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淨土與禅
編輯:果利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本文介紹了淨土與禅二者的大體關系,說明二者“是法平等,無有上下”,並介紹淨土與禅之緣起觀,以及淨土、禅的起源及其在中土的發展。就淨土與禅與現實生活中的特殊因緣,說明淨土與禅雖修持不同,一漸一頓,但其導歸則一。從禅淨共修的方法論、自力與他力的善巧結合、真如叁昧與念佛叁昧,說明“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淨業,同歸一源”,雖一爲難行道,一爲易行道,但其二者最終目的,皆是令衆生早出娑婆,同登彼岸,悟證其本具之如來智慧德相,其旨趣終無二致,也即是“方便有多門,歸源無二路”了。
關鍵詞:緣起觀 禅淨共修 自他結合 念佛參禅
作者簡介:釋果利,九華山佛學院法師。
一、前言
淨土宗一向被人們認作“是男是女總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的普通法門,而禅宗則是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上乘法門教化于世。其實,普通和上乘只是迎合衆生的不同根器而方便施設,絕對不是以教門的優劣來分別。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就是說明了這個問題。
如來一生所說之法無非都是趣向于無上菩提之意旨。人們要在佛指出的許多種方法和路線上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有的同樣路程亦可適用于不同的方法,比如道路上設有車輛等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要是你掌握了駕駛的方法,便可以車代步更快更方便地到達目的地。淨土宗即是一條通往無上菩提的寬廣大道,念佛人正是此道路上的行人,只要肯念下去,堅定地走這條路,無論路途多麼遙遠,最終就必然會到達彼岸。禅宗則是路上最快捷的一種交通工具,乘上它可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目的地。但是,如果不懂得使用的方法,或者說根本沒有駕駛的能力,亦可馳入迷途,偏離目標,還要回轉過來去走更長的路程。這便是淨土與禅的奧秘了。古往今來淨土與禅兩宗門下的高僧大德層出不窮,如果我們仔細探究一下他們所行走的路程,便不難看出淨土與禅兩者有著至深至密的關系。
今後學十分榮幸,借此兩岸禅學研討會之殊勝場合,可以談談自己對于淨土與禅的一些粗淺的體會,祈請各位高僧大德指教。
二、淨土與禅之緣起觀
古德雲:“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淨土與禅同樣有著它們所産生的因緣。依據經典史實特簡要介紹以下幾個方面。
淨土的起源及其在中土的發展
據《觀無量壽經》記載:在佛陀時代,有王舍城國太子阿 世,受惡友提婆達多的唆使,將其父王頻婆娑羅禁閉起來,欲將其餓死,自己作國王。頻婆娑羅王之後韋提希夫人,每日以酥蜜塗身,在頭上的寶冠中裝入葡萄漿,趁探視國王之時偷偷地給他食用。後來終于被阿閉世發覺,怒將夫人半閉于深宮。夫人悲愁痛苦,遙望遠在靈鹫山中的佛陀,頂禮跪拜,世尊便現神通出現于王宮,依其請求廣說十六種觀想的念佛法門。這就是《觀無量壽經》的緣起,也是淨土宗之最原始的經典。《觀無量壽經》是佛隨他意之方便說,隨後佛又在靈鹫山說《無量壽經》和在祗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這便是淨土宗最早的叁部經。如果在再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和《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以及後來世親所造《往生論》,便合稱爲淨土宗的五經一論。
中國淨土宗始于東晉,當時有慧遠大師于廬山建立蓮社,結社念佛。此時《觀無量壽經》尚未傳譯,他們是依據《般舟叁昧經》的思想,念阿彌陀佛而求往生。般舟是梵文的音譯,意爲佛立或常行道。叁昧亦是梵文的音譯,意爲正、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等。此般舟叁昧專以阿彌陀佛爲法門主,步步、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由此就能使修持者氣虛朗朗,思虛幽微,鑒照智慧,止寂他想,忘所緣之境,見佛身現前,達到求往生淨土之目的。在種種叁昧之中,念佛叁昧最爲功高進易。
慧遠圓寂後,道 主持東林精舍,還有昙恒、昙诜等,他們共同弘揚遠師遺風。此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弟子遊化諸方,從而淨土信仰傳布各地。在不同地區、不同時代,淨土宗的高僧大德層出不窮,爲信衆所推崇的有蓮宗九祖,或謂十叁祖,即初祖慧遠、二祖善導、叁祖南嶽承遠、四祖五臺法照、五祖新定少康、六祖永明延壽、七祖杭州省常、八祖雲棲蓮池、九祖靈峰藕益等大師,近世以清朝行策、省庵、際醒和民國印光四大師爲傳承,加上述九祖合稱蓮宗十叁祖。
禅宗的産生和及其在中土的流傳
禅學是佛教根本教義的一個中心論點,它是佛說一切教法之中的一大總相法門。這正是《華嚴經》所說的“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在開悟之人看來,頭頭是道,法法皆真。真是見色聞聲,無非這個,揚眉瞬目,盡是玄機。對迷昧之人來說,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迷頭認影而當面錯過,無中生有于翳眼空華。其實,不論開悟或迷昧之人,他們所悟或所迷皆是這個禅學,由此看來,佛教的禅學確實是一切法門的大總相法門。此是發心信仰佛教之人所要達到的理想的最終的目的。
