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類食物:悅性食物、變性食物、惰性食物
飲食影響健康是不爭的事實,但飲食還能影響心理及靈性,遠在古文明的中國及印度聖哲就有這種理念。他們對食物有極廣泛、深入的研究與生活體驗,所以把食物在身體層面的反應,提升至更高的層次,由單純的供給生理需求的傳統觀念,進展到食物對人類心靈發展的深度影響。
西方科學家或現代醫學生理學家,近百年來才開始試圖了解數千年前早已爲聖哲耳熟能詳的真理,當然還有許多觀點,截至目前高科技文明,尚未能證實。
如最常見的大蒜,自古以來在食物歸屬上,屬于惰性食物,因它有害于身體及心靈的健康。雖然現代醫學科技研究指出,它有非常神奇的妙用,可以殺菌、降血壓、清除血脂肪及能夠防癌,但它增加胃酸分泌,造成或加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另外,大蒜的刺激性,還會傷害微細的組織,例如使淚腺分泌增加、流眼淚、擾亂神經及心靈的安定。
近代醫學科學實驗研究顯示:食物會直接參與腦部的工作。發現借著所謂的神經傳導介質(Neurotrasmitter)的化學性作用,可以參與心智及生理的功能,包括:記憶、睡眠、運動的協調性、疼痛感受、情緒變動、學習能力,甚至有關事實真理的認知等腦部高級中樞的作用。
譬如我們日常食用的大豆,含有豐富的卵磷脂(Lecithin),這種物質主要參與記憶力的執行。又如我們選擇碳水化合物及不完整蛋白質(欠缺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的食物後,就會使我們的腦部陷入昏沈數小時之久。這是因爲食用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之後,會刺激胰髒分泌胰島素,胰島素本身又會轉變增加腦內部的血清素含量。較多的血清素,會讓我們呈現放松、安甯,甚至昏睡狀態。
如果食物中含有較多的酥胺酸(Tyrosine),當它進入腦部後,會促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的形成,它是一種令人思考敏銳,反應靈動的神經傳導介質。而精神分裂症則與攝取過多的阿金氨基酸(Arginine)有關。
數千年前,古印度的聖哲,已能體驗食物對身心有極重要的影響。借著他們深入的內在檢視,讓我們了解到宇宙的自然規律。猶如愛因斯坦的發現:宇宙的整體表現是一種律動,它包括能量的振動及心智的律動。
在宇宙中,含有各類的波動,如光波、聲波、腦波、思想波。雖然它們有千差萬別的現象,卻具有一種單純的形式--頻率。所有食物也以它們各自精微的律動,在不同的頻率波動中發揮作用,當人們攝取時,借此影響人們的身體及心靈。