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鑽石組合――蔬果谷芽飲食法
蔬果谷芽或稱四大金剛飲食法的比例分配是:它的基底部分是谷類,比例至少要55%一60%以上,蔬菜占20%一25%,水果占15%一20%,最尖端的芽菜則包括種子與堅果類。
谷類:從營養均衡上認識谷類
在美國或中國臺灣,谷類被認知爲澱粉。而澱粉被視爲是一種會令人增肥的東西。因此大多數谷類被用來當作動物飼料,在人們的心裏向來很少尊重它。直至最近幾年,澱粉這個名詞,又逐漸被全谷類(又稱爲複合式碳水化合物)所取代。碳水化合物爲五大類營養之一,通常分爲兩類:一類爲單純式碳水化合物;一類爲複合式碳水化合物。單純式碳水化合物如精製品(方搪、葡萄糖)等,在加工食品中製成許多面包、罐頭、飲料、餅幹、小點心、甜食、白米、白面等。目前市面上到處充斥,其實這些已失去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營養。複合式碳水化合物來源是全谷類、蔬菜、水果、豆類等自然的食物。它的好處,除了碳水化合物之外,還含有維生素、礦物質、纖維質,少量的蛋白質、脂肪及多量的水分。複合式碳水化合物的整個結構,是屬于相當均衡的營養素,且熱量相對性低,不會使人發胖。
複合式碳水化合物必須經由消化道的酵素分解,形成單糖,可以簡易快速地由腸壁進人血液中循環。對人體消化生理而言,它較單純式碳水化合物糖類爲優,這是因爲複合式碳水化合物能達到平穩且平衡的代謝過程,而且可以提供完整、必需的營養。高度精製的白糖、白米、白面,僅是單一葡萄糖,與複合式碳水化合物無法比擬。單一葡萄糖會迅速提升血糖值,血糖急速上升,催促胰髒分泌胰島素,以緩和高血糖的狀態。這種攝食方式,久而久之會使人們的胰髒疲乏,造成血糖耐受不良及其他營養上的缺陷,進而釀成人門急躁、低潮、情緒變動不安,生理容易形成各種慢性險及代謝疾病。
大多數人,至今依舊無法改正錯誤的觀念及認知,對全谷類認識不足,所以長期存留在攝取加工精製碾製的白米、白面階段,全然無法體會全谷類對我們消化力的作用,是高度加工品、營養餐包所無法取代的。全谷類提供饑餓時的滿足感,味覺上的豐富感,能量與精力,以及神經系統的平穩性,促進深沈的睡眠(此處指的是正面利益),快速的反射作用,增強記憶,使思考能審慎周密。此外,全谷類能促進廢物的排除,它含有高纖維,消化排除腸道廢物,多食全谷類絕對沒有便秘之苦。如果能接受以全谷類爲飲食的基礎,人們將會找回失去的營養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