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機先導
目錄
初機先導
爲在家弟子略說叁歸五戒十善義
一函遍複
淨土指要
臨終開示
複林介生書
念佛儀式
附錄麻風之福音
初機先導
佛法大海,信爲能入。但初機入手,宜從簡易。否則入海算沙,莫知指歸。四川胡有章居士,欲利同倫,擬將《印光法師文鈔》中,叁歸五戒十善之義,印成小冊,以作初機入道之先導,用意良善。茲又將老人近作《一函遍複》,及《淨土指要》,《臨終開示》等叁篇,一並附入。若能依之而修,終身受用不盡。此冊以視文鈔,猶大海之一勺,然而其味,則與大海之全量,固無異焉,是在各人之善用心爾。
釋明道謹識
爲在家弟子略說叁歸五戒十善義
悲哉衆生,從無始來,輪回六道,流轉四生。無救無歸,無依無托。若失父之孤子,猶喪家之窮人。總由煩惱惡業,感斯生死苦果。盲無慧目,不能自出。大覺世尊愍而哀之。示生世間,爲其說法。令受叁歸,爲翻邪歸正之本。令持五戒,爲斷惡修善之源。令行十善,爲清淨身口意叁業之根。從茲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叁業既淨,然後可以遵修道品,令其背塵合覺,轉凡成聖。斷貪瞋癡煩惱之根本,成戒定慧菩提之大道。故爲說四谛,十二因緣,六度,叁十七助道品等無量法門。又欲令速出生死,頓成佛道。故爲說念佛求生淨土法門。使其不費多力,即生成辦。噫,世尊之恩,可謂極矣。雖父母不足譬,天地不足喻矣。不慧受恩實深,報恩無由。今汝等謬聽人言,不遠數千裏來,欲以我爲師。然我自揣無德,再四推卻,汝等猶不應允。今不得已,將如來出世說法度生之意,略與汝等言之。並將叁歸五戒十善,及淨土法門,略釋其義。使汝等有所取法,有所遵守。其四谛,乃至叁十七助道品等,非汝等智力所知,故略而不書。汝等若能依教奉行,便是以佛爲師,何況不慧。若不依教奉行,則尚負不慧之恩,何況佛恩。
叁歸略釋(歸,亦作皈。皈字從白從反,取其反染成淨之義。)
一歸依佛。二歸依法。叁歸依僧。
歸者歸投。依者依托。如人墮海,忽有船來,即便趣向,是歸投義。上船安坐,是依托義。生死爲海,叁寶爲船。衆生歸依,即登彼岸。既歸依佛,以佛爲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歸依法,以法爲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外道典籍。(法,即佛經,及修行種種法門。典籍,即經書也。)既皈依僧,以僧爲師。從于今日,至命終時,不得皈依外道徒衆。
五戒略釋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好生惡死,物我同然。我既愛生,物豈願死。由是思之,生可殺乎。一切衆生,輪回六道。隨善惡業,升降超沈。我與彼等,于多劫中,互爲父母,互爲子女。當思拯拔,何忍殺乎。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于未來世,皆當成佛。我若墮落,尚望拔濟。又既造殺業,必墮惡道。酬償宿債,展轉互殺,無有了期。由是思之,何敢殺乎。然殺生之由,起于食肉。若知如上所說因緣,自不敢食肉矣。又愚人謂肉爲美,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內盛屎尿,外雜糞穢。腥臊臭穢,美從何來。常作不淨觀,食之當發嘔矣。又生謂人及禽獸,蛆蟲魚蝦,蚊虻蚤虱,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謂大者不可殺,小者可殺也。佛經廣說戒殺放生功德利益,俗人不能得讀。當觀安士先生萬善先資,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偷盜者,即是見得思義,不與不取也。此事知廉恥者,便能不犯。然細論之,非大聖大賢,皆所難免。何也,以公濟私,克人益己,以勢取財,用計謀物,忌人富貴,願人貧賤。陽取爲善之名,遇諸善事,心不認真。如設義學,不擇嚴師,誤人子弟。施醫藥,不辨真假,誤人性命。凡見急難,漠不速救。緩慢浮遊,或致誤事。但取塞責了事,糜費他人錢財。于自心中,不關緊要。如斯之類,皆名偷盜。以汝等身居善堂,故摘其利弊而略言之。
不邪淫者,俗人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關風化,下關祭祀,夫婦行淫,非其所禁。但當相敬如賓,爲承宗祀。不可以爲快樂,徇欲忘身。雖是己妻,貪樂亦犯,但其罪輕微。若非己妻,苟合交通,即名邪淫,其罪極重。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報終命盡,先墮地獄餓鬼,後生畜生道中。千萬億劫,不能出離。一切衆生,從淫欲生。所以此戒難持易犯。縱是賢達,或時失足,何況愚人。若立志修持,須先明利害,及對治方法。則如見毒蛇,如遇怨賊。恐畏怖懼,欲心自息矣。對治方法,廣載佛經,俗人無緣觀覽。當看安士先生欲海回狂,可以知其梗概矣。(利,謂不犯之利。害,謂犯之禍害。)
不妄語者,言而有信,不虛妄發也。若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以虛爲實,以有爲無等,凡是心口不相應,欲欺哄于人者皆是。又若自未斷惑,謂爲斷惑。自未得道,謂爲得道。名大妄語,其罪極重。命終之後,決定直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比比皆是。當痛戒之,切要切要。以上四事,不論出家在家,受戒不受戒,犯之皆有罪過。以體性是惡故也。然不受戒人,一層罪過。受戒之人,兩層罪過。于作惡事罪上,又加一犯戒罪故。若持而不犯,功德無量無邊。切須勉之。
