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重建對牛奶攝取的正確認識
我有個侄兒,他兩歲的時候氣管很糟,幾乎快要得氣喘病,叁天兩頭就被送往醫院。
醫生告訴我弟弟說:“你兒子的氣管很弱,不要讓他太操勞!”回到家他告訴我這句話,我說:“他才兩歲操勞什麼?一定是你給他吃的東西讓他太操勞了!
"他不只氣管弱而已。有一回我們從美國回來,他的兒子僅在一兩個月就變成“一只小花貓”,這一塊、那一塊此起彼落的皮膚過敏,兩個多月都沒有痊愈。因爲氣管炎、氣喘、皮膚炎的關系,小孩煩躁不安,夜裏沒辦法睡覺,也弄得全家不安甯。這一下他就真的要問我的意見了。
我說:“怎麼樣?要不要給他斷奶?牛奶就是使他過分操勞的原因,你不要讓他太操勞,就要改吃五谷飯、水果和蔬菜。”
飲食改變之後,過敏的現象很奇妙,從臉、上肢、膝蓋、腳,然後全部消失掉。大概半個月的光景,沒有吃藥就全部好了,連帶腸胃的症狀也沒有了。現在他四歲,活蹦亂跳,壯得像一頭小牛。他是一個天然食物的實踐者,雖然年紀那麼小,不過卻可以講一套“健康之道”的觀念。爲什麼?因爲他親身實踐過,有自己的體會。
而別人吃炸雞、薯條時,他也會勸他們不要吃,他說:“哥哥,你不要吃這個,這些是不健康的東西。”
1.人奶與牛奶的比較
人奶含有兩種物質成分,是牛奶所缺乏的。一是卵磷脂,屬于磷脂質。一是牛膽質,屬于一種氨基酸。這兩種物質參與了嬰兒兒腦部的發育,因此人奶攸關嬰兒的智能,豈是牛奶可以取代?
在礦物質方面,牛奶缺乏碘、鐵、磷、鎂,人奶則含量豐富。
人奶味道較甜,因爲碳水化合物含量較牛奶高。
牛奶的蛋白質,主要以酪蛋白爲主,人奶則以白蛋白爲主。
酪蛋白是一種大型、堅硬、致密、極難消化分解的乳凝塊。它適合含有四個胃結構的牛,利用不斷反刍消化分解,方能完全消化吸收。牛奶所含的酪蛋白及脂肪,在人的胃中,會與所有食物進行極不適當的組合。它會形成凝乳,凝乳會形成一種把胃中殘存食物包圍起來的作用。這種隔離現象,造成孤立狀態,會阻礙其他食物的消化,直到凝乳被分解爲止。
牛奶總蛋白質含量高.爲人奶的叁倍。
人奶中有兩種氨基酸:膚氨基酸及胰化氨基酸,它的含量爲衆奶之上,提供嬰兒極佳的營養成分。
牛奶中含的乳糖與酪蛋白均得仰賴特定酵素的分解。乳糖經由乳糖酶,酪蛋白經由凝乳酵素分解成較單純的成分。不過人類僅在嬰兒期(稚齒尚未長成以前)胃內才含有凝乳酵素。叁至四歲時,乳齒已成長完備,這兩種酵素就會從消化道中消失,終其一生不再分泌。此時,應當停止使用乳類製品,開始喂食固體食物。否則,將埋下許多痛苦的病竈。
牛奶是發育中小牛的食物,小牛出生後飲用牛奶,促使骨骼及身體重量急速發育,每個月增加一倍(出生後前叁個月都是如此),但腦部發育少且慢。相反的,人類嬰兒的發育,身體成熟緩慢,腦部卻以最快速成長,超越所有動物。小嬰兒需要六個月的時間,體重才會增加出生時的一倍大。小牛肢體骨骼快速成長,所以需要大量的蛋白質。而嬰兒腦部的發育勝過肢幹,需要卵磷脂及牛膽質等特別物質的輔助。現在常見如十二歲的外表,卻僅有八歲智能的內涵。高大的軀幹,是牛奶等高蛋白質所造成的,但相對地腦部發育,智力啓發卻大不如前!
