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代飲食--高壓力--高脂肪、高糖分、高蛋白質、高鹽分▪P2

  ..續本文上一頁)高糖分

  高糖分食物,包括各種甜食、精糖、蜂蜜、玉米、果糖糖漿、人工代糖、巧克力等。

  攝取高糖分食物,在臨床上會造成血糖不平衡、胰髒過度疲乏,久而久之波及肝、脾、腸道,抵抗力減弱,情緒波動很大,經常自覺疲倦衰弱。

  糖類不是不可以攝取,應該攝取,但是要知道什麼是好糖,什麼是壞糖,對于糖的品質應該要了解。

  好糖就是不經過加工,很原味的糖,像甘蔗、甘蔗汁、紅糖、粗糖。加工的糖是細細的、白白的,像晶糖、白糖、細砂白糖,甚至有很多的代糖(糖精)。加工糖會對身體有很大的危害,汽水、巧克力、可樂這些東西都添加了這一類的糖。

  糖有兩種:澱粉和果糖。澱粉是多糖,必須要轉換成雙糖或單糖才能利用。果糖來自水果、蔬菜,是很簡單的糖,吃進去很快就消化完全。因此,如果要補充糖分,應該要有一部分取自蔬菜、水果,它非常容易消化,不費力。

  取自澱粉的糖一定要經過煮熟,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澱粉食物沒有煮熟非常難以消化。我們不吃生的五谷,不吃生芋頭,也不吃生番薯。因爲它們一定要煮熟,到了胃裏才能消化。

  蘇聯有位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喂小狗四種不同的東西,第一組喂小片小片的牛肉,第二組喂白面包,第叁組喂全麥面包,第四組喂肉加面包。四組小狗都加設導管,定時回抽它們胃裏的東西。結果發現:喂小片牛肉要四小時才會消化:全麥面包在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已經分解完畢;白面包經過叁個小時後也還留有殘層;而吃肉加上白面包的狗,八小時了還有東西留在胃裏。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白面包不容易消化"。白面包是用白面粉做的,而白面粉只是澱粉的成分,到了胃裏面不容易消化,比不上全麥面粉,比不上谷物帶殼的,因爲帶殼的纖維質高,裏面又富含維生素、酵素,很快就分解,很容易消化。所以,白糖、白面包這些精致的東西,對我們消化系統來講,是一個很大很大的負擔與考驗。

  糖是碳水化合物,不容易消化,這些東西存留在胃腸裏太久,容易産生便秘、打嗝、吐酸水、消化不良、脹氣,這都是來自于我們吃了太多精致的東西。

  白面粉、白米都一樣,都是這一類的,它們會造成消化不良。這些消化不良的東西在腸胃道直接的有上述影響,間接的會反吸回我們的血液,就跑到我們身體內最脆弱的地方。如果一天到晚皮膚癢、濕疹、鼻塞,就不要再吃含精製糖的食物(白飯、白面包)。

  臨床上我遇過一個病例,他是個小孩子,從出生以來就帶著異位性皮膚炎,這是皮膚病裏面很難痊愈的一種,身體抓得沒有一處是完好的,直到十歲都一樣,晚上根本睡不好,一直抓癢。在學校,同學看到他的病都會害怕,不敢和他坐在一起,怕被傳染。所以這個同學非常自卑,也很難過,看盡了許多醫生,他們只是給藥塗抹而已。

  有一回我們認識了。我對他媽媽說:"要不要試試看,或許會有效,把你給孩子吃的甜食全部停掉,包括可樂、飲料、小點心、餅幹、巧克力、洋芋片,改用新鮮的水果當做正餐,他愛吃的時候你就拿水果給他吃。"我還教她自己在家做全麥饅頭。

  結果非常神奇,只有十天的工夫,她打電話來告訴我說:"我的孩子手上的某一片皮膚好像換了皮一樣。"她非常高興,孩子也興奮得不得了,對自己這套飲食有無限的信心。

  這孩子對媽媽說:"我願意一直這樣做,因爲十天代替十年慘痛的經驗,十年來沒有一天好日子過,現在只是很簡單地丟掉這些甜食而已,就能夠得到這麼神奇的效果,何樂而不爲

  "所以,治病沒有什麼困難,只要懂得道理就很容易突破。

  減少高糖食物,自然可以減少低血糖的發作、糖尿病的發生、歇斯底裏的情緒反應、腸胃症狀及癌症的發生。

  (3)高蛋白

  高蛋白食物,包括動物性肉類,尤其紅肉(如豬肉、牛肉、羊肉),及蛋類等。

  攝取高蛋白食物,會造成酸堿不平衡。所攝取的食物若以動物性肉類及蛋類做蛋白質的來源,所含的磷質通常相當高,它們屬于酸性食物,會形成酸堿不平衡及毒害。

  蛋白質經過消化之後,剩下很多不能夠消化的酸質,例如尿素氮。所以,蛋白質攝取過多,身體的酸質會升高,這些酸質就是含氮的酸質,會增加肝髒、腎髒的負擔。

  拿老鼠或貓做實驗,一組喂平常食物,一組喂高蛋白。喂高蛋白的貓與老鼠很容易生病,而且壽命很短,因爲它們的身體酸質化,使得抵抗力減弱,造成過度疲累。因此爲了保護及延續肝腎功能,必須大幅減少蛋白質的攝取。