中國禅宗是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其所立宗是依據達摩、惠能先後傳授的《楞伽經》和《金剛經》等。禅宗最初緣起是由《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講的一椿典故發端的。有一天,佛陀行化至靈鹫山,此有大梵天王以金婆羅花獻佛,並舍身爲床座,懇請爲衆說法。可是,佛陀升坐後卻默不作聲,只是手拿著這束金婆羅花示衆。與會百萬人天大衆皆面面相觑,皆不理解佛拈花示衆之旨意。此時一位老比丘摩诃迦葉尊者突然破顔微笑,靈犀相應,機教得當。佛陀立即開口說道:“吾有正法眼藏,涅 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與摩诃迦葉。”這就是師徒心意刹那交會之心傳。佛陀還把袈娑和缽傳給迦葉,這便叫“衣缽真傳”。迦葉即爲西天禅宗第一代祖師。
摩诃迦葉爲續佛慧命,使法水長流,便把正法眼藏和衣缽以直指單傳的形式再傳給阿難尊者,是爲西天第二代祖師。再由阿難傳給商那和尊者,法燈續焰,一直傳到第二十七代般若多羅尊者,又將正法眼藏和衣缽付與菩提達摩大師,即爲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師。
中國禅宗的起源是達摩在接受般若多羅付囑時,還授其說“吾滅度後六十年將引正法眼藏和衣缽到中國紹隆佛種,普利衆生”。到了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達摩乘海船至廣州,隨之梁武帝派人專程迎至金陵(今南京)。梁武帝虔信佛法,而其所做功德皆名相之事,且又不領悟達摩所說上乘大法,二人談話不契,機緣相違,達摩便腳踏蘆葦渡江,隱住嵩山少林寺,深入禅定,面壁九年。此即是“一葦渡江何處去,九年面壁待人來”。
接受達摩衣缽者爲二祖慧可大師,其本名神光,早年儒學造詣至深,出家後精研大小乘教義,悟解力很高。因爲輕慢妄心,初與達摩會面時而錯過良機,便生大慚愧心,負荊請罪,斷臂求法,終于得到達摩的真傳。慧可又傳叁祖僧燦,僧燦傳四祖道信,道信傳五祖弘忍,弘忍傳六祖惠能。這叫做“燈燈傳焰,奕葉相承”。中國禅宗可算是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個宗派。這個宗派是由五世紀初達摩大師開始的,一直到惠能大師,形成爲中國獨特的禅學思想體系。
早在東漢末年,安息國高僧安世高法師來到中國,他從桓帝建和二年(148年)至靈帝建甯年間(168~172),約二十年翻譯了《安般守意經》、大小《十二門論》等叁十多部典籍,多是介紹小乘禅學的。後來又有鸠摩羅什法師翻譯大乘經典,傳播最上乘禅學。從漢末到兩晉南北朝的幾百年間,許多外國法師來中國翻譯經典,中國許多高僧大德也進行翻譯和注釋佛典,出現了大量的佛典疏論,特別是東晉道安法師,大力提倡禅學,習禅之風氣盛行起來。由此可見,達摩大師于南朝梁代來中國時,禅學已在中國流行,所以他所倡導的禅學自然很快發展起來。
淨土與禅與現實生活中的特殊因緣
基于上述,禅宗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由此澈見一切衆生一念之心性,正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只是被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無礙智皆得現前,這就必須隨順機宜,說種種法,令其斷除妄想執著,以複本有心性(本來面目)。但是,衆生根機不一。若宿根成熟,則由禅門所主頓悟,即刻超凡入聖。若非宿根成熟,難于即刻斷惑證真,于是便開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法門。可見,淨土與禅雖修持有所不同,而其導歸則一,皆能使惑業不期斷而自斷,福慧不期滿而自滿。因此,諸佛、諸大菩薩、諸大祖師,以至諸法師、諸善知識,皆以淨土與禅爲弘法利生之第一要務。
淨土宗強調擺脫娑婆世界之濁惡苦難,到達極樂世界的美妙境界;而禅宗則主張通過衆生之內自觀照,明心見性,頓悟成佛。不論是習淨或參禅,達到心境寂空,定慧不二,斷惑證真,入涅 城,心中呈現淨土,從而達到心佛圓融。《維摩诘經·佛國品》說:“若菩提欲得淨土,尋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就把淨土與禅合在一起了。淨土與禅在修持雖有所不同,而佛法卻是圓融無礙的,不同法門是共成佛道的。經雲:“若人但念阿彌陀佛,即是無上深妙禅。”淨土宗之義理知難而行易,其目標超情離見至爲高遠,經典所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至善至美,使人不用向往。但是,卻是超出凡夫的視聽心量之外,未有可靠的驗證使衆生見信,終難升起決志求生淨土的願心。此一問題則由禅宗之人人皆有佛性、皆能成佛彌補之。淨土與禅宗的曆代祖師,以共同的修證成就向世人提供殊勝的驗證:西方極樂世界確切實有,經典佛語真實不虛,習淨或參禅必定往生或見性。這種偉大而崇高的見證,強有力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禅淨行人,出離生死輪回,成就佛道者不可勝數。
淨土與禅是拯救現代人的最主要的法門。基于現代社會物質文明的發達,人們在高度的物質…
《漫談淨土與禅(果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