從以上的分析顯示,新生兒至六個月間,最好以人奶哺乳,如此腦部發育及營養狀況才能健全。六個月以上至幼齒長成期間,可以牛奶替代。叁歲以上,或幼齒長齊後,則應放棄牛奶的攝取,以天然谷物、豆類及蔬果等取代。
2.攝取牛奶與疾病的關系
牛奶與乳類製品,含有至少二十五種以上不同成分類型的蛋白質(異類蛋白質),這是造成人類過敏反應的重大原因,甚至自體免疫疾病,也與它有關系。
牛奶及乳製品爲食物過敏的元凶。過敏反應幾乎不曾見于喂食母奶的嬰幼兒。如果母親是乳類製品的大量消耗者,過敏反應會透過奶水的喂食,造成嬰兒腹痛等疾病。
消化性潰瘍的人,假使攝取乳製品,常會惡化。因爲乳製品中含有高濃度蛋白質,蛋白質的消化需要靠胃部分泌更多的胃酸(主要是鹽酸)及消化酵素,方能分解。一般以爲胃潰瘍應該多喝牛奶,令胃壁形成一層膜抵抗發炎及幫助潰瘍愈合,這是錯誤的。
神經醫學上的多發性硬化症,它的發生率與孩提時代攝取過多的乳製晶有關。吃人奶的人少見?罹患此病。
成年人的糜爛潰瘍性大腸炎、兒童經常發作的急性扁桃腺炎、慢性鼻窦炎、淋巴腺發炎腫大、慢性中耳炎等疾病,不論患者年齡多大,只要停止食用牛奶及相關的乳製品,短則一個月,長則叁個月,就可以得到非常神奇的改善與效果。
許多疾病尤其是甲狀腺腫大的形成,及甲狀腺功能失調,它們除了碘代謝與激素因素以外,都忽略了直接從牛奶中所攝取的酪蛋白。
3.攝取牛奶無法阻止骨質疏松症
一般民衆,甚至許多營養專家、醫護人員、政府衛生教育人員誤以爲多喝牛奶攝取足量的鈣質,可以杜絕骨骼疏松,強化骨骼。在在宣導強調補充蛋白質,補充鈣質,多喝牛奶,多攝取乳類製品,年輕人可以強化骨骼,老年人可以揮別骨骼疏軟。但爲什麼骨科門診及病房中,仍舊有許多不慎扭傷或滑倒,就造成骨折的病人呢?
美國研究飲食與疾病關聯方面權威之一的麥都果(Dr.A.JOhnMCD0ngall)醫師,曾做過一項全世界各地區人民攝取鈣質與骨質疏松症的大型研究計劃。經過他多年的研究調查,提出幾個事實,以茲參考:
乳類製品販售的基本理由在于鈣質的提供。事實上,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人民,他們的飲食中並沒有乳製品存在,也未面臨骨質疏松的侵害。而人類鈣質的缺乏,導因于飲食攝取鈣質不足,也極爲有限。反而攝取的蛋白質愈多,骨質中流失的鈣質也會愈多。
血液中鈣的濃度,不能代表骨骼鈣質流失的程度。
保持體內鈣質正性平衡,維持骨骼硬朗,根本政策是改變飲食內容,減少每天攝取蛋白質的量,不是增加鈣質的攝取。
世界各地采集的資料顯示,亞洲及非洲社會,在工業大事發展前,牛奶是非常罕見的食品,當時他們都具有堅強的骨骼及堅固的牙齒,所謂富裕社會的文明病,極少發生在他們身上。如非洲班圖(Bantu)婦女,她們的健康狀況就是很好的例證。在她們的日用飲食裏,從來沒有牛奶。
她們鈣質的來源取自蔬菜,每曰提供250一400毫克,鈣質的吸收量遠不及西方社會婦女的一半。
班圖婦女,一生當中平均生育十個子女,每個孩子都是親自哺乳十個月。即使鈣質的流出及攝取相對性低,骨質疏松症(多數骨頭表現薄又脆弱)的婦女,也幾乎不曾見到過。
