就是我們凡夫的這種眼,只看見近處,看不到遠處,有了一些障礙的東西遮住了,就看不見了,這種叫做肉眼。天眼有兩種,一種是從福報得來的,像那一切天人所得的眼。一種是從苦修得來的,像那佛弟子阿那律所得的天眼,那就比了從福報得來的天眼,勝過許多了。若是佛菩薩的天眼,那又勝過阿那律的天眼許多了。不過天眼雖然比肉眼好得多,究竟還是凡夫的眼,比不得慧眼,法眼,佛眼叁種,是聖人的眼。慧眼,是緣覺聲聞的眼,能夠明白見到一切法真空的道理。就是破了見思惑,證得了真谛的智慧相。得這種慧眼的人,所有十法界裏頭,一切法的大小名字,完全看得明白清楚,所以也叫做一切智。這是二乘聖人的境界。法眼,是菩薩的眼,能夠明白見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就是破了塵沙惑,證得了俗谛的智慧相。得到了這種法眼,就能夠用諸佛的道法,發起一切衆生的善根,所以也叫做道種智。這是圓教十信位以上的菩薩境界。佛眼能夠見到一切法,非空非有,不可思議的道理。那是要破了根本的無明惑,證得了中道第一義谛的智慧相,才有這樣的好處。得了這種佛眼,能夠從一法裏頭,推開來悟到一切法的真實道理。所有一切佛的道法,一切衆生的種性,沒有不明白曉得,所以也叫做一切種智。圓教十住以上的菩薩,也有證得這種佛眼的,但是功用的深淺不同。證到佛眼的菩薩,就叫分證佛。只有佛完全能夠證得,所以叫做究竟證。這五種眼,得著了後邊的眼,一定連前邊的眼,也得著的,所以說佛有五種眼。總之佛有一切種種的功德,說也說不盡的,實在只是那自己真心的作用。這種作用,一切衆生本來都有的,只因爲一切衆生,從來沒有明白過這種道理。虛妄的起種種煩惱心,從這虛妄的煩惱心上,造出虛妄的種種業來,有了各種虛妄的業,就現出種種虛妄的業報相來。因爲有這種煩惱,同業報的虛妄法,把自己的靈性障礙住了,就使得這真心的作用,完全顯不出來了。所以修行的人,第一先要至誠忏悔那六根叁業的罪障。忏悔的方法,在夜課禮大忏悔文裏頭,會詳細講明白的。
現在世界上的人,都講自由平等。實在一切衆生,本來是自由平等的,因爲不曉得真道理,就造出種種的業來。因爲造了業,就受種種的報應,本來有種種的自由功德,都反現不出來了,就現出種種不平等的虛幻變相來了。若是要把那本來的自由平等,一齊回複轉來,除掉依照了佛法去修行,再也沒有別的方法了。現在大家所講的自由,不過是自由動煩惱,自由造罪業,到了後來,自由去受那種種的苦報罷了。這樣的算自由,實在是大不自由了。照現在的做法,永遠得不著真實自由的。就是這個身體,哪個喜歡生病,哪個喜歡要死,但是到底免不了這病死兩種的苦處,怎麼能夠說到自由呢。講到那平等兩個字,那是不要說叁界裏頭,六道衆生,種種的受報,極不平等,就單講我們人道,富的,貧的,貴的,賤的,還有老少的相,男女的相,殘廢的相,種種是不平等的。這都是各人自己前生造的業招來的,講起實在的道理來,業是像空裏頭的華,報是像水裏頭的月,只是一種虛妄變幻的相,那裏有實在的東西呢。雖然說沒有實在,但是罪業沒有消滅的時候,還是要受到種種的苦報…
《佛法大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