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傳統飲食--低壓力--低脂肪、低糖分、低蛋白質、低鹽分、高纖維

  傳統飲食--低壓力--低脂肪、低糖分、低蛋白質、低鹽分、高纖維(四低一高)

  

世界各地、民族、文化各具有傳統的食物,按照地理、方位、每個民族的土地,生産出來的糧食稱爲"傳統食物"。

  譬如在中國,南方人以米爲主,北方人以小麥、大麥爲主;日本人以米爲主;印度人以米、小麥爲主;中南美洲以馬鈴薯和玉米爲主:蘇聯則以荞麥爲主;而他們都是在主食之外再配以蔬果。

   因此基本的食物都是依循各民族的地域性、風俗性,建立其各具特色的主食文化。

  按人體生理的結構及功能,顯示這種組合是合乎天然,應乎生理的設計。

  我們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進一步剖析:

  牙齒結構:人類有叁十二顆牙齒,其中二十顆用以磨碎多數含有高纖維的食物,如全谷類、種子、常綠帶葉及根莖的蔬菜。

  內在器官:人體內在器官對谷類、豆類、蔬菜所組成的飲食,能很平穩地工作,例如碳水化合物可提供穩定的熱量,不會增加胰髒過度勞動。相反的,如果飲食中含有太過量的蛋白質、糖分、鹽分、飽和脂肪,器官中的肝、腎、膽囊、心髒,均會過度工作,變成疲乏衰弱及障礙。久而久之,造成能量下降,衍生很多疾病。

  腸道結構:傳統飲食含有高纖維,高纖維可以達到人體自我調節及清除廢物的功用。相反的,現代飲食(如美式低纖維、低渣、高油脂、高糖、高蛋白)會導致消化機能遲緩、消化不良、腹脹、便秘,埋藏了大腸癌罹患率偏高的直接因素。

  腸道內有益的菌落:以全谷類爲基礎的飲食,會促使腸道內有益菌落的生存。如果飲食被過多脂肪、糖類、肉類,或人工化學添加劑(如食物中殘存的農藥、防腐劑、抗生素、激素等)取代時,有益菌落會死亡,取而代之者是有害的微生物。此時,可以借著攝取發酵(如味噌)食物,或生食芽菜活化腸內有益菌落,以改善健康狀況。

  血液成分:低油、低糖的飲食,血液循環較爲通暢。高脂飲食會使血液濃稠、阻滯。此外,高糖飲食會造成體質衰弱,胰島素分泌增加,胰髒對血糖失去自動調節的功能,終致糖尿病形成。

  低壓力食物

  低壓力性食物--低鹽、低蛋白、低糖、低脂肪,再加上高纖維,能夠讓我們保持身心健康,讓我們均衡,讓我們身體回歸到弱堿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