  常常覺得疲累,全身酸軟,這些就是蛋白質消化之後的廢物排不出去,先堆積在我們的肌肉組織裏。所以,如果你要生龍活虎,要遠離疲倦,蛋白質的攝取量要減少到你目前的叁分之一。我們身體,只要攝取過去的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就可以了。比如還在吃肉的人,如果六天都吃肉,現在只能吃一天半。本來一天吃一塊排骨的人,要減少到只吃一小塊。日數減少、量減少,這才能夠保證不讓我們疲累。

  高蛋白攝取多寡與骨質疏松症成正比關系。換言之,乳類製品如牛奶、乳酪攝取太多,或動物性肉類食用過度,不但不會增加鈣質含量,不會強化骨質,反而溶解骨質,消耗鈣質。這是因爲肉類及乳製品含磷量相對地高(屬酸性食物),血液酸度增加,自然由骨質中抽取鈣質,以維持血液中的酸堿平衡。由此可知,身體吸收及利用鈣質的能力,取決于飲食中的磷質含量。

  食物中鈣與磷比例愈高,骨質損失就愈少,骨架就愈強健。蛋白質攝取愈多,骨質中流失的鈣質也就愈多。

  老化就是一種鈣化現象,醫學病理觀察,看到鈣化現象就當成是老化,因爲它是一種退化的表現。每一個人都很怕老,都希望不要老化,最重要的就是減少吃蛋白質。若想保持骨質硬朗,應該減少蛋白質的攝取,並不是增加鈣的攝取量。

  市面上充斥著各種廣告,甚至有些醫護人員、營養保健從業者依舊迷信--"多喝牛奶,多吃動物性肉類,可以避免或減少骨質疏松症",或"高蛋白質可以預防骨質疏松症"。這都是愚弄大衆、錯誤的健康資訊。

  上了年紀之後,照腰部X光,如果發現有骨質增生,醫生會告訴你:"這是退化性關節炎。"因爲鈣質本來應該保留在骨頭裏面,它被溶出來變成增生的骨質,長到旁邊,這就是"退化"。

  老年性白內障就是鈣質跑到晶狀體,造成了堆積。鈣質流失到肩關節就造成五十肩,手舉不起來。簡單地說,就是鈣質不能保存在應該保存的地方,它被迫流出來,流到身體脆弱的軟組織。

  流失到關節就造成退化性關節炎,到皮膚就造成皺紋,到泌尿系統就造成腎結石、膀胱結石、尿道結石。所以不要問怎麼用藥溶解這些結石,只要蛋白質少吃一點,不要隨便補鈣,以免把鈣溶出來到這些不正常、不應該存在的地方。

  鈣質流失到血管就變成血管硬化、鈣化,無奇不有。流失到心髒的瓣膜就造成二尖瓣缺損、叁尖瓣閉鎖不全、主動脈閉鎖不全等瓣膜病症。這都是老化過程的一種現象,都是鈣質大量地從骨骼輸送到軟組織,也是老化、早衰的原因。

  蛋白質的攝取量是不是太多,我們自己可以檢查。如果蛋白質攝取過多而中毒,會發覺口、唇、咽都有灼熱感:皮膚有斑塊,一抓就起斑;頭痛、腰背酸痛、疲累等,這都是蛋白質中毒,攝取過多所引起的像過敏病一樣的症兆。

  阻斷高蛋白質肉類食物攝取,可以避免腎結石、腎髒病、肝髒病、關節炎、骨質疏松症、乳癌、前列腺癌、胰髒癌,也可以更長壽健康。

  (4)高鹽分

  鹽分的需求量,隨著人體的成長及生理狀況有差異。

  嬰兒期:嬰兒身體擴張、成長比例極快速,對于具有收縮性的鹽分需求量極低。不要隨意給嬰兒添加含鹽的食物,會造成高壓力性毒害。

  青壯年期:每日需要一點鹽分以維系心智及精神的集中。

  女性月經期:女性在月經前期,症狀包括膨脹感、沈重感、水分堆積增加、情緒不安,對于甜食特別渴望。

  以上這些症狀出現時,可借著減少鹽分攝取(尤其月經來潮前兩周),以減緩症狀。月經來潮進入了收縮期,排泄多余水分、分泌物,一切又會恢複。

  年長期:年紀大後對于各種事物失去興趣,精神渙散,不振。可以借著低鹽飲食,穩定情緒。

  其實我們的日常叁餐中,並不需要再額外添加食鹽,因爲日常食物裏,均有或多或少的鹽分,如果再添加,極易發生過量的問題與毒害。

  比較好的優質鹽分來源,如味噌、海鹽、海中紫菜、海帶等。但分量只要酌量添加一點即足夠。

  在購買鹽時,應注意不要采購精製食鹽,因爲它缺乏稀有礦物質元素。也不可食用味精,百害無一益。應購買手工製作的粗鹽、海鹽,因爲其中含有豐富的稀有礦物質(如鎂、鋅、銅、碘等)。

  臨床上出現以下狀況,表示鹽分攝取太多,應當切斷鹽分的攝食。

  1.感覺緊張。

  2.夜間磨牙。

  3.口渴厲害。

  4.突然渴望吃甜食(平日吃太鹹的關系)。

  5.牙關或口腔感覺很緊,無法張開。

  6.頸背僵硬疼痛,四肢沈重或腫脹。

  7.血壓偏高,尿量減少。

  相反的,如果出現以下狀況,反而可以酌量添加一點鹽分食物。此時最好取自天然的味噌,海帶,紫菜等食物。

  1.無法集中精神。

  2.感到極端疲倦,衰弱。

  3.極易感冒、傷風,或感染。

  4.平日經常攝取過多甜食。  

  

《現代飲食--高壓力--高脂肪、高糖分、高蛋白質、高鹽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