不飲酒者,酒能迷亂人心,壞智慧種。飲之令人顛倒昏狂,妄作非爲,故佛製而斷之。凡修行者,皆不許飲。並及蔥韭薤(音械,小蒜也)蒜,五種葷菜,氣味臭穢,體不清潔。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凡修行人,皆不許食。然此一事,未受戒者,飲之食之,皆無罪過。受戒飲食,一層罪過。即是犯佛戒罪。佛已禁製,汝又去犯,故有罪也。(五葷菜,西域有五,此方但四。)
十善略釋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語。六不兩舌。七不惡口。八不悭貪。九不瞋恚。十不邪見。
此中前叁名身業。中四名口業。後叁名意業。業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則爲十善。若犯而不持,則爲十惡。十惡分上中下,感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羅叁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決定無疑,絲毫不錯也。殺盜淫妄,已于五戒中說。绮語者,謂無益浮詞,華妙绮麗,談說淫欲,導人邪念等。兩舌者,謂向彼說此,向此說彼,挑唆是非,鬥構兩頭等。惡口者,謂言語粗惡,如刀如劍,發人隱惡,不避忌諱。又傷人父母,名大惡口。將來當受畜生果報。既受佛戒,切莫犯此。悭貪者,自己之財,不肯施人,名之爲悭。他人之財,但欲歸我,名之爲貪。瞋恚者,恨怒也。見人有得,愁憂憤怒。見人有失,悅樂慶快。及逞勢逞氣,欺侮人物等。邪見者,不信爲善得福,作惡得罪。言無因果,無有後世。輕侮聖言,毀佛經教等。然此十善,總該一切。若能遵行,無惡不斷,無善不修。恐汝等不能體察,今略舉其一二。當孝順父母,無違無逆。委曲宛轉,勸令入道。斷葷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脫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決不依從,亦勿強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代父母忏悔罪過,斯可矣。于兄弟則盡友,于夫婦則盡敬。于子女則極力教訓,使其爲良爲善。切勿任意驕慣,致成匪類。于鄰裏鄉黨,當和睦忍讓,爲說善惡因果,使其改過遷善。于朋友則盡信,于仆使當慈愛。于公事則盡心竭力,同于私事。凡見親識,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若做生意,當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貨哄騙于人。若以此風,化其一鄉一邑,便能消禍亂于未萌,致刑罰于無用。可謂在野盡忠,居家爲政矣。
一函遍複
——語雖拙樸,義本佛經。若肯依行,其利無窮。民國二十一年。
淨土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爲一切上聖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門,以信,願,行叁法爲宗。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衆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音納莫)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朝暮于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此外,則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若衣冠不整齊,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潔淨處,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于儀式不合。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有聲,而旁人不聞)心中默念。均須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即教我之師,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殺。(當吃長素,或吃花素。即未斷葷,切勿親殺)修十善業。(即身不行殺生,偷盜,邪淫之事。口不說妄言,绮語,兩舌,惡口之話。心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之念)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恪盡己分。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能于家庭,及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又須勸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兒女,鄉黨,親友,同皆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每日若念一萬佛,即念千觀音,多少照此加減)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屬,並與親友,不蒙此益乎。況且現在是一個大患難世道。災禍之來,無法可設。若能常念佛及觀音,決定蒙佛慈庇,逢凶化吉。即無災難,亦得業消智朗,障盡福隆。況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滿所願。
凡誦經,持咒,禮拜,忏悔…
《初機先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