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谈净土与禅(果利)

  漫谈净土与禅

  编辑:果利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净土与禅二者的大体关系,说明二者“是法平等,无有上下”,并介绍净土与禅之缘起观,以及净土、禅的起源及其在中土的发展。就净土与禅与现实生活中的特殊因缘,说明净土与禅虽修持不同,一渐一顿,但其导归则一。从禅净共修的方法论、自力与他力的善巧结合、真如三昧与念佛三昧,说明“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虽一为难行道,一为易行道,但其二者最终目的,皆是令众生早出娑婆,同登彼岸,悟证其本具之如来智慧德相,其旨趣终无二致,也即是“方便有多门,归源无二路”了。

  关键词:缘起观 禅净共修 自他结合 念佛参禅

  作者简介:释果利,九华山佛学院法师。

  一、前言

  净土宗一向被人们认作“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的普通法门,而禅宗则是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上乘法门教化于世。其实,普通和上乘只是迎合众生的不同根器而方便施设,绝对不是以教门的优劣来分别。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是说明了这个问题。

  如来一生所说之法无非都是趣向于无上菩提之意旨。人们要在佛指出的许多种方法和路线上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有的同样路程亦可适用于不同的方法,比如道路上设有车辆等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要是你掌握了驾驶的方法,便可以车代步更快更方便地到达目的地。净土宗即是一条通往无上菩提的宽广大道,念佛人正是此道路上的行人,只要肯念下去,坚定地走这条路,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最终就必然会到达彼岸。禅宗则是路上最快捷的一种交通工具,乘上它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但是,如果不懂得使用的方法,或者说根本没有驾驶的能力,亦可驰入迷途,偏离目标,还要回转过来去走更长的路程。这便是净土与禅的奥秘了。古往今来净土与禅两宗门下的高僧大德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仔细探究一下他们所行走的路程,便不难看出净土与禅两者有著至深至密的关系。

  今后学十分荣幸,借此两岸禅学研讨会之殊胜场合,可以谈谈自己对于净土与禅的一些粗浅的体会,祈请各位高僧大德指教。

  二、净土与禅之缘起观

  古德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净土与禅同样有著它们所产生的因缘。依据经典史实特简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净土的起源及其在中土的发展

  据《观无量寿经》记载:在佛陀时代,有王舍城国太子阿 世,受恶友提婆达多的唆使,将其父王频婆娑罗禁闭起来,欲将其饿死,自己作国王。频婆娑罗王之后韦提希夫人,每日以酥蜜涂身,在头上的宝冠中装入葡萄浆,趁探视国王之时偷偷地给他食用。后来终于被阿闭世发觉,怒将夫人半闭于深宫。夫人悲愁痛苦,遥望远在灵鹫山中的佛陀,顶礼跪拜,世尊便现神通出现于王宫,依其请求广说十六种观想的念佛法门。这就是《观无量寿经》的缘起,也是净土宗之最原始的经典。《观无量寿经》是佛随他意之方便说,随后佛又在灵鹫山说《无量寿经》和在祗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这便是净土宗最早的三部经。如果在再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以及后来世亲所造《往生论》,便合称为净土宗的五经一论。

  中国净土宗始于东晋,当时有慧远大师于庐山建立莲社,结社念佛。此时《观无量寿经》尚未传译,他们是依据《般舟三昧经》的思想,念阿弥陀佛而求往生。般舟是梵文的音译,意为佛立或常行道。三昧亦是梵文的音译,意为正、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等。此般舟三昧专以阿弥陀佛为法门主,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由此就能使修持者气虚朗朗,思虚幽微,鉴照智慧,止寂他想,忘所缘之境,见佛身现前,达到求往生净土之目的。在种种三昧之中,念佛三昧最为功高进易。

  慧远圆寂后,道 主持东林精舍,还有昙恒、昙诜等,他们共同弘扬远师遗风。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弟子游化诸方,从而净土信仰传布各地。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净土宗的高僧大德层出不穷,为信众所推崇的有莲宗九祖,或谓十三祖,即初祖慧远、二祖善导、三祖南岳承远、四祖五台法照、五祖新定少康、六祖永明延寿、七祖杭州省常、八祖云栖莲池、九祖灵峰藕益等大师,近世以清朝行策、省庵、际醒和民国印光四大师为传承,加上述九祖合称莲宗十三祖。

  禅宗的产生和及其在中土的流传

  禅学是佛教根本教义的一个中心论点,它是佛说一切教法之中的一大总相法门。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在开悟之人看来,头头是道,法法皆真。真是见色闻声,无非这个,扬眉瞬目,尽是玄机。对迷昧之人来说,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迷头认影而当面错过,无中生有于翳眼空华。其实,不论开悟或迷昧之人,他们所悟或所迷皆是这个禅学,由此看来,佛教的禅学确实是一切法门的大总相法门。此是发心信仰佛教之人所要达到的理想的最终的目的。