相當有趣的是,班圖婦女移民或遷徙到其他西方國家,並且改變她們本有的飲食狀況,以文明飲食(所謂高蛋白質,高糖分,高油脂,高鹽分,營養豐富飲食)爲主後,骨質疏松症及牙齒的毛病,就變成稀松平常。
骨質疏松症的發生率是一個很理想的指標。代表任何一種文化背景社會中,骨骼鈣質存留的狀況,間接反映飲食營養文化。在醫學界公共衛生學家,對全世界做廣泛研究後,顯示骨質疏松症最常見的國家爲美國、英國、瑞典、芬蘭,他們也正是乳類製品消耗最多量的國家。相對的,骨質疏松症極少見于乳製品消耗量最低的國家,如亞洲及非洲。
在美國受到骨質疏松症侵害者,大約有1500萬至2000萬人口,美國人民的乳製品消耗量也是世界第一位。平均每位男子、女子、小孩,一年的總平均消耗量約爲300磅。由此顯示飲食中鈣質足夠與否,並非骨質疏松症的誘因,它真正的原因與蛋白質消耗量的多寡有直接的關聯性。
愛斯基摩人給我們很精彩的範例,說明蛋白質效應與骨質中鈣的存留,兩者間的關系。愛斯基摩人因爲地理環境使然,他們的飲食含有全世界最高的蛋白質:每天250~400克,取自魚、海象、鯨魚等;鈣質攝取量也是世界最高:每天超過2000毫克,取自魚骨頭及肉類,他們的骨質疏松症發生率是世界之冠,平均二十歲不到,彎腰駝背的人比比皆是。
相對的,非洲班圖人民,每天蛋白質僅47克,鈣質僅400毫克,未聞有骨質疏松症者。
由此再次說明牛奶及其他乳類製品(包括乳酪、奶油、冰淇淋、肉類等),飲食中含有高量(高濃度)的蛋白質,是造成骨質中鈣質大量流失的元凶。
素食者倘若蛋白質攝取過量,也會造成骨質軟化,只是對于骨骼,植物性蛋白質較動物性蛋白質,更有保護作用。其中理由乃是牛奶、乳類製品、肉類、蛋、魚類,除了蛋白質外,還有其他會促成骨質疏松症的因素―就是酸性物質比例太高。爲了保持血液酸堿平衡,維持弱堿性,骨質必然要遊離(所謂抽取)更多的鈣質,以達成此目標。
在此特別提醒素食者及素食者父母,蛋白質平均攝取量絕無缺乏之憂,千萬不要擔憂自己或孩子沒有足夠的蛋白質,而加倍補充大量的牛奶、優酪乳、乳酪及蛋。因爲得自乳製品額外的蛋白質,勢必造成骨骼內鈣質及其他礦物質流失體外,成爲身體負性鈣平衡。
除了大量蛋白質攝取,會造成骨質沖刷外流,缺乏運動、停經、喝汽水可樂(碳酸、磷質含量太高)、吃加工精製食品、過量的鹽及其他酸性食物等,都是骨質疏松症的致病因素。
長期的腰酸背痛、疲倦、骨頭酸軟無力、牙齒松動、齒眼退縮、容易扭傷、閃腰、骨折,就是代表骨質中鈣質及其他礦物質的流失,此刻應當重新檢討我們的飲食,減少蛋白質、魚肉類、乳類製品攝取,以便重建真正的健康。
4.人類應當盡早放棄乳製品
巴斯德消毒法的害處―牛奶一無可取
牛奶的加熱方法是“巴斯德加熱法”或“巴斯德消毒法”,它被加熱到華氏145度(相當于攝氏62度)30分鍾;攝氏72度15分鍾,就完成了消毒殺菌。然而還有很多的細菌還沒有被消滅。
加熱後的牛奶或乳酪等,改變了酵素性質。酵素及蛋白質、脂肪的結構成分,加熱後會形成不穩定物質。而且牛奶加熱後,會破壞活性酵素系統,例如胱氨基酸、胰化氨基酸、乳糖酶等。其他維生素與礦物質,也大多數摧毀殆盡。
再者,加熱後蛋白質會凝固(凝乳),形成堅硬的酪蛋白,連有益腸道的乳酸菌也遭到破壞。最後,牛奶變成非常難以消化,容易引起過敏,對人類有害無益。而這個消毒法也不能完全排除毛發、灰塵、花粉、黴菌、昆蟲、肥料等環境的汙染。
經過發酵的乳製品,如乳酪、酸乳酪、酸乳等,是偏酸性食物,理應避免。如果真要攝取,可使用少量生的,無添加鹽的乳製品。
毒性物質殘存的考量―毒物人體難除
現代畜牧限于空間管理經濟效益,采取限地集中管理。爲了避免密集式畜養造成傳染病意外,所以于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及殺蟲劑。而爲了促進肉質肥美,乳汁增産,所以添加生長促進劑及激素。
這些化學品、添加劑,會流人牛奶中。殘存的毒性物質,也會隨著人類攝食而進人人體。
這些羊群、牛群沒有放牧的,都擠在很小的房間內。一邊吃飼料,一邊排便,牛糞在地上被踩來踩去,如果旁邊有一個牧童正在擠牛奶,一不小心踩的東西掉進去,被汙染了,我們看得到嗎?
均質化乳製品的傷害―心髒病變增加
均質化(Homogenization)是乳製工業中的製作過程之一:它會破壞黃嘌呤氧化酵素(XanthinOxidase),影響血管壁失去原有的平滑性,誘發脂肪物質沈澱,凝聚血小板或崩解的血球等,進一步造成癱痕、粥狀化,最後形成血管硬化,管腔狹窄。
這是美國人罹患心髒病的主要原因。
芬蘭乳製品也采用均質化處理,所以心髒病發生率極高。極少用均質化製乳的法國,人民心髒病比率較美國明顯降低。
合成維生素D的添加―無形危害難測
維生素D(IrraddiatedErgosteol)是經由放射性處理過的維生素添加劑,多年來一直被使用于添加人商業用乳製品、其他食品,及常見合成性多種維生素片中。
爲什麼要添加維生素D?因爲過去畜牧業以野外放牧方式爲主,牛羊一在戶外吃草,天然的維生素D及胡蘿蔔素,可以透過陽光照射在體內自然合成,再從擠出的新鮮乳汁中製作成奶油(尤其是日照豐富的夏季,製成的奶油爲一種天然的鮮明黃色成分)。
隨著野外放牧時間減少,所製成的奶油,在品質及維生素D含量上,皆隨著顔色退去而減少,最後製乳業者只得添加黃色色素,及放射性維生素D,以補充不足。
1930年,發現懷孕時攝取添加維生素D的牛奶,胎盤有鈣化現象出現。維生素D的危險性,逐漸爲人所了解。
數年前,在英國因爲不正常鈣質代謝,導致新生兒死亡,發現與過量添加放射性維生素D有關。因此英國己禁止乳類製品添加放射性維生素D成分。
近年來乳製業者,又以合成性維生素D,取代放射性維生素D,爲添加物。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利害尚不可知。
總之我們要覺醒,正確的健康飲食,第一步先要斷除二十世紀的叁大毒害―肉、蛋、奶。
《素食:重建對牛奶攝取的正確認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