  中国禅宗是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其所立宗是依据达摩、惠能先后传授的《楞伽经》和《金刚经》等。禅宗最初缘起是由《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讲的一椿典故发端的。有一天,佛陀行化至灵鹫山,此有大梵天王以金婆罗花献佛,并舍身为床座,恳请为众说法。可是,佛陀升坐后却默不作声,只是手拿著这束金婆罗花示众。与会百万人天大众皆面面相觑,皆不理解佛拈花示众之旨意。此时一位老比丘摩诃迦叶尊者突然破颜微笑,灵犀相应,机教得当。佛陀立即开口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 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与摩诃迦叶。”这就是师徒心意刹那交会之心传。佛陀还把袈娑和钵传给迦叶,这便叫“衣钵真传”。迦叶即为西天禅宗第一代祖师。

  摩诃迦叶为续佛慧命,使法水长流,便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以直指单传的形式再传给阿难尊者,是为西天第二代祖师。再由阿难传给商那和尊者,法灯续焰,一直传到第二十七代般若多罗尊者,又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付与菩提达摩大师,即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

  中国禅宗的起源是达摩在接受般若多罗付嘱时,还授其说“吾灭度后六十年将引正法眼藏和衣钵到中国绍隆佛种,普利众生”。到了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达摩乘海船至广州,随之梁武帝派人专程迎至金陵(今南京)。梁武帝虔信佛法,而其所做功德皆名相之事,且又不领悟达摩所说上乘大法,二人谈话不契,机缘相违,达摩便脚踏芦苇渡江,隐住嵩山少林寺,深入禅定,面壁九年。此即是“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

  接受达摩衣钵者为二祖慧可大师,其本名神光,早年儒学造诣至深,出家后精研大小乘教义,悟解力很高。因为轻慢妄心,初与达摩会面时而错过良机,便生大惭愧心,负荆请罪,断臂求法,终于得到达摩的真传。慧可又传三祖僧灿,僧灿传四祖道信,道信传五祖弘忍,弘忍传六祖惠能。这叫做“灯灯传焰,奕叶相承”。中国禅宗可算是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宗派。这个宗派是由五世纪初达摩大师开始的,一直到惠能大师,形成为中国独特的禅学思想体系。

  早在东汉末年,安息国高僧安世高法师来到中国,他从桓帝建和二年(148年)至灵帝建宁年间(168~172),约二十年翻译了《安般守意经》、大小《十二门论》等三十多部典籍,多是介绍小乘禅学的。后来又有鸠摩罗什法师翻译大乘经典,传播最上乘禅学。从汉末到两晋南北朝的几百年间,许多外国法师来中国翻译经典,中国许多高僧大德也进行翻译和注释佛典,出现了大量的佛典疏论,特别是东晋道安法师,大力提倡禅学,习禅之风气盛行起来。由此可见,达摩大师于南朝梁代来中国时,禅学已在中国流行,所以他所倡导的禅学自然很快发展起来。

  净土与禅与现实生活中的特殊因缘

  基于上述,禅宗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由此澈见一切众生一念之心性,正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只是被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皆得现前,这就必须随顺机宜,说种种法,令其断除妄想执著,以复本有心性(本来面目)。但是,众生根机不一。若宿根成熟,则由禅门所主顿悟,即刻超凡入圣。若非宿根成熟,难于即刻断惑证真,于是便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可见,净土与禅虽修持有所不同,而其导归则一,皆能使惑业不期断而自断,福慧不期满而自满。因此,诸佛、诸大菩萨、诸大祖师,以至诸法师、诸善知识,皆以净土与禅为弘法利生之第一要务。

  净土宗强调摆脱娑婆世界之浊恶苦难,到达极乐世界的美妙境界;而禅宗则主张通过众生之内自观照,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不论是习净或参禅,达到心境寂空,定慧不二,断惑证真,入涅 城,心中呈现净土,从而达到心佛圆融。《维摩诘经·佛国品》说:“若菩提欲得净土,寻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就把净土与禅合在一起了。净土与禅在修持虽有所不同,而佛法却是圆融无碍的,不同法门是共成佛道的。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佛,即是无上深妙禅。”净土宗之义理知难而行易,其目标超情离见至为高远,经典所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至善至美,使人不用向往。但是,却是超出凡夫的视听心量之外,未有可靠的验证使众生见信,终难升起决志求生净土的愿心。此一问题则由禅宗之人人皆有佛性、皆能成佛弥补之。净土与禅宗的历代祖师,以共同的修证成就向世人提供殊胜的验证:西方极乐世界确切实有,经典佛语真实不虚,习净或参禅必定往生或见性。这种伟大而崇高的见证,强有力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禅净行人,出离生死轮回,成就佛道者不可胜数。

  净土与禅是拯救现代人的最主要的法门。基于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发达,人们在高度的物质…

《漫谈净土与禅(果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